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容易吃虧的原因在於,過於遵守規矩和原則

第一心理 發佈 2020-05-08T15:09:11+00:0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生活中,總有一部分人堅持自我,勇往直前。而與之不同的便是遵守規則和原則的人:他們按部就班、穩紮穩打,但是他們最終的成就都不高,甚至很容易吃虧。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列為以下幾點。極度在意他人眼光極度在意他人眼光簡單來說就是羞恥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生活中,總有一部分人堅持自我,勇往直前。而與之不同的便是遵守規則和原則的人:他們按部就班、穩紮穩打,但是他們最終的成就都不高,甚至很容易吃虧。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列為以下幾點。

極度在意他人眼光

極度在意他人眼光簡單來說就是羞恥感。

在人類已知的所有情感中,最令人難以承受的情感不是悲痛,也不是莫名其妙的心悸暴躁,而是羞恥感(Shame)。

它是一種直接針對自我的情感,它讓我們貶低自我的價值。

羞恥中的人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清晰,覺得別人做的都比自己強。所以無論在參與什麼項目中都認為別人用評價的眼光審視自己。

在羞恥感中,一個人的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是「分裂」的,這種感覺會想像我們處於另一個人的眼光下,或許被評論或許被指責。羞恥中的人的自我意識會有這樣的分裂,並幻想別人對自己是否滿意,從而產生心理壓力。

一定程度內的羞恥感是常見的情緒,有它獨特的功能性。

羞恥感會切斷一些正面情緒,例如興奮、愉悅或者好奇。在它出現的一瞬間,它會切斷由正面情緒帶來的探索、投入的渴望,取而代之以警惕和抑制。

人們為什麼會循規蹈矩和原則不敢「出錯」呢?就是因為他們害怕面對自己突破原則和規矩後要面對的羞恥感。

進階性羞恥問題

心理學家、心理學博主Daniel Goleman寫到,一定程度的羞恥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恥已經開始影響一個人關於自己是誰、自己價值多少的基本想法,它就是危險的,是從心理到病理上的一種進階,也就是病理性的羞恥(pathological shame)了。

每一次被指責或者失敗發生時,這種病理性的羞恥感都會被反覆體驗到。病理性羞恥有時也在關係中長期潛存。

懷有病理性羞恥的個體認為自己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經常性地感到自己依賴他人,什麼都做不好被人苛責,而因為這種自己認知中「不足」的存在,使個體隱秘地、持續地感到羞恥。這種羞恥有時是不能夠轉換為語言來表達的。

當一個人全然不想讓自己犯錯,一旦出錯就會質疑自己的能力,這就是他們對「全能(omnipotence)」、對「完美」、和對「絕對」的幻想。他們幻想著自己要做到全能和絕對的完美,而這種幻想是永遠無法被滿足的。

事實上,也是因為這種幻想、羞恥,激發了人類創造出偉大的成就。

羞恥就像一面鏡子,它逼我們看見那些通常被隱藏起來的我們的部分,讓我們意識到實現自我價值的必要條件。

但羞恥一定不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即便在羞恥感的鞭笞下,我們獲得了別人眼中和社會標準下的一些成就,這些成就也無法使我們平衡羞恥感從而感到快樂。

共情能力極高

共情能力極高使得人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尷尬處境。弗洛伊德解釋過「尷尬感」,尷尬展現了人的自我暴露願景,能幫助我們轉移注意力,並且也是羞恥感的一種延伸。

這種能力不難理解,簡而言之便是設身處地。

當他們看到別人正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的相關見解時受到公眾的嘲弄,一時之間氣氛尤為尷尬,他會把自己與正在發言的人進行同感,假想自己是對方,站在燈光下接受別人的嘲弄和指責,把別人的尷尬變成自己的尷尬、把別人的難過轉換為自己難過。

這樣的人通常是敏感且溫柔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便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經常行動的開展以照顧別人的情緒為出發點,做事按部就班,態度中庸和藹,力圖在不得罪別人情況下達成事情的和諧和統一。

在社會的公約中,集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而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發展。

個人利益的重視度逐年提高,利己主義不斷出現使得老實保守的備受欺凌,團隊效益中一個人偷奸耍滑其他人就要承受多餘的工作量,而完成與否的責任要由整個團隊承擔,使老實人苦不堪言。

所以,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儘管墨守成規可以活得舒服自在,但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敢於冒險,直面「羞恥感」才更加有可能讓我們獲得成功。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