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濕地

中科院之聲 發佈 2020-05-03T13:19:46+00:00

典型濕地類型照片濕地水源涵養能力是其它陸地生態系統的5~8倍,為全球40%的陸地生物和87%的水鳥提供生境或棲息地,貯存著全球34%的陸地表層土壤有機碳,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甚至是大於森林,也因此有諸多美譽,如「地球之腎」、「鳥類的天堂」、「物種基因庫」等;全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

我國的濕地類型多樣,從東北林區的灌叢沼澤到南方海岸的紅樹林,從青藏高原的冰湖到東部沿海的灘涂和深度不超過6米的淺海水域,從自然形成的草本沼澤到人工修建的養殖塘和水稻田,都是濕地的重要類型。當前最廣為接受的濕地定義是《國際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系指「無論是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濕生草甸、泥炭地或水域地帶,無論是靜止或流動、是淡水、半鹹水還是鹹水的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淺海水域」。

典型濕地類型照片

濕地水源涵養能力是其它陸地生態系統的5~8倍,為全球40%的陸地生物和87%的水鳥提供生境或棲息地,貯存著全球34%的陸地表層土壤有機碳,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甚至是大於森林,也因此有諸多美譽,如「地球之腎」、「鳥類的天堂」、「物種基因庫」等;全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濕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明確指出「保護與水相關的生態系統(SDG 6.1)」,在SDGs兩百多個技術指標中,與濕地相關的指標有75個,足見濕地的重要性。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全球的濕地經歷了大面積的損失。農業耕墾作為最主要的驅動因素使得我國大面積的濕地轉變為農田,「棒打狍子瓢舀魚」三江平原昔日景觀已轉變為提供糧食的千里良田,候鳥棲息的濱海灘涂濕地被建設為港口、濱海公路等等。我們國家還有多少濕地,那些不同類型的濕地,他們分布在哪裡?這需要我們精準的將濕地放在圖上,「遙遠感知」,用遙感技術來開展濕地製圖。

就像手機的照相功能不斷更新一樣,衛星上的傳感器也在不斷發展,用衛星遙感影像開展全國尺度上的濕地製圖的能力也因此在不斷提升。傳統的低空間解析度的衛星影像,如250米的MODIS,能夠快速的實現大尺度的濕地製圖,但是精度難以滿足應用需求。而高空間解析度的遙感影像很難保證在同一時相獲取覆蓋全國的足夠的數據量,且數據處理的工作量十分巨大,耗時、耗力、耗財。中空間解析度(如30 米)的衛星影像可以有效、快速的實現全國尺度的濕地製圖,而且免費獲取;但也需要考慮在這個解析度下所能夠區分的濕地類型。

不同類型濕地影像圖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地理景觀遙感研究團隊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參照國際濕地公約的濕地定義,構建了適合於中國濕地特點的、面向中空間解析度遙感影像的濕地分類系統,將中國濕地分為3個大類(內陸濕地、濱海濕地、人工濕地)14個二級類。並且通過覆蓋全國範圍的野外調查,並收集相關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野外調查數據,構建了具備海量樣點的濕地樣本資料庫。基於以上工作的基礎上,研發了集成面向對象方法與多層次決策樹的分類方法,並充分考慮了中國濕地類型分布的空間異質性設計了適用於不同地理區不同類型的遙感分類決策樹,充分挖掘地面調查樣本,實現了不同分類指標的閾值確定。並將該分類系統和方法應有於美國陸地資源衛星(Landsat)的最新傳感器OLI影像數據,完成了2015年高精度中國國家尺度濕地分布信息提取(我們將此數據命名為CAS_Wetlands)。

相較於國家的調查數據和已有的濕地製圖結果,該數據集的類型更豐富(14個二級類),時效性最強(2015年),精度更高(總體精度95%)。同時,可以依託Landsat這個當前全球可獲取最長時間序列(上世紀70年末至今)、覆蓋範圍最大的衛星影像數據源,保證濕地數據集的一致性,追溯歷史時期的濕地分布,進而得知中國的濕地損失數量和分布情況,更新未來濕地的分布情況,為濕地保護與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通過這個高精度的濕地製圖,我們得知,2015年中國濕地面積為45.1萬k㎡,其中70.5%的濕地分布在內陸(內陸濕地);在14個濕地二級類中內陸草本沼澤(通常說的沼澤地)面積最大,為15.2萬k㎡。在大的地理分區、省域、不同降水梯度、不同高程梯度上的對比分析發現,中國濕地分布的空間異質性非常明顯,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東北地區。

當前全球尺度的濕地分布資料庫僅有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所共享的全球湖泊和濕地資料庫(Global Lakes and Wetlands Database,GLWD),僅提取了大型的湖泊和濕地斑塊,解析度較低,不足以支撐全球的濕地保護與管理,而其他全球尺度的遙感分類產品均未實現濕地的精細分類,且精度不足以應用於科學研究和生態系統管理。本研究提出的分類系統和方法能為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濕地分類提供借鑑。

在當前建設美麗中國,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背景下,中國國家尺度的濕地高精度製圖可支撐濕地生態系統的精細管理,因此對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來源: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