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食物消化過程,樹立良好飲食習慣

王伯軍大夫 發佈 2020-05-02T07:44:02+00:00

食物消化分為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了解食物消化過程,可以充分認識不良飲食習慣對食物消化的不利影響,有助於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食物消化分為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了解食物消化過程,可以充分認識不良飲食習慣對食物消化的不利影響,有助於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來源:微信公眾號 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作者:王伯軍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一、了解食物消化過程

人體內負責食物消化吸收的器官稱為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

消化腺: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道管壁上的許多小腺體,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肝臟分泌膽汁,貯存於膽囊並在膽囊內濃縮,由膽囊釋放膽汁;胰腺分泌胰液,含有多種消化酶,胰蛋白酶、澱粉酶、脂肪酶。胰液和膽汁,經十二指腸乳頭開口排入到十二指腸降部,參與食物消化。

食物經口腔的咀嚼、牙齒的磨碎、舌的攪拌、與唾液混合,最終變成食團,經食管進入胃內。胃接納和容受攝入的食物,胃蠕動對食物進一步研磨,胃酸、胃蛋白酶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成粥樣的食糜。

胃內食糜分批進入十二指腸,與胰液、膽汁、腸液混合後在小腸內發酵、酶解、降解成人體可吸收的營養成份。

小腸是食物進一步消化、吸收的場所。各種消化酶在小腸內將分子結構複雜的食物,水解為分子結構簡單的營養素,如將蛋白質水解為胺基酸、脂肪水解為脂肪酸和甘油、碳水化物內的多糖水解為葡萄糖等,這些營養素主要由小腸吸收進入體內,主要在肝臟內重新加工組裝成人體自己的蛋白質、膽固醇、甘油三脂,多餘的葡萄糖在肝內貯存。

小腸內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在大腸內進一步吸收水份和電解質,最終形成大便,由肛門排出體外。

人體每天由糞便帶出的水分100~150 ml,糞便量為250~300g。糞便在大腸停留的時間因人而異,6~48小時不等,在大腸內停留時間越長,水份吸收越多,大便就會越干。

整個消化過程分為: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

食物經口腔咀嚼、牙齒磨碎、舌的攪拌、胃腸肌肉蠕動研磨,將大塊食物變成碎小,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並經食管、胃、腸蠕動推動食團或食糜逐步下移,從口腔推移到肛門,這個過程稱為機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消化腺分泌各種消化液,內含有多種消化酶,將複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為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化合物,這些營養素被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過程叫化學性消化。

二、食物消化吸收不良可引發多種症狀

不管機械性消化或化學性消化發生障礙都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導致食物消化不良。

食物消化不良,導致食物殘渣增多,使大腸內滲透壓增高,會刺激大腸蠕動,殘渣內也會保留更多水份,大腸內水分吸收減少,導致大便鬆散、增多、不成形。

食物消化吸收不良後殘渣中富含的營養成分會導致腸道內的細菌繁殖、腸道菌群失調。

食物消化不良,使食物在胃腸道存留時間延長,會損害胃腸道粘膜。

以上種種會引起腹脹、腹痛、燒灼感、嘈雜感、噯氣、腹嗚、腹瀉、大便溏薄、放屁增多、噁心嘔吐、胃納減退等等消化不良的症狀。

若長期消化吸收不良,會使機體營養不良,影響各臟器功能。

三、影響食物消化的不良習慣和生活方式

1、牙齒缺失或進食速度過快

食物沒有經過口腔充分咀嚼,大塊食物進入胃內會影響胃部消化,難以形成有效食糜,這樣的食糜進入小腸就會增加小腸負擔,影響小腸消化和吸收。

2、進食過多

暴飲暴食或吃了比較多難以消化的食物,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就會超過消化系統的消化能力,使消化不良。

3、進食不當

吃冷食較多或腹部受涼,吃刺激性食物或油膩食物過多,這都會刺激胃腸蠕動,胃腸蠕動過快,甚至胃腸痙攣,食物在胃腸道內沒有充足時間進行消化吸收,食物殘渣增多;大便中水份吸收減少,發生腹痛、腹脹、腹嗚、腹瀉。

4、過度飢餓

一日三餐受到大腦神經支配,到一定時候,會發出需要進食的指令。

胃排空以後,會告訴我們餓了,胃酸就會分泌,消化酶也會做好準備。如果未及時進食,這些胃酸、消化酶就會對胃粘膜造成一定的損害。

5、吃夜宵

正常情況下,流質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很短;干稀混合食物可在胃內停留4~5個小時。不同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不一樣,糖類為1小時左右,蛋白質為2~3小時,脂肪為5~6小時。

睡眠中胃腸道蠕動減慢,睡前進食,食物在胃內貯留時間會延長,尤其睡前吃油膩食物,隔日仍可貯留於胃內,對胃粘膜就會有一定的損害,並會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

睡前進食,會刺激夜間胃酸分泌,更易誘發胃食管反流,對食管損傷更嚴重。

6、腸道菌群失調

飲食、情緒不良、環境改變等都可使腸道菌叢發生明顯改變,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內產氣增多、蠕動更快,會引起食欲不振、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

暴飲暴食,食用過多肉食、酸性食物、快餐、方便食品、油炸食品等,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熬夜、起居不規律等均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壓力過大、緊張、焦慮、抑鬱等情緒,可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腸道生理功能紊亂,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會使腸道菌群失調。

出差、旅遊、野外流動作業等環境因素改變會使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出現諸如腹脹、腹瀉等「水土不服」的症狀。

四、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助消化

你了解了食物消化過程和不良飲食習慣對消化的影響,就知道平時該如何保養你的腸胃了。

進食鬆軟易消化食物,三餐規律、定時定量,吃八分飽,儘量不吃夜宵,要細嚼慢咽,飲食要淡口味、少辣、低鹽、低糖,進溫熱食物、忌燙、忌冷,忌煙忌酒忌濃茶,忌刺激性大的食物、忌過分粗糙食物、忌筍,心情開朗,少壓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