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適合自由行的黔東南,鎮遠古城的青龍洞,40年前的修復往事

懶游的故事 發佈 2020-05-06T06:46:17+00:00

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去黔東南,那裡有你想要的全部。曾背包走過黔東南,從貴陽出發,一路坐長途汽車游遍西江千戶苗寨,再到從江、榕江、黎平,再到鎮遠古城。

如果有人問我,第一次自由行應該去哪兒?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去黔東南,那裡有你想要的全部。

曾背包走過黔東南,從貴陽出發,一路坐長途汽車游遍西江千戶苗寨,再到從江、榕江、黎平,再到鎮遠古城。一路邂逅一個又一個的苗寨和侗寨,精彩紛呈,至今記憶猶新。今天就說說鎮遠古鎮吧。

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鎮遠古城,依山傍水,古城建於南宋,興於明清,翠綠的儛陽河蜿蜒盤旋,將古城一分為二。1256年,蒙古軍隊進攻南宋,為抵禦蒙古大軍入侵,南宋皇帝賜當時地處前線的獎州為鎮遠之名,以此鼓舞士氣。自宋理宗賜名以來,鎮遠古城已經走過了八百多年的歲月。

兵、農、商會聚鎮遠的同時,也把家鄉文化帶到了古城。青龍洞古建築群貼山崖而建,道家的宮殿、佛家的香堂,以及儒家的書院都集中於此,這裡也是古城的文化地標。

潘光福是鎮遠人,每次青龍洞維護,他都會來到這仔細勘驗,制定維修計劃。潘光福所說的就是青龍洞紫陽書院。紫陽書院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歷史上盛極一時,因建築之精美,環境之清幽,被譽為「潕水無雙福地,黔山第一洞天」。

然而,由於年久失修,到了20世紀80年代時,書院已經嚴重損毀。當時,為發展經濟,鎮遠決定開發旅遊,修復青龍洞古建築群成為當時的首要任務。潘家系帶都是木匠,得知這個消息後,潘光福主動要求參加修復工作。潘光福說,從小就喜歡木匠,特別喜歡雕花,就經常把那些老師傅雕的花,把它畫下來照著樣子雕刻,就這樣慢慢學會了雕花。

當時,工程隊還在外省聘請了一百多名工匠,隨著修復工作的開展,細心的潘光福察覺到一絲不妥。原來,那些外地的工匠們雖然雕刻工藝精湛,但手法趨於現代,與鎮遠當地的傳統雕花樣式有很大差別。如果繼續下去,青龍洞傳承了數百年的雕刻工藝,很可能就此消失。

潘光福說,我們是木匠,不能把青龍洞前人留下的東西搞沒了,後來就到各個殿堂、每一棟房子,到處去搜集原來留下的東西。把它做圖,雕刻出來。經過比對驗收,專家組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保留青龍洞原有的藝術價值,他們決定辭退外省工匠。

可這樣一來,卻又找不到足夠的人手來接手。潘光福就回家喊把兄弟、師兄師弟們,組成一個建築隊伍。那時候的工資也不高,只好和大家商量,這是我們鎮遠標誌性建築,我們要把這個活兒接下來,保質保量完成。就這樣,潘光福帶著幾個兄弟,挑起來這個曾經需要上百人才能完成的龐大工程。

為了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他們每天起早貪黑,累了就靠牆眯一會兒,餓了就生一堆小火,把自帶的乾糧烤熱了吃。手上磨出了血泡,拿刀挑破,往身上一抹,悶頭繼續干。當時大米三毛錢一斤,他們每天的工資只有一塊五。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潘光福和同伴們耗時近三年,終於完成了青龍洞的修復。

工程竣工沒多久,青龍洞便迎來了第一批遊客,其中就包括維護故宮的專家。讓老潘頗感驚喜的是,他們的修復工作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有了底氣的潘光福後來又接下了修復古巷、大院的任務,原本稍顯雜亂破舊的古城,隨之煥然一新,老潘也成了古城的名人。他的修復團隊逐漸邁出鎮遠,走向全國。

在潘光福看來,是青龍洞成就了他。如今的古城,每有閒暇,人們都會四處轉轉,在街邊的老店,吃一碗甜辣咸鮮的豆腐腦;到巷子間的酒坊,喝一口香氣四溢的自釀美酒。老街古巷,雖然被時光磨損了門窗和院牆,但依舊能勾起人們瑣碎的記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