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發掘:秦始皇被妖魔化了幾千年,原來我們都錯怪了他

詩意世界 發佈 2020-05-03T23:44:08+00:00

2200多年前,有一位帝王,他橫掃六合,并吞八荒,一統華夏,建立不世功勳,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對華夏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他被後世史書描繪成一個殘暴君王,並且代代流傳,億萬華夏兒女慢慢形成了一個共識:秦始皇在中國是一個殘暴的暴君,皇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文:木木清華

胡適說過一句話叫:「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200多年前,有一位帝王,他橫掃六合,并吞八荒,一統華夏,建立不世功勳,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對華夏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他被後世史書描繪成一個殘暴君王,並且代代流傳,億萬華夏兒女慢慢形成了一個共識:秦始皇在中國是一個殘暴的暴君,皇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老百姓動輒違法,被關在監獄。

這些共識大部分都是因為史家一支筆造成的,史家的一枝筆記載著千秋萬代的多少功過;騷人墨客的一枝筆留下多少縱橫千古的文學作品和不朽的畫作。我們對秦始皇的認識大多是從《戰國策》、《史記》、《漢書》等文獻中所得到,有句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其實,以上經典史書都是秦始皇的敵人或者新朝代統治者為了宣傳、粉飾自己寫的,不可全信,真實的秦始皇,我們可以從秦始皇陵地上地下的文物大面積的勘探和局部的發掘獲得一些新的認識。

秦始皇並沒有後世人流傳得那麼不堪,畢竟他可是結束多年戰爭的千古一帝,並且統一後面臨的局面更是前所未有的嚴峻,在他統治期間,國家並沒有發生大的變故,實屬不易,也不是一個施行暴政之君能做到的,對此,我真想替秦始皇說一句:「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而書生氣!」

盡情抹黑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統一中華民族文化的第一人,也是史上霸道總裁第一人。中華民族後人卻片面地強調他的血腥和殘暴,這就是歷史書籍的負面作用。

秦始皇被抹黑從他生活的時代就開始了,《戰國策》以及戰國晚期一些著名的學者對秦始皇的評價,給我們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即秦始皇是私生子,長相奇特、極凶,聲音沙啞,馬面,性格暴戾、反覆無常,根本沒有規律可言,伴君如伴虎。

現在有各種各樣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最原始的文獻就是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裡邊所記載的: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

白話文說就是秦始皇鼻子比較塌,眼睛細長,雞胸。有朋友會問,什麼是雞胸,說白了就是前胸壁的前凸畸形,司馬遷筆下秦始皇沒有一點帝王相,甚至還長得有些猥瑣。

在統一的過程中,秦始皇被黑化的形象在他對手那裡得到進一步的傳播,秦始皇是個實幹家,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加快天下的統一進程上,對於黑化他的語言,他並沒有太放在心上。天下歸一後,他更忙了,秦二世又不爭氣,秦帝國很快滅亡,西漢初年,人們出於形勢所需,又對他的形象進一步加工,典型的就是賈誼《過秦論》里的描述: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西漢史學家說秦始皇在晚年大興土木,後來為了求仙,提出「吾慕真人」,不願意讓任何人包括他的丞相、大臣正常地見到他,在各個宮殿秘密地潛行等等,這些事都塑造了秦始皇是個反覆無常的人的形象。

漸漸地,秦始皇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成為和夏桀、商紂王一樣的暴君,這個文化符號是什麼呢?咱們再看唐朝杜牧寫的《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

不難看出,後世把秦始皇成了荒淫無度縱情聲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窮兵黷武征伐無度、嚴刑峻法苛政施於民、求仙問佛不問政事的殘暴之君。

但是從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我們熟知的修長城,修阿房宮,修秦始皇陵,修馳道,開發五嶺等巨型工程,都是秦始皇的後五年乾的。《漢書》也說過,秦始皇陵的建設是曠日十年,也就是不到十年。

司馬遷對秦始皇陵的很多認識或者看法,其實是他為了要批判漢武帝,想給漢武帝建言諫言:您老人家不能大興土木,不能勞民傷財,不能這麼建陵墓,你看看秦始皇就這麼幹的,結果導致了帝國的滅亡。

結果後世的很多儒家出仕的官宦為了規勸君王的不當行為,都會拿秦始皇來影射當代帝王,這是一個妖魔化秦始皇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從秦滅亡就開始,從西漢就開始,一直到了司馬遷集大成。最著名的幾個人物:賈山、賈誼、陸賈、董仲舒、司馬遷,接下來歷朝歷代就以訛傳訛,甚至添油加醋,秦始皇就變得面目全非了。

考古發現:證明始皇帝原來是個背鍋俠

過去所有帝王走到另外一個世界帶走的都是跟他個人生活有關係的,秦始皇則不然,他帶走的是一套國家的政治體制。通過多年的考古研究發現,西漢前期包括西漢中期的法律比秦更全面、更完善,某種程度上比秦更嚴厲。從漢承秦制以及對比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把秦定位為一個暴政的時代,其實是證據不足的。

按照過去文獻的記載,秦始皇陵前後修建了將近40年,司馬遷在《史記》里說:「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

其實,秦始皇13歲繼位,39歲時統一六國,50歲去世,從13歲到39歲秦始皇沒有可以批判的地方,大興土木等事件,全部集中在他臨死前的後5年。

當年忠貞為國籌,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業未竟,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秦始皇為什麼到了晚年會出現決策失誤,大修各種巨型工程呢?其實就如上面詩歌寫的那樣:他覺得國家的變化慢,不符合他的希望,他期望很快地改變這種面貌。其實我們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時刻。秦滅六國首次大統一,裂度太大,阻力太大,要想完全將江山傳承,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這些事情或許也只有他才能完成,可惜天不假年,他時日不多,心裡著急,就想通過激進的手段儘快完成未竟之業。

五年時間包括修秦始皇陵、長城、阿房宮、弛道,以及開發嶺南,這幾個超大型的工程,幾乎將所有的青壯年全部徵用,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在建設這些大型土木工程,導致當時的經濟進入崩潰邊緣。

秦始皇陵附近有個修陵人的墓地近些年被發現挖掘,出土的瓦片上有文字,文字記載著死者的姓名、籍貫,從中可以看出這些修陵人來自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瓦上戳記顯示的是官府機構名稱也是統一六國後才設置的,而不是秦國時期的機構。這些跡象都表明修秦陵是一個短期的行為,是統一之後的結果。

司馬遷未必不知道修秦陵是一個短期行為,他之所以那樣寫,其實是另有隱情,他是想諫言漢武帝,漢武帝從繼位開始就開始修建陵墓,一直到死修了53年。司馬遷因為之前李凌事件直言諫言,結果受了宮刑,吃一塹長一智,他不能再那麼直白諫言了,只好拿秦始皇說事,這種「影射史學」的現象,在我們的歷史文化中比比皆是。

還有一件事是胡亥繼位的合法性,我們一直認為胡亥繼位是不合法,出土的竹簡《趙正書》中記載的史料顯示,秦始皇對胡亥是認可的,秦二世也是合法的,秦二世的形象很可能是西漢統治者為了證明漢朝的建立才是偉大光榮正確,而刻意徹底否定秦二世繼位的合法化,使得秦朝沒有合法性。

秦始皇、秦二世的形象是西漢初年的人塑造的,隋煬帝的形象是唐太宗塑造的,所以這是一個文化現象,是新的朝代建立之後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宣傳工作,即對過去朝代徹底的否定,包括它的政治、經濟,最後一個皇帝的出生、性格、長相、行為處事方式等等,這是為新的朝代樹碑立傳,樹立新的朝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所以說,咱們的始皇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背鍋俠,是後世黑化比較厲害的帝王。李世民說「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但是我們卻不能找出秦始皇37年生涯中濫殺一位大臣的記錄,是少有不殺功臣的帝王之一;人們說他嚴刑峻法,但是他的法律中還有保護犯人的條款。秦始皇時期並沒有農民起義,也沒有大量饑民老百姓吃不上飯的現象,《漢書·夏侯勝傳》記載漢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之功,但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過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

秦始皇北擊匈奴築長城大概4年時間,後來除了有違法的官吏被罰去修長城外,再沒有大規模徵調百姓去修築長城的記錄,新修長城不是很長,並不是新修建一條萬里長城,而是利用舊長城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長城的也多為兵卒 。

歷史上的其他朝代也基本都在修長城,漢朝修長城西起大宛二貳師城東至遼東,全長大約1萬多公里,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明朝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大約6300多公里;秦長城在原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修建,全長大約3400多公里。

出土的秦簡記載,秦始皇出巡途中,不但沒有讓人砍湘山的樹,反而是下令保護湘山之樹;里耶古城遺址出土了36000餘枚秦簡里記載很多仁政愛民的舉措,比如不能隨意徵調百姓影響農業生產,對於當地比較貧窮的居民,政府也有相應的措施,包括低價租地、借種子給他們等等。

從出土秦簡看出,秦始皇時期並不是暴政。秦朝的政策與後世非秦說法很不同。

千古一帝,再無後來者

秦始皇最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翻閱古今中外的歷史,後世沒有一位帝王能達到秦始皇的影響力。秦始皇是歷史上少有的勤政帝王,可與清朝最勤政的雍正媲美,連明太祖朱元璋都自愧不如;秦始皇不殺功臣,歷史上能做到的也只有劉秀、趙匡胤和秦始皇了;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踐行者,他處理那些官員也都是按照法律來處理的,並且手下人也是按此嚴格執行……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歷史上為秦始皇平反力度最大的人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贄,他是第一個把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的人,他指出秦始皇是聖是魔,未可輕議。

秦始皇之所以被罵2000多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儒法之間的鬥爭隨著秦朝的滅亡法家退出歷史舞台,儒家思想獲得勝利,代表法家思想的秦朝從此多了一個前綴「暴秦」,秦始皇自然就成了「暴君」。

秦始皇和儒家之間有過節——焚書坑儒。雖然始皇坑的不是儒生,而是術士,但儒生們認為始皇坑的就是儒生。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生們展開了對秦始皇和法家的清算。

其實,秦始皇是一個實幹家,焚書坑儒事件後,極大地震懾了社會風氣,歷史也證明了「百無一用是書生」,實踐證明「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近代康有為就曾經為秦始皇平反過。他說,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因為秦始皇焚書而失傳,中國儒家思想也沒有因為秦始皇坑儒而斷層。

秦統一後的基建,也是解決六國戰俘的問題,戰後軍隊人員的安排,以工代賑可以大幅度緩解國家壓力,戰後大工程建設是必然的結果,並不是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宮的主要是戰俘,並不是徵調百姓。

他五次巡遊天下,是為了宣傳帝國的新政,整合統一後的文化裂痕,他生前完成了對黃河流域的文化整合。他前往泰山去封禪,其實就是意味著把黃河的中下游的文明整合到了一起。我們又用200年的時間,完成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整合。從這點來看,秦始皇在晚年對新的帝國、新的制度所能帶來的變化太迫切了。

對比後世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給文化的打擊遠遠大於秦朝焚書坑儒;清乾隆帝的六下江南那才是真正的勞民傷財,只為享樂顯擺,秦始皇巡遊皆是苦寒邊塞之地;歷代君王制定的法律全是秦律一脈,秦的法,其實細而不暴虐,秦國堅守的法並在歲月中被秦人不斷完善,說超越了時代也不為過。

總而言之,秦始皇不能只認為他是個暴君,實際上他是一個有作為、非常勤政的皇帝,他以及他的團隊制定的中央集權的體制,改變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進程,影響了一個區域社會2000年的發展。

結語

魯迅先生說:「秦始皇吃虧在二世。」他覺得秦始皇之所以被黑,就是因為二世而亡,自己的歷史只能被漢朝及以後的朝代書寫。

項羽坑殺二十萬降卒,殘暴不仁仍被後世稱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漢武帝窮兵黷武,「君權神授」,愚民專治被史書讚譽「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乾隆帝大興文字獄,閉關鎖國,所謂盛世曇花一現,卻被天下人稱為「十全老人」。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秦始皇開天闢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卻被貼上「暴君」標籤,這不是歷史的真相,勸君少罵秦始皇,千古一帝他當之無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