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女博士帶五個月女兒跳樓自殺:沒人知道我病了,他們都說我矯情

健康時報 發佈 2020-05-07T01:16:46+00:00

4月27日,長沙某小區,37歲的蘇女士帶著自己年僅五個月的女兒跳樓自殺,母女二人當場死亡。其實這夫妻兩個人工作都不錯,都是博士出身,蘇女士是海歸博士,丈夫是科研人員。

4月27日,長沙某小區,37歲的蘇女士帶著自己年僅五個月的女兒跳樓自殺,母女二人當場死亡。



當天蘇女士的丈夫由於加班,凌晨四點才回到家。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妻子會帶著寶寶從隔壁樓頂樓一躍而下。


其實這夫妻兩個人工作都不錯,都是博士出身,蘇女士是海歸博士,丈夫是科研人員。他們除了這個5個月大的寶寶,還有一個7歲的兒子,剛上小學。

她為什麼要自殺呢?家人說,在生完二胎之後,蘇女士疑似出現了產後抑鬱的徵兆。


01

由於產後抑鬱不被重視最後自殺的悲劇,我們看得太多了:

2017年,湖南一個31歲的二胎媽媽,帶著一雙不滿3歲的兒女跳樓,三人全部罹難;

2018年5月,江西省萍鄉一個二胎媽媽帶著一雙兒女跳河,後來媽媽被救起,而兩個孩子溺亡;

2019年3月,杭州一位28歲的媽媽跳樓自殺,而就在她自殺的前一秒,剛給孩子餵完奶;

僅僅一個月後,福建漳州一位28歲的寶媽,也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溺亡....


悲劇一次次發生,許多人對產後抑鬱的理解卻仍停留在「哭哭就好了」、「衝動」、「對孩子不負責任」這些表面上。

在長沙女博士跳樓的這條新聞下面,評論區有很多人指責這位母親:

「學歷這麼高怎麼還會做這種蠢事?」

「都海歸博士了,還這樣矯情」.....


可是抑鬱症真的不是矯情或者愚昧,不是讀書多就不會得。它是一種病,得了抑鬱症的人不是自己作,而是生病了。


她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自我存在感很低,在腦海里會有輕生的念頭。對於她們來說,最殘忍的事情就是我們高高在上的態度和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語氣。


你所謂的「矯情」,所謂的「不至於」,真的只會讓她們糟糕的情況雪上加霜。


02

從懷孕生子到變得抑鬱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就像是掉入一個黑洞,所有的人都在向前走,而你只能困在這裡面,爬不出來。你無法確定你的人生、事業會不會被這個黑洞給吞噬。

這是精神上的,身體上的變化也在一次次地衝擊著你。生產之後的子宮脫垂,堵奶之後的生病發燒,像蚯蚓一樣的妊娠紋。


還有每天機械化的生活,黑白顛倒,餵奶、換尿布、堵奶通奶、抱孩子睡覺、哄孩子不哭.....

看看鏡子裡的自己,衣服上滿是奶漬,亂糟糟的頭髮,一副蓬頭垢面的樣子,悲傷一涌而上。

好像自己活著的意義就只有餵奶、養娃。一天24小時被孩子和家庭捆住,越來越找不到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的價值。


更要命的是,沒人可以理解這種悲傷。


媽媽和婆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哪個女人不是這麼過來的;

老公說:你累,我出去賺錢養著一大家子就不累嗎?誰都不容易;


還有人說:別人生孩子怎麼就不像你這樣?

知乎有一個問題,產後抑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生完孩子,沒人關心我累不累,傷口痛不痛,每個人都在問『有沒有奶』,好像我不是一個人,只是一頭奶牛。」


身體上的不適,再加上心理的不安全感,媽媽們就這麼崩潰了。


二更視頻曾經採訪過幾位產後抑鬱的親歷者,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痛苦,有人感覺自己病得很厲害:



有人看不清未來的路:



恐懼,焦慮,迷茫,痛苦,沒有人能夠真正明白她們的感受。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產後抑鬱症的發病率在 15%-30% 之間。也就是說,每10名產婦中可能就有1-3名產婦會出現產後抑鬱。

抑鬱症人群的自殺率是普通人的36倍。


03

對很多媽媽來說,能不能度過產後抑鬱,丈夫的態度很關鍵。


有些男人,面對產後抑鬱的觀點是:

「慣的!過去生好幾個還要幹活怎麼沒看女的抑鬱?」

「產後抑鬱有錢就行了,給女人買買買和旅遊就不會抑鬱。」

「什麼產後抑鬱啊,那都是網絡杜撰出來的,女人就是小題大做。」

甚至還有人說「打一頓就好了!」

不可否認,目前仍有很多人對產後抑鬱認知淺薄。

他們本該是妻子最可以依靠的人,是需要和妻子一起度過難關的人。做撒手掌柜就算了,他們居然連傾聽妻子的苦惱都覺得多餘、覺得煩。

很多時候,比起一句不痛不癢的安慰,丈夫只要能多做一點點,就可以緩解媽媽很多壓力。

一個網友就曾說過:現在最想聽的不是丈夫說我愛你、別哭了,而是「放著,我來」。

不要嘲笑她們的眼淚,因為你不知道那是積攢了多少委屈後的爆發;

不要抱怨她們情緒太多,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她們正在面臨著什麼;

也不要覺得自己幫不上忙,只要你在她們艱難的時候多做一點,她們都會覺得無比安慰。


本文首發於「桌子的生活觀」(zzdshg),版權歸原作者。作者桌子,著有暢銷書《你只是假裝很努力》、新書《我們終將與美好的一切相遇》,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