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明清兩朝的貨幣市場

九州錚史 發佈 2020-05-08T09:42:26+00:00

開篇聲明:本文為筆者原創圖文,歡迎關注@九州錚史 帶給你別的平台所沒有的歷史哲思。也許是受影視劇作品的影響,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白銀一直以來就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流通貨幣。

開篇聲明:本文為筆者原創圖文,歡迎關注@九州錚史 帶給你別的平台所沒有的歷史哲思。

也許是受影視劇作品的影響,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白銀一直以來就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流通貨幣。其實不然,白銀作為一種貴金屬,雖然早在先秦時期已經被人們所使用,但它作為社會上交易貨幣的歷史遠不如想像中那樣久遠。

歷史上,白銀作為通貨用於流通,最早始於唐代時期的嶺南一帶,當時最多只能算作與銅錢並行的區域性貨幣。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明代中後期,才悄然發生改變。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的海上貿易的蓬勃興起,白銀通過貿易的形式從西方國家源源不斷的湧入中國,致使當時社會上的白銀保有量急劇增加,明代中後期以後,白銀才開始取代銅錢逐漸成為全國性的主流流通貨幣。

然而,在這一切成為現實的過程中,有一樣當時中國特有的物品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它就是茶葉。換言之,白銀成為中國明清兩朝流通貨幣與茶葉的對外貿易之間,有著難解難分的緣分。

白銀在明代中後期以後逐漸成為中國的主流貨幣

白銀作為一種稀缺貴金屬,長期以來被當作身份的象徵,只是在皇庭貴族、富裕人家間輾轉收藏。受限於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採礦和冶煉技術的落後以及對外貿易規模較小等條件,明代之前,中國歷代均未將白銀確定為一種法定貨幣。

明代以後,隨著鄭和七下西洋活動的開展,中國人與外界的聯繫顯著增強。這對此後東南沿海地區的海上商貿的蓬勃發展埋下了深遠的伏筆。鄭和之後,官方組織的下西洋活動雖然在宣宗朝戛然而止,但民間的對外貿易卻不未因此而受阻,反而呈現出爆髮式增長的態勢。特別是進入15、16世紀以後,中國的商隊與南洋、西洋各國商隊的貿易往來出現了井噴發展。

與此同時,15世紀至17世紀期間,以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為首的列強在世界範圍內開始了瘋狂的殖民貿易活動,他們的船隊相繼來到了南洋的馬六甲、蘇門答臘、爪哇等地開展貿易,並通過簡單粗暴的武力征服方式將其變成殖民屬地。然而,當時的中國尚處在明帝國時代,這些殖民者對於這個龐然大物般的神秘國度尚心存敬畏,因此只能以比較客氣、公平的方式與明朝商隊進行著海上貿易活動。

在雙方的無數次試探性貿易之後,明朝商人敏銳的發現,這些洋人比較鍾情於中國的絲綢、陶瓷以及茶葉等特色物品,且需求量頗大;而作為貿易另一方的洋人也發現了一個現象,中國人除了對他們提供的香料、鐘錶等少數物件感興趣之外,唯一有著近乎無限需求的便是銀元了。因為,隨著白銀作為地方性通貨在明代已經逐漸開始向全國範圍內滲透,人們對於白銀的歡迎程度遠勝於銅錢,可以說白銀在明朝中期以後已然成了最具價值的硬通貨。因此,他們將歐洲人急需的各種明朝商品從福建運至馬尼拉換取大量的白銀再運回國內。

因此,在這樣的內外條件推動之下,白銀成了明朝商隊與歐洲人之間貿易的最重要媒介。而以西班牙為首的歐洲人之所以能夠滿足這一需求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於15-17世紀風靡全球的「地理大發現」致使美洲大陸成為了他們的殖民地,其中就包括銀礦資源非常豐富的波托西(今屬玻利維亞)和墨西哥。通過十五世紀數十年的開採,西班牙人擁有了數量驚人的白銀儲備,這為其加入東南亞——南海貿易網絡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西班牙人在進入馬尼拉等地後,開始將白銀從波托西和墨西哥運至阿卡普爾科(今墨西哥的一個港口城市),最終裝載到每年冬末橫渡太平洋的大型帆船上,而這些大型帆船的目的地便是東南亞的馬尼拉。隨著西班牙國內對於中國瓷器、絲綢、茶葉等物品日益增多的奢侈追求,西班牙人便用這些來自美洲的白銀製成的銀元(當時的銀元主要有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獨立後的鷹洋、日本的龍洋三種)用來與中國商人做交易,由於持續的貿易順差,使得大量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國內,致使明朝國內社會上的白銀貨幣的保有量急劇增多。據載,整個16世紀80年代,每年馬尼拉帆船往返太平洋運送的白銀約3噸左右。到了17世紀20年代,年均貨運量已增至20噸。可見當時的貿易量有多大,如此巨大數額的白銀絕大部分均流入了中國國內。

因此,綜上兩個方面的因素,有需求又有供應,致使大量的白銀作為等價交換通貨被中國的商人帶回了國內,在明代中葉以後極大推動了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在全國範圍普及開來。

白銀與茶葉的不解之緣

從上一節的介紹來看,正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與歐洲人的海上貿易活動,讓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國,才最終推動了白銀成為了當時社會上的主流流通貨幣。然而,究竟是哪些商品能夠有如此的魅力,讓洋人願意將從殖民地掠奪而來的白銀拱手交給中國商人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商品最重要的一定是絲綢和瓷器,但實際上這樣的看法存在著較大的歷史誤區。在元、明之前,中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依靠陸上絲綢之路,顧名思義,其所交易的商品主要便以絲綢為主,陶瓷為輔,茶葉再次之。但這樣的情況在明代以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尤其是16世紀中葉以後,中國茶葉成為了遠超絲綢和瓷器、最受歐洲人歡迎的貿易商品。

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馬歇創作了《航海旅行記》《中國茶》兩部書,第一次將這種來自中國的「藥草汁液」以及飲用之法進行了介紹。此後,隨著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和旅行家們,更是在回國之後繪形繪色的對這一神奇的東方「神物」進行廣泛的宣傳,更是加深彼時的西方人對中國這一東方神秘大國的欽羨之感。

自從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最早將中國的茶葉運回到歐洲開始,西方國家的上層權貴階層逐漸以能喝上東方茶葉為榮,飲茶之風日益風靡。與之相伴的是,茶葉成了西方國家與中國的貿易中最為重要的一項物品。從明朝後期到清朝垮台之前的近三百年間,歐洲人對於被稱為「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的中國茶葉的需求成幾何級數的增長。

以英國為例,從1662年葡萄牙公主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之後,這位酷愛喝茶的公主第一次讓英國上流社會的貴族們也喜歡上了茶,中國茶葉自此便以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在英國盛行開來。從1664年到1879年的茶葉進口數據,充分的說明了英國人乃至歐洲人對於茶葉與日俱增的龐大需求。

由此可見,當茶葉取代瓷器和絲綢成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第一齣口和創收商品,白銀便被中國通過貿易的形式賺了進來。在明朝末期,世界上50%的白銀都流入了中國,而到了清朝時期,中國作為世界上GDP總值最大的國家,同時又幾乎壟斷了整個世界的茶葉貿易,在西方人對茶葉的近乎瘋狂的需求下,形成一個極強的吸血效應,西方殖民國家鼎盛時所掠奪的白銀幾乎全部流入到中國來。

茶葉貿易的興盛,客觀上穩固了白銀在清代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如前文分析,特別是進入清代以後,茶葉在國際市場上迅速火爆,西方國家對中國茶葉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致使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茶葉貿易極為繁盛。彼時的中國,尤其是鴉片進入之前,是一個典型的出口遠大於進口的國家,茶葉的大量出口,使得國外的各種銀元,如荷蘭的「馬劍」、西班牙的「本洋」以及歐美其他國家各種形制的銀元,在強大的貿易逆差中源源不斷的湧入中國。

如此一來,中國境內出現了本土銀兩、制錢和洋錢並行流通的金融市場狀態,但洋銀元擁有定製、定量、易攜帶、易衡量等優勢受到了人們的極大歡迎。可以說,隨著洋錢銀元的大量流入,白銀在清代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得到強化和鞏固。

此外,造成當時中國對於白銀依賴度急劇增強的還有另外兩個因素。

首先,銅價的快速上漲,降低了制錢的貨幣地位。一直以來,中國是一個貧銅和貧銀的國家,更受限於冶煉技術的低下,本土的銅產量主要依賴雲南等地的開採,但總量極為有限。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在清代時期用以「制錢」的銅材料幾乎全部是從日本進口。然而,進入到18世紀中葉以後,日本國開始對銅出口的嚴格限制,導致中國銅的保有量難以滿足市場所需,銅價也隨之快速上漲,也是當時出現「銀賤銅貴」和「錢荒」的一個關鍵原因。而這樣的局面,導致制錢的流通性顯著降低了,取而代之的便是「洋幣」銀元和本土銀兩的進一步占據主導地位。

其次,國內的商業活動的逐漸興起,亟需一種成色重量和規格一定又方便運輸和攜帶的貨幣形式。乾嘉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興盛,國內的商業貿易也日漸繁盛,走南闖北的商人越來越多。這樣一來,相比於本土的「銀錠」、「紋銀」和「制錢」,洋幣銀元就著很大的優勢,不僅規格和成色穩定,而且扁平圓形又方便運輸攜帶,因此非常受歡迎。

綜上可見,白銀特別是「洋幣」銀元能成為清代最重要的流通貨幣,雖然有當時中國內外部的因素促成,但本質上與茶葉貿易的異常火爆導致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九州君評

對外茶葉貿易的興起,尤其是明代後期至整個清代(鴉片戰爭之前),因為長期存在的巨大貿易順差,致使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國,進而極大影響了明清兩代的金融貨幣市場,白銀逐漸成為了最受歡迎、最受認可的硬通貨,在貨幣體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世人都知中國曾經在茶葉貿易上有著國際壟斷地位,但並不知曉,就是這樣一樣看起來不起眼的國貨,曾讓西方人趨之若鶩,甚至將各大洲殖民掠奪而來的白銀幾乎悉數貢獻給了中國。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前的清朝時期,西方國家在茶葉貿易上造成的長期巨額貿易逆差,幾乎掏空了這些殖民列強在其他洲國所掠奪的錢銀。也正因為這個,在此後的近百年時間裡,客觀上促成了中國被西方列強通過鴉片打開了國門進而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為後話。


參考資料:《茶葉通史》、《中國印度見聞錄》、《茶葉石油WTO:貿易改變世界》等

聲明:1.圖片來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或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