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小留學生」現象會降溫嗎?熱議留學趨勢不是打口水仗

熊丙奇看教育 發佈 2020-05-07T11:25:09+00:00

在4月進行的一次在線直播中,俞敏洪說,「在孩子初中或者高中畢業以後,送孩子出去讀高中或者讀大學,我覺得是一個挺不錯的選擇」,「只要西方國家在教育上對我們不封閉,應該首先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英國這樣的教育大國去讀書,是孩子應該接受的教育。


後疫情時代的國際教育市場,會不會出現全新的格局,甚至顛覆性變化?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Tes Global 董事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高級研究員喬•詹森在英國金融時報發文指出,此次大流行病產生的旅行和收入影響,將提升區域內留學機會的相對吸引力。許多亞洲學生日益考慮申請更安全、更負擔得起、且離家更近的院校,比如在馬來西亞等國。發展中國家本身將日益爭取海外留學生,全球北方將被全球南方奪走一部分市場份額。這場危機將加速網上、遠程學習以及結合在線教材與課堂互動的混合式課程。這些課程將會吸引中等收入家庭,因為他們對傳統的多年海外留學經歷的投資回報率心存疑慮。

而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觀點與喬•詹森的看法就不同。在4月進行的一次在線直播中,俞敏洪說,「在孩子初中或者高中畢業以後,送孩子出去讀高中或者讀大學,我覺得是一個挺不錯的選擇」,「只要西方國家在教育上對我們不封閉,應該首先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英國這樣的教育大國去讀書,是孩子應該接受的教育。」


俞敏洪的話在國內輿論場引發爭議。有人質疑他是對英美教育的「盲目吹捧」,是為遭遇疫情打擊的出國留學行業「打氣」,不顧各國的疫情防控差異已經改變了國民對出國留學的態度。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國際教育市場,沒有必要打「口水仗」,既然是預測市場變化,還是要基於市場需求進行分析。需要討論的問題是,疫情已經並繼續會對出國留學需求產生怎樣的影響?

疫情對出國留學的短期需求影響是十分明顯的,這會讓招收留學生較多的大學遭遇財務困境,同時,疫情防控做得不錯的國家,會成為出國留學的替代性選擇。這一點毋庸置疑,疫情不但已經影響秋季入學學生的招生,而且還可能持續影響秋季入學以及冬季招生、入學,如果歐美疫情蔓延無法得到控制,航班都無法恢復正常營運,已經拿到offer的留學生怎麼去留學呢?只有要麼放棄,要麼推遲入學。基於此,留學生輸入大國美國、英國等國的大學都在想法應對留學生減少帶來的學費收入減少給學校帶來的財政壓力。

選擇在線接受國際教育,也會是不能出國留學而進行「本土留學」的學習方式。但這一方式很難固定下來成為「低碳」的留學方式。多年前,就有一些人士指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上大學會替代線下大學,近年來,也出現少數新型的基於在線教育的新型大學形式。在疫情防控期間,全世界很多大學都採取上網課方式進行教學。但是,遠程網絡教育是很難達到集體學習的效果的,不然,進行在線學習的學生,就不會那麼期待開學複課了,大學給學生的教育,絕不只是知識教育,還有和教師、同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溝通,感受和傳承校園文化、大學精神。所謂「低碳」的國際教育,也極可能是「低質」的國際教育,在對海外大學授予的文憑進行認證時,不出國就完成學業的出國留學是不被認可的,這些學生能否用英語交流都令人懷疑。對國際教育市場進行觀察,就可以發現,學生以遠程學習方式完成學業獲得文憑的,大多是販賣文憑的「野雞大學」,其對教育質量的要求是很低的。


出國留學的真實需求,主要源於對高質量國際教育的需求。後疫情時代的出國留學格局變化,從根本上說,取決於一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在疫情結束後,旅行安全會有保障,選擇出國留學就不會再過多考慮安全問題這一因素;疫情也會對部分家庭的收入產生多年的影響,但由於能選擇出國留學的畢竟只是少數家庭,因收入變化而受影響的國際教育市場,應該很快可以復甦;於是,真正的問題是,在沒有其他限制政策約束下,國內教育能否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以此減少出國留學需求?


以疫情期間引發輿論關注的「小留學生」現象看,小留學生紛紛想回國,其家長也特別焦慮,一些網友感慨「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並預計這些家長不會再讓孩子出國留學了。可能有少部分家長會重新規劃孩子的學業發展,但要說「小留學生」現象從此會降溫,則為時尚早。我國初中畢業出國讀高中,以及高中畢業出國讀大學者近年來越來越多,一方面是因更多家庭有經濟實力進行出國留學選擇,另一方面則是國內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傾向,以及部分大學不重視人才培養質量「教師混教,學生混學」,促使一些家庭送子出國留學。

出國留學要算經濟帳,也要算教育帳。從經濟帳角度,出國留學已經越來越不划算,對於「海歸貶值」,媒體已經多有報導,告誡家長出國留學的回報率走低。可是,在一片「海歸貶值」聲中,出國留學卻持續升溫。數據顯示,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66.21萬人,這是10年前2008年17.98萬的3.68倍,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在2009年突破20萬大關,在2013年突破40萬大關,在2015年突破50萬大關,在2017年突破60萬大關。幾乎兩年就增加10萬。這主要是教育因素推動的結果。

當然,我國也在這一過程中成為了全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只不過與我國出國留學首選美國、英國等歐美國家不同,來我國留學的亞非國家超過七成。這基本反映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去年我國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2035年主要發展目標之一是「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這是有明確針對性的。簡單來說,疫情給教育發展帶來新的契機,但是,要在後疫情時代,構建新的教育生態與國際教育競爭格局,關鍵在於怎麼提升自身教育的競爭力。


本文原載:環球時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