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的管理藝術

濱州網 發佈 2020-05-07T13:10:49+00:00

《孫子兵法》中始終貫穿著兩條主線,一是戰爭制勝之道,二是選將治軍之法,如果與現實應用相對應,就是競爭之道和管理之法,我們普通人不妨從這兩條主線入手,開啟學習《孫子兵法》之路。

《孫子兵法》是2500多年前先秦兵家流傳下來的智慧寶庫,它以深邃而奧秘的思辨內容、博大而精深的軍事學說內涵、清新而鮮明的實踐風格、辭如珠玉的文學語言,跨越了時空的界限,贏得了古今中外諸多領域人們的讚譽與推崇。但是,經常有人對我說,《孫子兵法》太深奧了,看不透,看不懂,我們普通人該如何學習,如何借鑑呢?《孫子兵法》中始終貫穿著兩條主線,一是戰爭制勝之道,二是選將治軍之法,如果與現實應用相對應,就是競爭之道和管理之法,我們普通人不妨從這兩條主線入手,開啟學習《孫子兵法》之路。今天,我們主要談談《孫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

縱觀《孫子兵法》十三篇,雖然沒有專門的篇章專論治軍管理,但是各篇都蘊含著一些管理的謀略藝術,其中許多觀點值得各行業、各層級的管理者們借鑑。

「主孰有道」——注重宏觀管理策略

《孫子兵法》中的「主」是一國之君,但現實中可以引申為各規模各層級組織的負責人,他既擁有一定的權力又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作為「主」,無論是一國之君,還是一家之長,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何為「道」,方可形成「上下同欲」的局面,讓人心擰成一股繩,形成做事的合力。

「道」有多重含義。一是從國君自身來看,要踐行修己之道,這決定著其道德修養能否以德服人。國君將帥個人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否「令民與上同意」。孔子也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無論是士兵還是百姓,心中是有桿秤的,對於注重自身道德修養、身先士卒的君主將領,往往會自然而然尊敬和服從。二是從國君管理策略來看,要錘鍊處世之道,這決定著其領導藝術能否以道馭人。作為領導管理者,光是以德服人還不夠,還要善於處世之道,提升領導藝術。一國之主和普通軍民上下一心、同甘共苦的政治局面並不是靠行政命令形成的,而是功在平時,按自然規律治國、治軍,使軍隊和百姓親近並服從。三是從國家治理角度來看,要修明治國之道,其政策法令性質是否利國利民。國君將帥應該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實幹家,而不是坐而論道的空談家。因此,孫子提出要「修道而保法」,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修明政治以確保法令制度的貫徹實行,才能在關鍵軍事行動中掌握主動權。

「將孰有能」——鍛造管理者核心能力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之所以一將難求,難就難在能夠掌管千軍萬馬的將領,必須要有過人的領導才能和傑出的軍事素質。在《孫子兵法》中,多次論及將帥的才能和品質,其中比較系統論述的主要有「為將五德」和「為將五危」。

首先,「為將五德」指的是孫子心目中優秀將帥應具備的五種優秀品質。孫子非常重視將帥自身修養,認為這是能否成功治理軍隊的關鍵,也是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計篇》提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曹操注釋此句為「將宜五德備也。」智,即多謀善斷;信,即賞罰有信;仁,即愛兵撫士;勇,即勇敢堅毅;嚴,即明法審令。優秀的領導者,應五德兼備,缺一不可。縱觀歷史,能夠五德具備者並不多,有勇無謀者有之,仁慈有餘嚴明不足者有之。西楚霸王項羽,曾一時握有天下,但是猜妒部屬,過度殺戮,最後兵敗烏江,自刎而亡;再如關羽,雖重情義講信用,驍勇善戰,但自傲輕敵,大意失荊州。五德之才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需要不斷自我修煉,逐步提升的。

其次,「為將五危」則是孫子告誡將帥應避免的五方面缺陷。孫子認為,「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正所謂,凡事皆有度。本來不怕犧牲是勇敢的表現,但固執求死,就成了拚命主義了。同樣,保存自己本是戰勝敵人的前提條件,但越是貪生怕死,苟且偷生,就越容易被俘虜。「忿速」,指的是性格急躁,急於求成;「廉潔」,指的是過於潔身自好,看重名譽;「愛民」,指的是盲目愛兵愛民,不知權衡利害。在沒有掌握好度,或者不分形勢時,這些品質就容易成為被對手利用的弱點。

孫子為將思想有兩個特點:一是綜合性,二是辯證性。因此,管理者既要多方面修養自身素質和管理能力,又要恰當根據實際情況把握限度,力爭「五德」,力避「五危」,靈活發揮自身特長,成為建功立業的良將。

「法令孰行」——加強制度化管理

以法制軍是從古至今的軍事家都注重的問題。因此,在《孫子兵法》中數次提到如何以法制軍。普通百姓參軍後,經過訓練能夠成為令行禁止、齊勇若一的鐵軍,靠的就是法令,其重點在於如何「行」法。

孫子認為,治軍應當嚴格各種法律和規章制度,軍令既出應當嚴格執行,不可朝令夕改。「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這裡,光有法令是不夠的,關鍵還在於「素行」,即一以貫之地執行。西漢老將周亞夫「軍細柳」的故事之所以成為執法如山的佳話,就是在於周亞夫不畏強權,一視同仁,無論皇帝還是士兵都要遵守軍營規定。

除了「令必素行」,孫子還強調要「文武兼施」。良將既要以法制軍,也要以情帶兵。所以他主張「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將領用恩惠和信義凝聚廣大官兵。如果不施恩惠或展現誠信就大興懲罰,難以使下屬心悅誠服,相反,如果一味講究恩惠卻不能嚴格執法,那麼就會「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關鍵時刻指揮不動被驕縱的部屬,也就是孫子所說「譬若驕子不可用也」。這就是管理的辯證法,既要「視卒如愛子」,又強調「慈不掌兵」的道理,這就是孫子治軍的核心智慧——「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士卒孰練」——注重各級培訓

兩軍對壘,訓練有素的一方戰鬥力強,作戰時就占據優勢,而訓練不精的一方則戰鬥力弱,作戰時將處於劣勢。因此,孫子提出的「士卒孰練」, 關鍵在於「練」字,講的是部隊軍事訓練質量的問題,主要是要在練兵和精兵方面下苦功夫。

古代許多軍事家都強調軍事訓練的問題。《吳子兵法》提出:「凡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司馬法》認為:「士不先教,不可用也。」這些都是與孫子的精兵練兵思想是一致的。孫子強調部隊要有實力優勢,但是實力並不在於數量的多少,而是在於是否訓練有素,因而他的表述不是「士卒孰多」,而是「士卒孰練」。他還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兵力不在於多,而是不要輕敵冒進,集中兵力,判明敵情,戰而勝之,這就夠了。無論是古代的岳家軍、戚家軍,還是近代的湘軍、新軍都是因訓練有素、軍紀嚴明、戰鬥力強而聞名,這與孫子練兵精兵思想一脈相承。

作為管理者,孫子重訓練、求精兵的思想無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示。各行業競爭關鍵在於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關鍵又是能力的競爭,管理者要重視工作中結合所屬人員任職崗位的培訓,轉變觀念,分層次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訓,以增強團隊實力。

「賞罰孰明」——落實高效激勵機制

科學的賞罰制度是治軍的法寶,也是治軍的標誌。通過觀察賞罰是否嚴明,可以判斷對方軍紀是否嚴整、戰鬥力是否旺盛,關鍵在於賞罰機制的設置是否嚴明。因此,孫子把「賞罰孰明」列於「七計」之中。

《孫子兵法》關於賞罰的論述並不多,但是非常注重將領在實戰中的賞罰激勵。他認為「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也就是強調讓兵士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看到賞罰的效果。這與《司馬法》中的「賞不逾時」的意思是相似的。孫子還主張重賞重罰,他認為在戰場上為了激勵士氣可以「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即實行超越慣例的獎賞,頒布打破常規的號令,在戰場關鍵時刻,經過重賞重罰的部隊一旦投入戰鬥,就會「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團結一心,令行禁止。

在管理藝術上可以充分借鑑孫子的賞罰激勵思想,注重將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緊密結合,協調並用。雖然在市場經濟時代,物質獎勵是必要的,也要注重精神鼓舞,獎賞的藝術就在於如何激發人們的內在動力。

總之,孫子的治軍思想深刻而系統,值得我們深入發掘,創造性地應用於管理中,現代政府領導、企業家、組織機構核心如果善於從中取其精華,悟其神韻,就能夠把飽含智慧的兵法與充滿時代精神的現代管理理念有機結合,並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和提高領導管理水平。

(作者為國防大學孫子兵法研究中心博士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