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不殺開國功臣?是因為他情況特殊,急於證明一件事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佈 2020-05-05T03:00:11+00:00

之所以說他是開國皇帝,一是因為他是李唐集團起義真正的發起者;二是李唐集團打江山,大部分是李世民在做;三是李淵當皇帝的時間不長,而且也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

李世民在歷史上是被當作開國皇帝的。之所以說他是開國皇帝,一是因為他是李唐集團起義真正的發起者;二是李唐集團打江山,大部分是李世民在做;三是李淵當皇帝的時間不長,而且也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

李世民作為開國皇帝,他和其他朝代的開國皇帝又是很不一樣的。其它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有殺功臣(包括打壓功臣,下同)的現象,李世民幾乎沒有。雖說他還是殺過侯君集、張亮,但在整個李唐龐大的功臣集團中,這是一個極小的比例。李世民不但沒有殺功臣,反而對功臣給予很大的優待,把他們的畫像放在凌煙閣中,給予極為尊崇的地位。這樣的情況,在其它朝代是不可想像的。

那麼,李世民為何那樣反常地不殺功臣呢?難道他不怕功臣們造反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李世民之所以不殺功臣,是由於李唐家族出生於貴族。李世民比劉邦、朱元璋這些出生草根的開國皇帝,有更大的自信。

這個話有一定道理,確實出生於貴族的開國皇帝,在歷史上殺功臣的比較少。比如劉秀、劉備、楊堅這樣的開國功臣。由於古代血統論思想的長期影響,老百姓普遍認為,出生貴族的家庭,更有資格當皇帝,因而更擁護一些。

但事實上,這個話卻不能絕對。一些出生於貴族,但沒有殺開國功臣的皇帝,比如楊堅、司馬炎、司馬睿等等,最終都遭遇了比較悲慘的結局。他們的後代很快就鎮不住堂子,江山被那些掌控權力的大臣給奪去了。而劉邦、朱元璋等人殺功臣的開國皇帝,其國運是比較長的。

李世民沒有殺功臣,也沒有刻意限制功臣權力,不過其江山依然是很長久。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李世民沒有殺功臣,是因為功臣大都是李世民的嫡系。

作為嫡系,和君王比較貼心,君王殺得比較少,確實也有道理。比如劉邦殺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就不是自己嫡系。

不過,這話也有錯誤。比如朱元璋殺的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其實也是他老朱的嫡系。而且劉邦所殺的功臣中,盧綰不僅僅是劉邦的嫡系,還是最好的朋友。還有,趙匡胤解除兵權的那些人,全都是他的哥們兄弟。

所以,根本原因,並不是嫡系不嫡系的問題。而是這個功臣的權力,是否對皇權產生了影響。只要有影響,就算是嫡系也會殺。

但李世民卻為何沒有殺呢?

我認為,李世民沒有殺功臣,是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原因的。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經對殺功臣的現象進行過分析。我認為,之所以「殺功臣」成為開國皇帝的一個必然動作,是因為開國皇帝要極力維護「皇權制」。只有採用殺功臣的方式,才能極為有效地把「皇權制」確立起來。

但是,李世民初年所實施的「貞觀之治」,恰恰是一個純粹的「皇權制」,或者說是「摻雜了民主意識的皇權制」。而李世民的這種做法,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可以說都是絕無僅有的。後世的皇帝,都不想學,也學不來。

順治當政以後,他讓大臣們討論一下,當朝應該學習古代哪個皇帝的政治制度。當時很多大臣都給順治皇帝建議,應該學習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但是最終順治卻說,他不會學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他要學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而「洪武之治」顯然是一種非常極端的皇權制。

我們說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引入了「民主意識」,主要體現在他的「納諫」上。本來皇權制是不允許大臣們說話的,大臣們只能執行。但是李世民對「納諫」這種做法極為重視,連曾經的反對者魏徵說的話,他也能多次虛心接受。這樣,實際上就使得大臣能夠在皇權制下,發出不同的聲音。

那麼,為什麼李世民能夠實施這種「摻雜了民主意識的皇權制」呢?

這是因為,李世民有一種特殊情況。他的皇位是通過「殺兄弒弟逼父」的方式得來的。李世民當然不願意他這樣的形象留在歷史上,所以他才在當政的過程中,寬容待人,包括他的部下,也包括曾經的敵人。他要最大限度地做一個寬容者,因而才最有耐心地,聽從所有人喋喋不休的說教。

而李世民最終是通過這樣方式,實現了他的願望的。他在歷史上,果然留下了極好的名聲。

不過,除了李世民外,就再也沒有第二個皇帝像他那樣做過了。一是沒有他那樣的經歷,二是沒有他那樣的願望,三是沒有他那樣的忍耐力。再加上本身「貞觀之治」與皇權制就是有些相悖的。所以,李世民就成了孤例。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