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掐尖」時代的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特徵

光明日報 發佈 2020-05-05T04:12:49+00:00

陳曉東攝/光明圖片編者按高中階段連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才成長與培養的關鍵階段。近年來,我國高中改革與發展迅速,在辦學條件改善、課程改革、高考改革、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困難學生資助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2020年4月23日,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二中高三137班學生在課間做運動。陳曉東攝/光明圖片

編者按

高中階段連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才成長與培養的關鍵階段。近年來,我國高中改革與發展迅速,在辦學條件改善、課程改革、高考改革、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困難學生資助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然而值得關注的是,當前高中學校仍然以智育為主,對青年工作重視不夠。與此同時,伴隨著教育部門規範高中教育秩序,普通高中教育更強調對「人」的關注,更強調對人的核心素養的整體性的培養。如何紮實促進新時代中國青年成長成才,高中階段的教育正在成為關鍵環節。

我國的普通高中教育,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從面向少數人的、偏重學術的精英教育轉為面向大眾的、注重公民素質和公民精神的普及教育。普及高中教育背景下,為了規範高中教育秩序,營造高中教育的良好生態,教育部明令嚴格規範普通高中招生行為:嚴禁違規爭搶生源,「掐尖」招生、跨區域招生、超計劃招生和提前招生。「掐尖」時代的高中教育正退出歷史舞台。後「掐尖」時代的普通高中教育,更強調對「人」的關注,更強調對人的核心素養的整體性的培養。後「掐尖」時代的普通高中教育,需從以往相對單一且片面追求升學的應試模式中走出來,探索多樣化的育人模式,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要以及人的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1.育人

後「掐尖」時代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任務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對人才的強烈需求,很長一段時期,我國普通高中實行的是一種精英教育,依靠「掐尖」選拔少數人進入高中學校接受教育。改革開放之初,人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教育必須擔負起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各級各類能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人才。這一時期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國家出台相關政策辦了一批重點中小學,在這一背景和實踐影響下,我國高中的應試主義傾向逐步形成,高中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高中儼然成為大學的預科。這一時期,我國高中教育是一種面向少數人的精英教育,高中教育承擔更多的是一種選拔的功能。普通高中教育事實上就是單一的升學預備教育,對於那些不能升入大學的學生的職業教育很少關注。然而,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務是育人,促進人的發展。普通高中的升學、就業任務只是普通高中的外生性、延展性功能,育人才是普通高中教育功能的核心。

高中教育普及之後,普通高中教育不再是「掐尖」出來的面向少數人的教育,而是面向大眾的教育。高中教育更需要關注它的育人功能。在育人的基礎上實現其升學預備的功能和就業準備的功能。教育工作的原點和目標應該都是育人。因此,需要改變以分數衡量學生的做法,將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任務落實在育人上,將立德樹人成效視為檢驗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注重面向人人、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全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優質均衡

後「掐尖」時代高中教育的價值追求

追求公平和提高質量是教育的永恆主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普及高中教育,人們對高中階段有學上的需求已經滿足。人們對公平地接受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的需求更為強烈。這裡涉及公平、優質兩個問題。

公平地接受高中教育的訴求,即高中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要求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高中教育資源是均衡的。目前,省級、市級、區縣級示範高中與普通高中或薄弱高中之間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學校文化、教育質量存在較大差別,甚至同一所高中學校內部不同班級、同一個班級同學的基礎與學習水平也存在顯著差別。高中教育資源布局不均衡的現狀迫切需要突破,以滿足人們公平地享有高中教育的願望。高中教育的普及,促進教育公平必然成為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公平首先意味著高中學校間教育教學條件的均衡,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孩子有公平公正地接受教育的機會。

均衡不是平均意義上的均衡,不是平庸的均衡,而是優質的均衡。優質均衡追求的是每個人都能夠享受高質量的教育,優質均衡意味著學校是內涵發展的學校,學校提供的教育是高質量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享受高質量的高中教育是普及之後高中教育追求的目標。新高考的推進、新課程標準的啟動,對普通高中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對普通高中學校的實驗設備條件等都提出了要求。在高中普及化階段,教育管理部門需要持有人人都有公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觀念,做好高中教育資源需求的預測與頂層設計,增加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供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結構,統籌好高中教育資源的布局,確保每所學校都能很好地推進選課走班制,落實核心素養,高質量普及高中教育。在追求教育均衡過程中,要避免庸俗化地理解教育均衡,將教育均衡簡單地理解為同等地接受同樣教育的機會。如有些地方在高中學校不均衡的條件下,劃片就近入學,給高中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困擾,這對於學生來說並非是公平的教育。

3.分類分層

後「掐尖」時代高中育人模式轉型的方向

曾經有一段時期,受社會對人才迫切需求的影響,我國有過重點高中、示範性高中政策,產生了重點高中、普通高中等層級式的學校類型,解決了當時社會的人才需求,但是普通高中等級發展造成了高中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導致了高中的擇校、高中學校發展的無序競爭,也導致了高中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的需要。普及高中教育後,絕大多數學生都具有進入高中學習的機會,公平必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公平,絕非是簡單意義上的起點的公平,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高中教育的發展,必須考慮到社會的需要與個人的需要。當下,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對人才需求日益多層次、多規格,個體對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日益強烈,這就決定了普通高中育人目標的多樣化。而同類普通高中學校,培養異質性的學生,會影響著學校的教育效能,且容易導致高中育人的同質化。這就需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立場,探索多類型的育人模式。

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可以進行辦學模式的改革探索,普通高中學校可以打破以往的類型單一的取向,可以根據學校的生源特點、師資條件等選擇嘗試辦學術性高中、科技高中、藝術高中、綜合高中等不同類型的學校。將部分同質性的學生,比如基礎、興趣特長以及未來性向發展相近的學生納入同類學校培養。並且在普及高中的背景下,我國已經具備了促進高中分類發展的條件,新高考制度下選課走班的改革也成了促進高中分類發展的良好契機。當然,在同一類高中學校,必然會因為學校辦學歷史、辦學條件、辦學理念與治理能力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水平,這剛好可以推動同類型學校之間的競爭。

需要提及的是,我國普通高中教育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要為每個學生提供大眾性的教育,滿足他們學習與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還需要為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卓越學生提供精英性的教育。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客觀要求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高中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中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高中學校類型多樣發展,並不是排除精英教育。普及化階段的高中教育是包含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在內的教育。

4.教育治理現代化

後「掐尖」時代高中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後「掐尖」時代,高中教育發展有著新內涵,高中教育的功能和結構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改革與調整。普通高中的均衡發展與結構調整需要理順高中教育管理體制、明晰各部門職責與政校關係,推進管辦評分離改革,為高中教育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高中的育人模式的轉型、高中的分類分層發展需要政策與評估的引導,需要學校自身的積極推進。

一是政府加強政策引導與支持,推動普通高中分類發展。

政策能夠有力地引導學校的改革。在高中教育普及化階段,為了更快地推進普通高中學校由分層走向分類,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可以將高中分類發展的思想納入到政策文件中,通過強制性的政策推動普通高中的分類發展。目前,浙江、江蘇等地的高中發展文件中已經有所提及,且明確了分類發展的方向。學校評價引導著學校的教育改革方向,長期以來我國教育行政部門、社會等對普通高中學校的評價是以單一的升學評價作為評估學校的標準,在這種評價的導向下,我國普通高中學校的育人目標較為單一。今後,可以採取分類分層評價學校的方式,引導學校根據自身特色朝著不同的育人方向探索育人模式。並且在同類學校中,展開分層評價。如教育行政部門設置科技類高中、普職融通高中、人文學術類高中、藝體類高中等高中學校類型,然後對同一類型學校進行分層評價。這樣,既可以引導普通高中學校分類發展,又可以形成區域內普通高中健康發展的生態。

二是理順高中教育管理體制,促進高中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高中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受限於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管理體制。一方面,我國高中教育基本上是市縣辦高中、「以縣為主」的格局,高中行政隸屬關係多樣,教育資源嚴重不均。總的來說,行政隸屬層級越高,其教育資源越豐富,學校的辦學條件、生源基礎越好。中央集權制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部分地區省一級、市一級的高中學校等在招生、教師資源、學校改革空間等方面擁有比縣一級更大的權力。在「以縣為主」政策下,各區縣財政力量差異較大,帶來了生均經費、教師工資之間的差異,即使在同一個地市,有的縣能夠保障生均經費的市定標準,有的縣生均經費難以到位,這帶來了市域內區縣之間高中教育的嚴重不均衡。另一方面,普通高中學校接受多個行政管理部門管理。各教育管理部門沒有理順權責關係,干擾著普通高中教育教學的節律與工作效率。如某些學校在行政隸屬上屬於區縣管理,但又受市教育局的業務指導。這樣造成了市教育局在業務指導方面的行政力不足,相應地,學校改進的積極性較低。

鼓勵普通高中探索「以市為主」教育管理體制,各區縣高中由市級統籌,地市內高中教育的經費來源、業務指導趨於統一,並且市級管理的建立,可以驅動市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全面考慮市域範圍內所有高中學校的發展,並且在全市範圍內優化高中教育結構,調配高中教育資源,扭轉「以縣為主」高中教育管理體制下市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過多考慮市直學校的局面。

三是提升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學校育人模式轉型。

普通高中教育中「人」的發現與培養,學校特色發展的推進,最終落實在學校身上。學校需要建構現代化的內部治理結構體系,需要具備強有力的落實治理理念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學校內部建構現代化的育人體系,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包括育人目標、課程、教學、管理、評價等要素的整體性的、系統性的建構。站在整體育人的高度建構學校的育人體系,將「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納入到學校育人體系的理念系統、行動系統與評估系統中。引導學校堅持立德樹人、依法辦學、遵循教育規律辦學。另一方面,校長和教師是推進學校治理的核心主體,學校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進,學校教育中「人」的培養,需要校長、教師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治理能力。加強對校長、教師等領導力的培養,調動學校辦學的自主性,讓校長、教師有意願且有能力去對學校的辦學理念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評價體系進行建構與落實。

建構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激發高中學校自身的自主治理,形成政府、社會、家庭、學校的通力協作,以此推動普通高中學校多樣優質發展,促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轉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高中教育中落到實處,在實現育人本體功能的基礎上實現普通高中的升學預備和就業準備的外延性功能。

(作者:陳如平 朱忠琴,分別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