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衰落的原因?

瀲熙教書法 發佈 2020-05-04T06:52:05+00:00

唐朝自建國開始就一直面臨著邊疆的問題,這才有了唐太宗滅東突厥、吐谷渾、高昌、薛延陀,唐高宗滅西突厥、高句麗、百濟,武則天在西域與吐蕃頻頻用兵、應對富國後突厥的騷擾、契丹的挑釁,到了唐玄宗時期,所有的邊疆問題都來了:東北有契丹、渤海,西邊有吐蕃、西南有南詔,北邊有回紇,這些地方政權

關於唐朝衰落,不得不提到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使得形勢急劇惡化,幾乎是突然之間由盛轉衰,我們看歷朝歷代的興衰,唐朝算得上比較特別的。然而,安史之亂並不能完全為唐朝的衰落埋單,安史之亂是某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即使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依舊會衰落下去,任何朝代都不可避免。因此,我們需要從更深一層來談一下唐朝衰落的原因:



1、盛世的持續。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些年來,唐朝雖有動亂,綜合國力卻日益增強,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都是大有為之主,選賢任能、發展生產,使得唐朝在開元時代達到了頂峰。然而,盛極必衰畢竟是客觀規律,是看不見的,社會安定、生活富足以後,政府、老百姓都想繼續維持這一局面,甚至達到更高的水平,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朝廷加大剝削、民間土地兼并就在所難免,在短期之內,這一繁榮得以繼續,問題也逐漸的顯現出來。
2、唐玄宗的大有為。唐朝自建國開始就一直面臨著邊疆的問題,這才有了唐太宗滅東突厥、吐谷渾、高昌、薛延陀,唐高宗滅西突厥、高句麗、百濟,武則天在西域與吐蕃頻頻用兵、應對富國後突厥的騷擾、契丹的挑釁,到了唐玄宗時期,所有的邊疆問題都來了:東北有契丹、渤海,西邊有吐蕃、西南有南詔,北邊有回紇,這些地方政權已經尾大不掉,每次出兵,軍隊數量都很可觀,但是作戰效果不好,常有敗績,損失非常大。

3、唐玄宗在位時間太長。想當初,通過政變先後誅滅韋後、太平公主,登上皇位,選用賢能、銳意進取,使得唐玄宗摘得了開元盛世的桂冠,隨著年齡的增長,唐玄宗的享樂主義開始抬頭,雖說有李林甫、楊國忠當政,其實大權還是牢牢的控制在自個兒手中,進取心減退,對國家大事無心無力,心滿意足,正所謂飽暖思淫慾。
4、社會制度遭到破壞。唐朝的各項制度原本非常完善,尤其是唐太宗時期,部門各司其職,皇帝也能按規矩辦事,從武則天開始,為了稱帝,對唐朝的制度進行了破壞,即便唐玄宗上台後也能撥亂反正,終究還是受到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唐玄宗中後期,心灰意懶,處理國事全憑個人好惡。前期的幾位宰相,唐玄宗還算比較尊重,當政時間很短,到了後期,先後任李林甫、楊國忠為相,視如奴僕,當政時間較長,等於是找了個管家幫忙打理,尤其是楊國忠上台,唐朝的制度遭到了更嚴重的破壞,官員只知一味斂財、逢迎、享樂,自私自利,不顧國家利益。
5、經濟制度需要改革。唐朝延續了北魏、北周、隋朝的均田制,走到了武則天開始就出了問題,因為國家繁榮、人丁興旺,均田制施行時間太長弊端也就顯現出來,土地兼并逐漸嚴重,無地、少地的人開始增多,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均田制的問題導致租庸調製也失去了活力,國家需要重新審視經濟制度,事實卻是,唐朝晚期才通過了「兩稅法」,雖然這個制度還不錯,並未得到普及,再者,唐朝那會兒已經元氣大傷,兩稅法再好也救不了命。
6、軍事制度出現了問題。唐玄宗以前,中國基本沒有職業兵,都是老百姓,平時種地、打仗當兵,原先的經濟制度,比如屯田制、均田制等,人們被困在地上,有充足的兵員,到了唐玄宗時期,府兵制早就瓦解,只能通過募兵制。募兵制本身並沒有不好,關鍵是,為了應付邊疆問題,頻頻出兵,使得將領逐漸坐大,加之,權力鬥爭使得不少優秀將領無用武之地或乾脆被殺,募兵制以後,朝廷並沒有一套有效預防、監督措施,即使有相應的措施,也被那些不負責任的官員隱瞞過去。即便如此,可以採用一個軍鎮,一個負責人的辦法,可是,安祿山一個人就領了三個節度使,控制近20多萬大軍,中央軍也不見得有那麼多。



7、大肆搜刮、斂財。由於皇帝、國家要做很多事,現在的錢根本不夠花,所以一味的斂財。為了生活的更好而斂財,導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破壞了農民的積極性;為了打仗聚斂錢財,喪失了大量勞動力,讓老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中央把貪官、藩鎮養肥了,卻把自己的元氣搞傷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有這麼幾個因素:
(1)唐玄宗中後期的怠惰、享樂,進取心減退。
(2)國家處在改弦更張的階段,需要銳意改革,建立新制度。
(3)封建經濟自身的分散性,容易產生割據,而且生產力水平較低。
(4)居安思危向來很難真正落到實處,反倒是飽暖思淫慾更為多見,面對繁榮、發達,從上到下應該如何處理。在成績面前,往往容易滋生很多風氣,有好有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