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食用野生蘑菇中毒

光明網 發佈 2020-05-02T09:26:47+00:00

發病後早期可出現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多數中毒患者在出現消化道症狀後呈1天-2天的「假愈期」,使人錯以為已經痊癒,但此時體內谷丙轉氨酶已經升高。

本報海口5月1日訊(記者馬珂)每年進入夏季,各地因食用有毒野生蘑菇引發的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嚴重的甚至導致死亡。野生蘑菇種類繁多,鑑別時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藉助專業設備,普通人難以準確鑑別蘑菇種類,區分有毒蘑菇和無毒蘑菇。對此,海南日報記者5月1日採訪了海南省疾控中心熱帶病與慢性病預防控制所所長楊斌。

楊斌表示,發生毒蘑菇中毒會出現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肝臟損傷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5種臨床表現。其中,肝臟損傷型中毒最容易被耽誤治療,且有死亡的可能。多數肝臟損傷型中毒患者在發病後會有1天-2天的「假愈期」,誤認為病情好轉的話可能導致肝性腦病死亡。

肝臟損傷型中毒可在食用致命鵝膏、黃蓋鵝膏、灰花紋鵝膏、秋生盔孢傘、褐鱗環柄菇等毒蘑菇後發生,最容易被人忽視。該類型中毒潛伏期較長,一般為數小時至30小時發病。發病後早期可出現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多數中毒患者在出現消化道症狀後呈1天-2天的 「假愈期」,使人錯以為已經痊癒,但此時體內谷丙轉氨酶已經升高。之後會出現噁心、嘔吐、納差、肝區疼痛、肝臟腫大、黃疸、有出血傾向。這期間如果積極治療,約2周-3周後能漸趨恢復,而如果放棄治療會因肝性腦病、呼吸和循環衰竭而死亡。

發生胃腸炎型中毒的常見蘑菇種類有黃粉末牛肝菌、毒紅菇、密褶紅菇、硫磺菌、月光菌等,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一般預後較好,但嚴重中毒者可因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出現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發生溶血性中毒的常見蘑菇種類有鹿花菌和赭鹿花菌等。臨床表現除消化道症狀外,會有腰腹部疼痛、無力、深褐色尿、貧血、肝脾腫大等急性溶血症狀,還可伴有中樞神經系統表現。嚴重溶血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發生神經精神型中毒的常見蘑菇種類有毒蠅鵝膏、華麗牛肝菌、中華牛肝菌、小美牛肝菌、光蓋菇等。會出現興奮、狂躁、幻視、幻聽等表現,同時可伴有瞳孔縮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淚等症狀。

楊斌表示,民間流傳辨別毒蘑菇方法,如看顏色和形狀、看生長環境、用銀器辨毒、看分泌物、看有無生蛆生蟲等無一可靠。有毒野生蘑菇中毒症狀複雜,治療尚無明確特效解毒劑,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避免採摘、採購和食用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一旦發生誤食野生蘑菇後出現頭暈、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儘早採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並立即到醫院就診。蘑菇種植也要在具有專業技術的農藝師指導下進行,按照規範進行種植、採摘、銷售。市場監管機構加強監管很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