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博西方同情,印度借疫情搞出「藥物外交」,卻發現藥都來自中國

大國方陣 發佈 2020-05-07T06:47:29+00:00

近日,觀察者網刊登了一篇討論印度「藥物外交」的文章。文章提到了4月7日,印度迫於國際壓力,或者說主要是來自美國的壓力決定放開抗瘧疾藥物羥基氯喹的出口。

近日,觀察者網刊登了一篇討論印度「藥物外交」的文章。文章提到了4月7日,印度迫於國際壓力,或者說主要是來自美國的壓力決定放開抗瘧疾藥物羥基氯喹的出口。這種藥物被認為在治療新冠肺炎方面有著一定的效果,且隨著國際輿論的幾波吹捧,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堪比瑞德西韋的「神藥」。

而印度在放開出口管制後,正在試圖藉助這一利好拉近自身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在其他領域謀求更多的利益。

文章認為,印度借新冠疫情,大搞「藥物外交」有著雙重目的:

首先是維繫從去年開始不斷升溫的美印關係,其次在美印貿易談判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此外,印度放開羥基氯喹的出口,也有利於西方媒體淡化中國在國際抗疫工作中所做出的貢獻,進一步鞏固自身「世界藥房」的形象。

可惜的是,印度人的小算盤打的噼啪響,回頭一看卻發現:製備羥基氯喹的原料藥9成進口自中國。事實上,這點恰恰是印度現實處境的縮影——之所以能夠被稱為「世界藥房」,一方面是打了仿製藥的擦邊球,另一方面則是西方出於制衡中國而高抬貴手。

印度就是這樣一個在東西方之間尷尬而又不可或缺的存在。印度至今仍被西方從精神和物質上雙重殖民,但是在發展問題上卻又離不開中國的幫助。甚至可以說,印度的未來不在歐洲和美洲,正是在中國。

中國有著人類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工業規模,如果能夠擺脫既有的枷鎖,所能夠產生的外溢效應可以說是不可估量。這一點越南、孟加拉和俄羅斯肯定是深有體會。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中印與西方之間的「三角關係」,那就是,印度不僅僅讓中國在對待印度時的態度變得曖昧而尷尬,還讓西方在對待自己時難以誠心相待,最嚴重的則是印度自身也找不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印度自視為大英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的繼承人,印度洋天然的主人,但尷尬的是,印度如今連民族國家構建都沒有完成——數百個民族之間矛盾重重,加上宗教、種姓問題,至今沒有形成統一市場;同時與主要鄰國的關係都相當糟糕,堪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這種複雜情況再乘以印度的13億人口,帶來的問題顯然不是莫迪和印度教精英們能夠解決的。即使他們看得出印度的未來在東方,但是短期利益和固有慣性仍會堅定地推動著這群人去撞南牆。「藥物外交」和印度本身一樣,終究離不開一個穩定而負責任的中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