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的高鐵建設,一部省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交通資源掠奪史

華中鐵路人 發佈 2020-05-07T01:40:20+00:00

在高鐵建設的狂歡中,省會城市,在普鐵時代是鐵路樞紐的得到了補強,不是鐵路樞紐的補齊了歷史欠帳,紛紛成為鐵路樞紐,而省會城市周邊的城市,在競爭中逐漸失去交通優勢,成為中心城市的衛星城。

十二年,生肖一個輪迴。

對於高速發展變革中的中國來說,十二年的時間,改變的東西太多、太多……

在高鐵建設的狂歡中,省會城市,在普鐵時代是鐵路樞紐的得到了補強,不是鐵路樞紐的補齊了歷史欠帳,紛紛成為鐵路樞紐,而省會城市周邊的城市,在競爭中逐漸失去交通優勢,成為中心城市的衛星城。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際鐵路正式開通運營,標誌著中國正式進入高速鐵路大規模建設階段,也標誌著中國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雖然早在1999年就開通運營的廣深鐵路(運營速度200km/h)、2003年開通運營的秦沈客專(運營速度250km/h)已符合國際鐵路聯盟高速鐵路的定義:即運營速度不小於200km/h的鐵路為高速鐵路,但人們更願意將運營速度350km/h的京津城際鐵路稱之為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

伴隨著京津城際鐵路的開通,中國高速鐵路發展進入快車道,武廣高鐵、鄭西高鐵等高鐵線路接踵而至。

僅僅十二年,中國高速鐵路網已悄然成型,成為世界最大的高鐵網絡!


高鐵的發展,正如當初宣傳的那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北京到廣州,普速鐵路需要運行30多個小時,高鐵開通後降為10個小時。全國大部分城市,基本具備了朝發夕至的條件。

北京到天津,普速鐵路需要運行2多個小時,高鐵開通後變降為半個小時。全國的許多城市,具備甲城生活、乙城上班的可能。

高鐵的發展,拉近了空間距離,通過壓縮時間讓距離縮短,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高鐵的發展,讓人們生活的越來越便利的同時,也讓人口、資源向高鐵中心、樞紐城市聚集。


發展和變革,必然會出現一批受益者,也同時會出現一批落寞者。十二年來,通過對有限的高速鐵路資源爭奪,省會城市實現了對既有普鐵樞紐交通優勢的掠奪,省會城市的聚集效應越來越強,而省會周邊的普鐵樞紐,只能無可奈何的失去交通樞紐的優勢。

寶雞市,曾經是隴海鐵路、寶成鐵路兩大鐵路幹線樞紐,是中國通往西北、西南的鐵路交通咽喉,隨著西成高鐵不再經過寶雞,寶雞交通樞紐頓失,一座興於鐵路的城市,褪去鐵路樞紐的光芒,只能成為隴海鐵路上一個平凡的小站。

洛陽市,曾經的隴海鐵路、焦柳鐵路樞紐,河南第二大城市,為建設鄭州「米字型」高鐵樞紐,呼南高鐵繞道鄭州,而規劃經過洛陽的呼南高鐵豫西通道至今遙遙無期,洛陽當地人民忿忿不平中懷著深怕發展受困的擔憂。

柳州、懷化、株洲等傳統鐵路樞紐城市,隨著高鐵建設再無動靜,崛起的是貴陽、合肥、南寧。

據初步統計,在河南省鄭州市提出「米字型」高鐵樞紐建設計劃外,西安、武漢、合肥、成都、重慶、貴陽、濟南先後規劃出「米字型」高鐵樞紐計劃。

在高鐵建設的狂歡中,省會城市,在普鐵時代是鐵路樞紐的得到了補強,不是鐵路樞紐的補齊了歷史欠帳,紛紛成為鐵路樞紐,而省會城市周邊的城市,在競爭中逐漸失去交通優勢,成為中心城市的衛星城。

失去優勢的寶雞,東嶺集團、陝汽、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研究所總部紛紛搬到西安,而歷史名城洛陽,近幾年更是包括中鐵隧道局、中鐵十五局、石化研究院等企業總部逐漸出走。

據此,有人提出高鐵的「虹吸效應」,認為高鐵讓人口、資源更快的流向中心城市,目前高鐵開通時間尚短,「虹吸效應」尚無法得到驗證,但是三四線城市的擔憂不無道理。

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變革的結果,日新月異,發展帶來的變化,終究會如海嘯般吞噬舊有的一切,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只能順應潮流,迅速融入中心城市經濟圈。

十二年的高鐵建設,一部省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交通資源掠奪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