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滋卡爾醫院 【乾貨】尿常規11項最全解讀報告!

天津麗滋卡爾 發佈 2020-05-04T13:27:31+00:00

尿常規是我們常稱的「三大常規」之一,作為人體最重要的代謝產物,尿液檢查簡便、無創、廉價,縱然是「常規」檢查,卻也能提供大量的身體信息,不僅反映泌尿系統的問題,更可以間接反映全身各系統的代謝情況。

尿常規是我們常稱的「三大常規」之一,作為人體最重要的代謝產物,尿液檢查簡便、無創、廉價,縱然是「常規」檢查,卻也能提供大量的身體信息,不僅反映泌尿系統的問題,更可以間接反映全身各系統的代謝情況

今天,我們就尿常規報告中的11項進行一個全面的解讀。

01

尿量(VOL)

【參考值】

成人:(1.0~1.5)L/24 h或1 ml/(h•kg體重);

小兒按kg體重算比成人多3~4倍。

【臨床意義】


(1)尿量減少

①生理性:飲水少、出汗多等。

②病理性:見於腎炎、尿毒症、腎功能衰竭、休克、高熱、脫水、嚴重燒傷、心功能不全等。

(2)尿量增多

①生理性:出汗少、飲水過多、飲濃茶、酒精類、精神緊張

②病理性: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腎炎等。


02

顏色(COL)

【參考值】

透明無色,淡黃色或琥珀黃色

【臨床意義】

乳白色為乳糜尿,有時與小血塊並存,常見於絲蟲病;灰白色雲霧狀渾濁為膿尿,常見於泌尿系化膿性感染;混濁多為無機鹽結晶;紅色雲霧狀渾濁為血尿,常見於腎臟腫瘤、急慢性腎炎、腎結石、腎結核等;暗褐色、黑色尿為血紅蛋白尿,常見於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症、溶血性貧血、瘧疾、蠶豆病等;深黃色尿為膽紅素尿,常見於阻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等;黃綠色為綠膿桿菌尿,常見於泌尿系統綠膿桿菌感染。


03

相對密度(SG)

密度原稱尿比重,指在4℃時尿液與同體積純水的重量之比。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為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通過腎臟排出水分和多種固體物質進行調節。尿比重數值的大小取決於腎小管的濃縮稀釋功能,而與尿內所含溶質(鹽類、有機物)的濃度成正比,與尿量成反比。

【參考值】

干化學試帶法:1.015~1.025

【臨床意義】

1.尿比重增高

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糖尿病、血容量不足等。

2.尿比重降低

大量飲水、慢性腎炎、腎小球間質疾病、慢性腎衰竭、急性腎衰多尿期及尿崩症等。


04

尿蛋白(PRO)

正常人24小時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極微,用一般定性方法常檢測不出。但當人體腎臟的腎小球通透性功能亢進(腎炎),或血漿中低分子蛋白質過多,蛋白質進入尿液中,超過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便會出現蛋白尿。此外,當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受損,重吸收能力降低或喪失,也會產生蛋白尿。

【參考值】

定性:陰性。

定量:20~80mg24h。

尿蛋白定性試驗陽性或定量試驗>150mg/24h尿時,稱蛋白尿

【臨床意義】

1. 生理性蛋白尿

由劇烈運動、發熱、低溫刺激、精神緊張導致,持續時間短,誘因接觸後消失。妊娠期婦女也會有輕微蛋白尿。

2. 病理性蛋白尿

(1)腎小球性蛋白尿:是最常見的一種蛋白尿。見於急性和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腎病綜合徵、腎腫瘤、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症、狼瘡性腎炎、過敏性紫癜性腎炎、腎動脈硬化、腎靜脈血栓形成、心功能不全等。尿蛋白通常<3g>20g/24h尿(腎病綜合徵)。

(2)腎小管性蛋白尿通常以低分子量蛋白質為主(β一微球蛋白),常見於活動性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腎小管重金屬(汞、鉛、鎘)損傷。

(3)混合性蛋白尿:腎小球、腎小管同時受損。見於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病綜合徵、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等。

(4)溢出性蛋白尿腎臟正常,而血液中有多量異常蛋白質。見於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出現的本一周蛋白尿、骨骼肌嚴重損傷及大面積心肌梗死時的肌紅蛋白尿。

(5)藥物腎毒性蛋白尿: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慶大黴素)、多肽類抗生素(多黏菌素)、抗腫瘤藥(甲氨蝶呤)、抗真菌藥(灰黃黴素)、抗精神病藥(氯丙嗪)等。

其他如泌尿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所出現的蛋白尿為假性蛋白尿。


05

尿糖(GLU)

尿液中糖類主要為葡萄糖,在正常情況下含量極微,用一般檢測方法呈陰性反應。尿液中出現葡萄糖取決於:血糖水平、腎小球濾過葡萄糖速度、近端腎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速度和尿流量。當血糖閾值超過腎閾值或腎閾降低時,腎小球濾過葡萄糖量超過腎小管重吸收的最大能力時,則出現糖尿。

【參考值】

干化學試帶法定性:陰性。

【臨床意義】

尿糖陽性見於:

1. 疾病

糖尿病、內分泌疾病、垂體和。腎上腺疾病如肢端肥大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功能性α、β細胞胰腺腫瘤、嗜鉻細胞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肝臟疾病、糖原累積症、胰腺炎等。

2.飲食性糖尿

健康人短時間內過量進食糖類,妊娠末期或哺乳期婦女可有一時性生理性糖尿。

3.暫時性和持續性糖尿

暫時性糖尿見於劇烈運動後、頭部外傷、腦出血、癲癇發作、各種中毒、腎上腺皮質激素用量過大等;而持續性尿糖多見於原髮型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內分泌疾病、嗜鉻細胞瘤等。

4.其他

燒傷、感染、骨折、應用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口服避孕藥、蛋白同化激素)也可引起尿糖陽性。


06

尿酮體(KET)

酮體包括乙醯乙酸、13一羥丁酸、丙酮,是體內脂肪酸氧化的中間產物,酮體在肝臟產生,在血液中循環,在其他組織中氧化生成CO2和H2O,但在正常人體中極少有酮體。當糖供應不足和組織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降低時,脂肪氧化加強。如酮體產生的速度大於組織利用的速度,則血液中酮體增加出現酮血症。

【參考值】

尿酮體定性:陰性。

定量:丙酮3 mg/24 h。

【臨床意義】

(1)非糖尿病酮尿

嬰兒、兒童急性發熱,伴隨有嘔吐、腹瀉中毒常出現酮尿;新生兒如有嚴重酮症酸中毒應疑為遺傳性代謝性疾病;酮尿也可見於寒冷、劇烈運動後緊張狀態、妊娠期、低糖性食物、禁食、嘔吐、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惡病質、麻醉後、糖原累積病、活動性肢端肥大症及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胰島素分泌過度等。另外,傷寒、麻疹、猩紅熱、肺炎等熱病及氯仿、乙醚、磷中毒也可見尿酮體陽性反應。

(2)糖尿病酮尿糖尿病尚未控制或未曾治療

持續出現酮尿提示有酮症酸中毒,尿液中排出大量酮體,常早於血液中酮體的升高。嚴重糖尿病酮症時,尿液中酮體可達69/d。


07

尿膽紅素(BIL)

膽紅素是血紅蛋白的降解產物,正常尿液中不會含有膽紅素,尿膽紅素的檢出是提示肝細胞損傷和鑑別黃疸的重要指標。在臨床診斷和判斷預後上有重要意義。

【參考值】

干化學試帶法定性:陰性。

【臨床意義】

尿膽紅素陽性多見於:

(1)肝細胞性黃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傷。

(2)阻塞性黃疸如化膿性膽管炎、膽囊結石、膽道腫瘤、胰腺腫瘤、原發性肝癌、手術創傷所致的膽管狹窄等。


08

尿膽原(UBG)

結合性膽紅素排入腸腔轉化為尿膽原,從糞便排出為糞膽原。大部分尿膽原從腸道重吸收經肝轉化為結合膽紅素再排入腸腔,小部分尿膽原從腎小球濾過或腎小管排出後即為尿膽原。

【參考值】

定性:弱陽性,尿1:20稀釋為陰性。

定量:1~4 mg/24 h。

【臨床意義】

(1) 尿膽原增多,常見於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黃疸、心力衰竭、腸梗阻、內出血、便秘等病症。

(2 )尿膽原減少,多見於長期應用抗生素、阻塞性黃疸等。


09

隱血試驗(BLD)

尿隱血即反映尿液中的血紅蛋白(Hb)。正常人尿中無游離Hb。當有血管內溶血時,紅細胞破壞,大量Hb釋放入血液形成血紅蛋白血症,若含量超過結合珠蛋白結合能力,則游離Hb可經腎小球濾出,當超過1.00~1.35g/L時,Hb可隨尿液排出,即為血紅蛋白尿。

【參考值】

尿血紅蛋白:陰性。

【臨床意義】

尿中出現血紅蛋白是血管內溶血的證據之一,因此尿Hb測定有助於血管內溶血疾病的診斷。引起溶血的疾病有以下因素。

(1)紅細胞破壞如心臟心瓣膜手術、嚴重燒傷、劇烈運動、肌肉和血管組織嚴重損傷等。

(2)生物因素如瘧疾感染、梭狀芽孢桿菌中毒。

(3)動植物導致的溶血 如蛇毒、蜂毒等。

(4)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如DIC。

(5)服用氧化劑藥物 如阿司匹林、磺胺、伯氨喹、硝基呋喃類、萬古黴素等。

(6)免疫因素 如血栓形成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陣發性寒冷性血紅蛋白尿症、血型不合的輸血。


10

酸鹼性(pH)

尿液酸鹼度反映了腎臟維持血漿和細胞外液正常氫離子濃度的能力,人體代謝活動所產生的非揮發性酸,如硫酸、磷酸、鹽酸及少量丙酮酸、乳酸、枸櫞酸和酮體等,主要以鈉鹽形成由腎小管排出;而碳酸氫鹽則有重吸收。腎小管分泌氫離子與腎小球濾過的鈉離子交換,因此,腎小球濾過率及腎流量可影響尿酸鹼度。

【參考值】

干化學試帶法:pH 5.0~7.0

【臨床意義】

1. pH值增高

疾病代謝性或腎小球性中毒、感染性膀胱炎、長期嘔吐、草酸鹽和磷酸鹽結石症、腎小管性酸中毒等。

2. pH降低:

代謝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風、高熱、失鉀性代謝性鹼中毒、嚴重腹瀉及飢餓狀態。


11

尿液顯微鏡檢查

尿沉渣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或細胞及其碎片在腎小管內聚集而成,尿液中出現管型是腎實質性病變的證據。常見的管型種類包括有透明管型、細胞管型(白細胞、紅細胞、上皮細胞)、顆粒管型、蠟樣管型、脂肪管型和細菌管型。

【參考值】

紅細胞:<3個/高倍鏡視野;

白細胞:<5個/高倍鏡視野;

腎小管上皮細胞:偶見(但在新生兒較多見)/高倍視野;

鱗狀或移行上皮細胞:偶見/高倍視野;

透明管型:<或等於1個/低倍鏡視野;

其他管型:無;

結晶:少量(非病理性結晶,如磷酸鹽、尿酸、草酸鈣等結晶)。

【臨床意義】

(1)紅細胞:

>3個/高倍鏡視野即為鏡下血尿。增多:見於泌尿系統的炎症、腫瘤、結石等。如以形態異常的紅細胞為主,提示腎性疾病,但也見於全身性疾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以及泌尿系統鄰近器官的疾病,如攝護腺炎、盆腔炎等。女性病人月經期及月經期前後的幾天中,都可出現紅細胞,此為生理性,應注意排除。

(2)白細胞:

>5個/高倍鏡視野即為鏡下膿尿。增多:主要見於泌尿系統的感染,如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也可見於泌尿系統鄰近器官疾病,如攝護腺炎、陰道炎、盆腔炎等.

(3)腎小管上皮細胞:

腎實質損害時,如腎小球腎炎,可見較多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出現與腎小管壞死及腎移植排斥反應和間質腎炎有關。泌尿系統炎症時,還可見較多鱗狀上皮細胞和移行上皮細胞。

(4)管型:

出現管型表示腎實質損害,見於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腎功能衰竭等。出現紅細胞管型,提示腎性出血,可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腎出血、急性腎小球壞死、腎梗死、惡性高血壓等。出現白細胞管型,提示腎實質有細菌感染性病變,如急性腎盂腎炎、腎膿腫等,特別有助於腎盂腎炎與膀胱炎鑑別,後者為陰性。顆粒管型,正常人尿中無粗顆粒管型。細顆粒管型可偶見於運動後,顆粒管型的出現和增多,提示腎臟有實質性病變,表明腎疾病的惡化或進入晚期。蠟樣管型的出現提示腎小管有嚴重病變,預後差,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晚期、尿毒症、腎功能不全等。出現脂肪管型提示腎小管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發生脂肪變性,如亞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中毒性腎病等,尤其多見於腎病綜合徵.

(5)結晶:

生理性結晶,如草酸鈣、尿酸、磷酸銨結晶;病理性結晶,如膽紅素結晶、胱氨酸結晶、亮氨酸結晶、酪氨酸結晶、膽固醇結晶、放射性結晶、磺胺類藥物結晶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