極客學習有方法 | 怎樣才能考試超常發揮?

極客數學幫 發佈 2020-04-28T06:02:32+00:00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很大一部分工作記憶容量都浪費在監測自己的表現上了,而分配給測驗中解答問題的記憶容量則較少。


讀高三的時候,隔壁複習班有個女孩子,每次月考都穩坐第一考場的前幾名。那是她第三次讀高三,前兩次也都是平時成績名列前茅,高考發揮失利。

而我們會搖搖頭,然後不痛不癢地丟出一句「心態不好」。

因為每個人在考場上,都會生出得失心,得失心又衍生出對失敗的恐懼,進而影響發揮,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01/

不僅僅是考場,我們平時做事情,一旦需要圍繞一個目標,需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進行檢測,就失去了那種鬆弛、自得的態度,整個人都緊繃起來。

如果你看書時,不為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純粹地享受閱讀體驗,那麼一切都自然而美好。

你讀得順暢,輕輕鬆鬆哨下一本大部頭。

突然有一天,你想著我要從書中得到並且留下一些什麼,你想著怎樣做筆記、怎樣提高閱讀速度。你一邊讀書,一邊留出一部分的注意力,反思、質疑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事情就無法流暢地進行下去了,你進入了跟自己的博弈,在自我對話和對抗中,你沒法專注地投入於事情本身。

一旦你有了得失心,並且畏懼自己做得不好,擔憂會浪費時間、帶來失敗的結果,你就迷失了。

/02/

那些非常害怕在考試中犯錯的學生,成績可能真的會更糟糕,原因就是他們感到了焦慮。為什麼會這樣?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很大一部分工作記憶容量都浪費在監測自己的表現上了(我做得好不好?我是不是犯錯了?) ,而分配給測驗中解答問題的記憶容量則較少。(彼得 布朗《認知天性》)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工作記憶,它是指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個用於暫時存放信息以及加工信息的記憶系統。

工作記憶相當於一個中間站,它的容量是有限的。我們把所需的信息,從長期記憶中提取出來,在工作記憶中進行存儲、加工,處理完畢後,我們得到當下問題的答案。解決完一個問題,我們才能再進行下一波信息的處理。

例如,完成口算任務2*4*5*6,你首先必須記住2*4等於8這個結果;其次還必須記住8*5等於40,才能順利進行下一步的計算,這裡8和40就存儲在工作記憶中。(彭聃齡 《普通心理學》)

它是一種當前工作狀態的記憶。

工作記憶能夠存儲和處理的信息容量越多,意味著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或者說智商越高。提高工作記憶(又名「短時記憶」 )容量的方法,是組塊化。

/03/

現在就好理解多了,既然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那麼當你把一部分容量分配給自我監測時, 勢必會影響你的表現。

《認知天性》講到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找來一群法國的六年級學生,進行難題測驗,那些被教導犯錯是學習中正常環節的孩子,對工作記憶的運用要遠勝於另一組孩子——前者沒有把自己的工作記憶容量,浪費在糾結任務有多難上。

關於這一點,我自己有切身體會。雖然僅是個例,但蠻有參考價值。

我曾經講過我高三第三次月考的經歷,在此之前我總分能考550分的樣子。在那次月考之前,我揮霍時日,渾渾噩噩,我特別恐懼,覺得自己會考特別差,會被班主任罵。

萬念俱灰之下,我不再給自己設置任何期望了。考試時候做一題是一題,雖然每一題我都覺得自己做錯了,但是抱著「反正就這樣了」的念頭,做完這一題,再做下一題;做下一題時,忘記上一題。

我不去想我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會考特別差,然後分數出來是650。 那是我高中生活的分水嶺,在那之後,我是優等生了。

但有個前提,我基礎不差,高中之前基本上一直是全校第一,但是小學和初中是很差的學校,所以其實不算什麼。基礎不差,學習能力也不差,高中入校時是重點班的第30名,中間水平。不過高一高二,直至高三第三次月考前,我是班主任的重點關注對象。

/4/

說來挺好笑的,我在那次考試之前,每次考場上都慌裡慌張的。看到隔壁桌的同學翻頁了,我還沒有做完,也要趕緊翻頁。考場上遇到不那麼熟悉的,先給自己判死刑——我又完了,無法投入於解決問題本身。工作記憶的分配理論,也很好地解釋我這次莫名其妙的好運。

總而言之,當你有了對自己給予評判和糾正的心,你就無法正常發揮了,連本應有的水平都無法達到。所以,做事情不要想,做完了再去想。

珍惜你的工作記憶。

考試的時候,做完這一題,再做下一題;做下一題時,忘記上一題,不去想你能考多少分,不去評判剛才那道題你做得有多好或者有多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