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像獎需要易烊千璽,「改變」是對香港電影最大的尊重

週遊世界電影 發佈 2020-05-06T01:35:15+00:00

在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獎都頒發給了韓國電影《寄生蟲》,當這部影片的導演奉俊昊拿到這些獎項時,激動地向坐在台下,略顯落寞卻又表現出小驚喜的好萊塢傳奇馬丁.斯科塞斯致敬,同時他將這份敬意也獻給了昆汀.塔倫迪諾等一眾好萊塢名流。

在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獎都頒發給了韓國電影《寄生蟲》,當這部影片的導演奉俊昊拿到這些獎項時,激動地向坐在台下,略顯落寞卻又表現出小驚喜的好萊塢傳奇馬丁.斯科塞斯致敬,同時他將這份敬意也獻給了昆汀.塔倫迪諾等一眾好萊塢名流。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大的驚喜不在於《寄生蟲》的成功,而在於金像獎態度的轉變,這種轉變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寄生蟲》這部影片太過優秀,一定程度上也是奧斯卡在逐漸脫離好萊塢的影子。

在將近百年的奧斯卡歷史上,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主角幾乎是以好萊塢精英為主。雖然在多年後奧斯卡金像獎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級的獎項,但是很少有好萊塢之外的電影人染指。而就在今年的頒獎典禮上,韓國影片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奧斯卡頒獎典禮態度的轉變。這種轉變有助於奧斯卡頒獎典禮和好萊塢製片體系的剝離,也就是說即便是有一天好萊塢製片體系不再如往日般輝煌,奧斯卡頒獎典禮依然可以為世界影壇所關注。那麼這就需要這個百年的電影頒獎典禮首先做出自己的態度,以一種寬容的胸懷去容納更多地區的優秀電影作品。

說到好萊塢,我們就不得不說曾經有著「東方好萊塢」稱號的香港,從被譽為「東方好萊塢」就足以對當年香港電影製片體系的發達可見一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香港電影作為華語電影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電影工業體系一直處在華語影壇的前列。從上世紀60年代邵氏電影在香港迅速崛起,到上世紀70年代嘉禾電影協同李小龍橫空出世,再到80年代後期的「雙周一成」,在半個多世紀的光影里,靠著推陳出新,大膽求變的態度,香港電影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成龍、李連杰、周潤發、洪金寶、吳宇森等人先後出走好萊塢,以及到了本世紀的前10年,周星馳、劉德華、古天樂等人轉戰內地電影市場,香港電影進入了一個明顯的衰落期。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現如今只能靠著一些老面孔賣情懷度日,而曾經大膽求變,勇於革新的態度,也因為日趨縮小的市場主導權,失去了實際載體。

如今仍然活躍在大銀幕上的香港電影人,如劉德華、梁朝偉等人都已經趨近於花甲之年,而即便是相對年輕點的古天樂,也已經到了花甲之年。即便是我們假設謝霆鋒還可以回歸大銀幕,他也已經年滿40歲了。除了這些藝人之外,香港電影真的有點後繼乏力。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雖然內地電影業發展迅速,但是主要是針對於文藝片和主旋律電影,而商業電影領域,內的電影市場還比較落後和保守。所以那段時間裡香港電影除了自產自銷外,他們還可以將影片大量輸出到內地電影市場。

但是到了2000年之後,內地電影人逐漸意識到商業電影對於占領院線市場的重要性,為了建立民族電影工業,許多優秀的電影人投身到了商業大片領域。這其中的代表人物當數張藝謀和陳凱歌,當年張藝謀執導的影片《英雄》直接對標的便是好萊塢大片,在大製作、大明星、大營銷的中國風商業大片面前,一向以短平快、小巧取勝的香港電影有些不堪一擊。雖然在2002年香港電影也曾推出了「救市之作」《無間道》,但是一部影片的成功,遠遠無法掩蓋整體市場的蕭條和整個體系的分崩瓦解。

在這之後,許多香港電影人將事業重心開始轉向內地,純正的香港電影開始迅速減產。雖然在新的時代合作成為了主旋律,主基調,但是香港電影人依然保持著他們內心的一份執拗,這個執拗主要體現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頒獎典禮上。香港電影金像獎之於香港電影市場,就好像奧斯卡相對於好萊塢一樣,它只專注於香港本土電影精英,特別是在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獎項上,幾乎沒有香港本土以外的影片和影星獲獎。

這也使得最近幾年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獲獎名單越來越冷門,以至於很多獲獎或者提名的影片和演員,內地觀眾都沒有聽說過。今年入圍影片《少年的你》獲得了12個獎項的提名,其中不乏最佳影片和最佳男女主角等含金量較高的獎項,特別是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的易烊千璽備受關注。這位TFBOYS的成員,年僅20歲,參演《少年的你》也是他的銀幕處女作。雖然是第一次演電影,但是他在大銀幕上的表現征服了觀眾。

《少年的你》這部影片,是一部關注校園欺凌的現實青春題材作品,這部影片被導演曾國祥調劑的恰到好處,有青春,有夢想,有愛,有情懷。但是在諸多美好的意境中,導演巧妙的通過現實的磨難打碎了青春期夢境的幻想,在殘酷撕裂的現實面前,導演用另一種角度,讓觀眾們看到了青春的力量和可貴。殘忍的現實,帶血青春,撕裂的夢想中,走來了少年的你。而這種關於青春和成長探討,不也正是香港電影現實的處境嗎?在這個處境裡,是香港金像獎的執拗和尷尬。

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歷史上,只有半個非香港人獲得過香港金像獎的影帝,這個人便是李連杰。雖然李連杰是內地走出的演員,但是在大部分時間,李連杰的名字和香港電影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即便是李連杰的電影處女作《少林寺》,當年也是由香港創作團隊指導的。後來李連杰到香港發展,演繹了《黃飛鴻》、《方世玉》等一系列功夫電影的佳作。所以後來李連杰憑藉《投名狀》獲得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時,很多人並不認為這個獎項頒給了非香港人,畢竟李連杰的名字已經寫入了香港電影的史冊。

最近的幾年裡,純正的香港電影大量減產,大批的香港電影人轉戰內地。而曾經闖蕩好萊塢的香港巨星們,在好萊塢貢獻過青春之後,如今也開始返回內地市場養老。在這樣的境遇之下,香港電影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必須求變,而這個「變」首先要有一個態度。純正的香港電影雖然減產,但是香港電影的理念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只是香港電影以另一種方式融入到了內地電影體系當中。就好像《少年的你》,雖然大部分主創來自於內地,但是導演曾國祥則是一名地道的香港導演,在《少年的你》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地道的香港電影特色,那種香港電影獨有的視角,以及被融入到脈脈溫情中的手術刀般的犀利觀點,讓觀眾們不時的會回想起香港電影的影子。

此次易烊千璽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的提名,更多的是對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一種幫助。也希望香港電影金像獎不要僅僅的把這個提名作為一個噱頭,而是實質的做出一種開放的態度,畢竟「求變」是香港電影和香港電影金像獎另一種擴大影響力的方式,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改變」才是對當下香港電影處境最好的尊重。相對於易烊千璽需要影帝,香港電影金像獎更需要易烊千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