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傷寒論六經辨證要點總結

健康醫學苑 發佈 2020-05-03T16:24:35+00:00

五、少陰病證的辨證要點1.少陰寒化證指心腎陽氣虛衰,陰寒獨盛,病性從陰化寒,以畏寒肢涼、下利清谷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

中醫辨六經病證#健康過五一#

六經辨證是《傷寒論》辨證論治的綱領。由東漢·張仲景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根據傷寒病的證候特點和傳變規律而總結出來的一種辨證方法。



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和厥陰。六經辨證,就是以六經所系經絡臟腑的生理病理為基礎,將外感病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證候,綜合歸納為太陽病證、陽 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和陰病證六類證候,用來闡述外感病不同階段的病理特點,並指導臨床治療。



一、太陽病證的辨證要點

1.太陽經病

太陽病證指風寒之邪侵犯人體肌表,正邪抗爭,營衛失和,以惡風寒、脈浮、頭痛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1)太陽中風證:指以風邪為主的風寒之邪侵襲太陽經脈,衛強營弱,以發熱 惡風、汗出、脈浮緩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或見鼻鳴,乾嘔。

辨證要點:本證以惡風、汗出、脈浮緩為辨證依據。

(2)太陽傷寒證:指以寒邪為主的風寒之邪侵犯太陽經脈,衛陽被遏,毛竅閉伏,以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身體疼痛,無汗,脈浮緊,或見氣喘。

辨證要點:本證以惡寒、無汗、頭身痛、脈浮緊為辨證依據。


2.太陽腑證

(1)太陽蓄水證:指太陽經證不解,邪與水結,膀胱氣化不利,水液停蓄,以發熱惡寒、小便不利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小便不利,小腹滿,口渴,或水入即吐,脈浮或浮數。

辨證要點:本證以太陽經證與小便不利、小腹滿並見為辨證依據。

(2)太陽蓄血證:指太陽經證不解,邪熱傳里,與血相結於少腹,以少腹急強或硬滿、大便色黑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少腹急結或硬滿,小便自利,如狂或發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脈沉濕或沉結。

辨證要點:本證以少腹急結、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等為辨證依據。


二、陽明病證的辨證要點

陽明病證指傷寒病發展過程中,陽熱亢盛,胃腸燥熱所表現的證候。主要病機是「胃家實」,屬里實熱證,為邪正鬥爭的極期階段。陽明病證又可分為陽明經證和陽明腑證。

1.陽明經證

指邪熱亢盛,充斥陽明之經,瀰漫全身,腸中尚無燥屎內結,以高熱、汗出、口渴,脈洪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身大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大出,大渴引飲,心煩躁擾,面赤,氣粗苔黃燥,脈洪大。

辨證要點:本證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辨證要點。

2.陽明腑證

指邪熱內盛,與腸中糟粕相搏,燥屎內結,以潮熱汗出、腹滿痛、便秘、脈沉實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日晡潮熱,手足汗出,臍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甚則神昏譫語任躁不得眠,舌苔黃厚乾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脈沉實或滑數。

辨證要點:本證以潮熱汗出、腹滿痛、便秘、脈沉實等為辨證要點。


三、少陽病證的辨證要點

少陽病證指邪犯少陽膽腑,樞機不運,經氣不利,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欲嘔, 脈弦。

辨證要點:本證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為辨證依據。


四、太陰病證的辨證要點

指脾陽虛弱,寒濕內生,以腹滿而痛、不欲食、腹瀉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

臨床表現:腹滿而吐,食不下,泄瀉,口不渴,時腹自痛,四肢欠溫,脈沉緩或弱。

辨證要點:本證以腹滿時痛、腹瀉等虛寒表現為辨證要點。


五、少陰病證的辨證要點

1.少陰寒化證

指心腎陽氣虛衰,陰寒獨盛,病性從陰化寒,以畏寒肢涼、下利清谷等為主要表現的 虛寒證候。

臨床表現:無熱惡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熱反不惡寒,甚至面赤,脈微細。

辨證要點:本證以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脈微細等為辨證依據。

2.少陰熱化證

指心腎陰虛陽亢,病性從陽化熱,以心煩不寐、舌尖紅、脈細數等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

臨床表現:心煩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紅,脈細數。

辨證要點:本證以心煩不得眠以及陰虛證候為辨證依據。


六、厥陰病證的辨證要點

厥陰病證指傷寒病發展傳變的較後階段,表現為陰陽對峙、寒熱交錯、厥熱勝復的證候。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辨證要點:本證以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為辨證依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