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如果繼續實行王安石變法,能夠挽救嗎?

microphone吳 發佈 2020-05-07T14:59:26+00:00

如果繼續堅持王安石變法,能使北宋避免滅亡的厄運嗎?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弄清楚北宋滅亡的原因,無非就是內憂外患。我們先來看看外患,北宋在丟失燕雲十六州戰略要地的情況下,聯金滅遼的"海上之盟",不是成功的遠交近攻,而是引狼入室,把緩衝地帶破除殆盡。聯金滅遼,失敗之策。

如果繼續堅持王安石變法,能使北宋避免滅亡的厄運嗎?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弄清楚北宋滅亡的原因,無非就是內憂外患。我們先來看看外患,北宋在丟失燕雲十六州戰略要地的情況下,聯金滅遼的"海上之盟",不是成功的遠交近攻,而是引狼入室,把緩衝地帶破除殆盡。

聯金滅遼,失敗之策。"澶淵之盟",北宋僅用極小的代價,還來宋遼兩國百年和平。契丹遼國早已被大宋餵成了看門狗。況且大遼已經百病纏身,病入膏肓對大宋基本沒有威脅。聯金滅遼之後,北宋不僅撕毀了百年的和平協議,還背上被背信棄義的罵名。遼國恨北宋甚於金國,"靖康之變"時,真正的女真沒有多少人,金兵主力大多都是遼國舊民。

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晚唐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大將臨朝篡位等悲劇發生,一直採用"重文輕武"的國策。這就造成了北宋"積貧積弱"局面,軍隊廢弛,軍紀渙散,戰鬥力就是渣渣。 特別是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讓給契丹後,中原地區無險可守,也失去了軍隊良馬的繁育基地。

北宋軍隊戰鬥力就是個渣渣,華而不實,人多不頂用。宋遼戰爭,宋夏戰爭,宋金戰爭都是敗多勝少。即使北宋打勝了,也多是以賠款歲貢的結局收場。面對虎視眈眈,本不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北宋無疑是鋒芒在背。

哲學上說,外因只是事物變化條件,內因才是決定事物因素。北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經濟大國,擁有百萬雄兵,軍事實力十分強悍,以北宋的綜合實力,滅金滅遼滅西夏都是分分鐘鐘的事。坐擁天下財富的北宋,為何會這麼失敗呢?就是因為內部矛盾太大了。

歷史上大規模起農民起義次數最多是大清,天理教,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等等。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卻是最富裕的宋朝,史料統記,兩宋期間三百多年時間裡,共爆發農民起義四百多次。北宋160餘年就發生了203次農民起義,李順起義,宋江水泊梁山,方臘起義,八字軍抗金起義,紅巾軍起義等。這些起義耗費了北宋巨大國力。北宋年稅收是1.5-2億兩白銀,賠款遼國,西夏分別是10萬兩白銀。絕大部分稅收都被"三公經費"和平剿農民起義耗費掉了。

北宋皇帝在用兵上也是漏洞百出,既用人,又疑人。讓武將打仗,不給武將調兵權力,指揮權。讓文官,宦官干預軍政,這仗怎麼打。武將只有建議權,那還是武將嗎?兵無常將,帥無常師。文官,宦官根本就不懂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形勢,以僵化思維去應對,哪能不敗?

很多人,把北宋滅亡的原因,歸咎了宋徽宗寵信"六賊"蔡京,童貫,朱勔,梁師成,李邦彥,王黼等位奸臣。這些大臣可背不起北宋覆滅的黑鍋。這些文臣中外交求和政策,在北宋當時國內情況和軍力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曲線救國之路,先穩定邊關,修生養息,再富國強兵。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南宋採納了秦檜"外交求和"政策,劃江而治,在失去北方戰略要地情況下,偏安一隅,享國一百五十多年。而南明,奉行的是不求和,不賠款,不納貢,結果只享國三十八年。

我們再來分析下王安石變法。在北宋出現日益嚴重的"冗兵","冗官","冗費"的情況下,北宋財政虧空,不斷增加稅賦,致使民眾負擔加重,又遇到自然災害和連年戰事,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

王安石變法在神宗大力支持下,很快地取得了成效,朝廷積累了二十年的稅收,軍隊戰鬥力逐步提升,積貧積弱的局面大有改變。然而,王安石變法觸犯了皇親貴族和地主階級的利益,在宋神宗去世後,變法失敗。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皇帝支持,就如同清末的光緒皇帝"百日維新"一樣,雖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後還是被保守勢力全盤否定。

如果繼續實行王安石變法,能挽救北宋嗎?王安石變法中有幾項對百姓是十分有利,"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如果在執行過程中能夠很好地被貫徹,至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不至於去起義。可惜,在執行的過程中,運作不良,反倒使百姓利益受損。

王安石變法中還有"保甲法"、"裁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等等,進一步提高軍隊戰鬥力。如果繼位者宋英宗,繼續實行王安石政策,至少能極大地環節北宋國內矛盾,增強軍隊戰鬥力。但是,要想徹底挽救北宋,外交求和戰略是不行的,必須主動出擊收復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在手,遼國,金國都是不足以畏懼,北宋進而臣服四夷。

王安石變法失敗有多種原因,變法超前性與現實落後性,急功近利,用人不當等多種因素。如果繼續實行辦法,或許在保守派強烈反對下,朝政分崩離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