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小人書灘和書局

連環畫pp 發佈 2020-05-08T16:41:13+00:00

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是一座充滿矛盾與衝突的繁華都市,一幅時空交錯的畫捲成為特殊歷史年代的縮影。應該說,這種出版局面是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的反映,當時中國社會止處於國共內戰時期,國統區雖然經濟狀況稍好,但社會風氣日趨沉淪,民眾的心氣逐漸衰微,不健康的情緒一直蔓延於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追求


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是一座充滿矛盾與衝突的繁華都市,一幅時空交錯的畫捲成為特殊歷史年代的縮影。清朝遺老遺少還留著長長的辮子,洋女人穿著洋裝留著新式捲髮在街上溜狗。穿著長衫對襟的文人走路慢條斯理,而身著西裝腳蹬皮鞋的青年卻快步往來。路上轎子洋車人力車馬車車水馬龍,洋行當鋪藥鋪中英文牌匾交相輝映,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各種文化潮流也紛至沓來。

  
《潮報》的新式連環畫受到人們的追捧,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應,這大大刺激了當時的圖書出版市場。書商們仿佛看到了一條新的生財之道,許多原本出版傳統寶卷唱本的小書商見有利可圖,也開始紛紛推出同類型連環圖畫。他們到處尋找畫家,也以各種社會新聞和現實生活為內容,推出相應的小型圖畫本的連環圖畫,獲利頗豐,也繁榮了「小人書市場。
  
到了1918年,「小人書」在故事內容上又添新種類。當時上海最紅火的「丹桂第一舞台」推出了連台戲《狸貓換太子》、《一女換太子》、《王華買父》等劇目,一時成為街口巷裡的流行話題,敏感的「小人書」書商們迅速轉向,紛紛將「小人書」的內容從新聞體裁變為戲劇題材。甚至完全按照劇目的演出順序,分期推出小畫冊。另外,當時上海的電影事業正在如火如荼的興起,但是電影院卻只是時髦人士的消費場所,許多普通市民還沒有機會進入電影院。於是-些國產電影在放映一段時間以後,也會被作為題材加入到「小人書」的陣營之中。廉價通俗的「小人書」,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那些沒有條件進入戲院和電影院的民眾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成為當時缺乏文化知識的民眾和青少年的識字上兌和主要的讀物,
  
1924年,亞光書局出版了朱潤齋畫的連環畫《天寶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成為轟動一時的作品,使人們對於小人書的渴求被徹底的激發出來,當時有許多青年工人和學生,把省下早餐的錢來購買這套連環畫作為一種流行做法。隨著小人書的大規模流行,租書的情況就開始出現了。作為—種精神文化消費品,一般的下層勞動者是不會輕易購買小人書的,而對於極其喜愛它的少年兒童而言,他們也根本無錢購買。於是一些賣「小人書」的書販就想出廠一個出租「小人書」的辦法,這樣,對於看小人書的人來說,不用買,只花很少的錢就可看一本。對於書商們來說也有好處,租書收來的錢遠高於書值,且書還是自己的。於是乎街頭巷尾在很短時間內,便出現了數不清的租書攤,有的乾脆開一小門臉兒,風雨無阻地經營租書。這種現象,後來基本上一直隨著小人書的存在而存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有很多。茅盾先生的《連環圖畫小說》中也提到:「上海的街頭巷尾像布哨似的密布著無數的小書攤,誰花兩個銅子,就可以坐在那條凳上,租看攤上的小書二十本或三十本」。這是當時書攤繁榮景象的實證。對於當時的讀者而言,在閱讀連環畫的過程中,他們的閱讀能力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時整體文化水平的發展。普通人的娛樂方式有限,閒暇之餘閱讀「小人書」成為他們唯一的解悶消遣方式,在一整天的工作之餘,晚上到「小書攤」去租小人書看。無論是有錢人家的孩子,還是體力勞動者的子女抑或是成年的勞工,拿起「小人書」,都看得津津有味。神怪的,武俠的、冒險的浪漫的……這就是舊上海民眾的普遍精神生活。因為出版商個人的文化素質所限,他們的出版眼光只能達到把那些與自己的文化程度一樣低下的小市民和少年兒童作為對象。這些小市民和少年兒童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業餘生活又十分單調,小人書的出現正好能夠填補這個空白。這是當時小人書市場能夠得到發展的社會歷史原因。
  
到了三十年代初,許多以出版小人書為豐要業務的書局開始出現。這其實就是原來那些書商們發現出版小人書利潤可觀,於是紛紛發展擴大規模,他們給各自的書局起個名號,找畫家,收學徒,大量地出版小人書。
  
這其中有一些書局,也使用一些歪招,出版封建迷信,誨淫誨盜的下三路題材。這樣的書局,最多時計有三十多家,並且逐漸地帶有了封建行幫的性質,自稱為「大同行」,局外人很難插手,這些主要是—些利慾薰心的市儈者,井無多少文化素養。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創作方法,通常是繪畫與文字一手過,不分升,即便就是有好的內容的連環畫,其文字也大多粗糙,有的乾脆在人物旁註上人名,從人物嘴上拖出一個框來,填上簡單對話,算是文字說明。這種粗製濫造的方法後來沿用了很長時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連環畫的發展。一些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連環畫家,對這段歷史記憶深刻。他們曾不無感慨地回憶道,這些出版商有的斗大的宇不識一個,很多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上來,乾脆做個金戒指圖章,戴在手上,遇到要簽名時,隨身掏出小印泥,蓋個章了事,既省事又得體,不露怯,還顯闊氣。可見這種可氣可笑之事從來都是一貫有之,而當時的小人書出版水平和品位由此可想而知。
  
這一時期的小人書出版停留在一個低層次的水平上,其中的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宣揚封建迷信和神怪武俠,色情暴力也充斥其中。當時所出版的小人書基本上把舊神怪武俠小說的內容,全部搬了出來作為連環圖畫的本子。出版商千方百計迎合讀者的低級趣味,煞費苦心地收集各種神怪武俠的本子,同時又胡諂了許多新的本子,例如有《小水滸》,則替《水滸》中的108將各生一個兒子,直接取名為小宋江、小吳用等等。應該說,這種出版局面是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的反映,當時中國社會止處於國共內戰時期,國統區雖然經濟狀況稍好,但社會風氣日趨沉淪,民眾的心氣逐漸衰微,不健康的情緒一直蔓延於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追求低級庸俗和感觀刺激正是當時人們的普遍精神寫照。
  
不過在這種環境下,依然出現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經典連環畫。1927年,當時規模較大的世界書局邀請書畫名家陳丹旭畫了一部《連環圖畫三國志》,全書採用八開線裝,一套24冊。之後又出版了《連環圖畫封神榜》、《連環圖畫岳傳》、《連環圖畫水滸》,《連壞圖畫西遊記》等四部叢書。但是由於這些連環畫的經營方式與原有小人書不同,整套書的成本過高,沒有充分考慮顧客的購買力,同時相比同期的連環畫,其畫面顯得不夠活潑,人物的造型個性也不夠突出,整個故事的連續性不強,未能獲得讀者的認可,最終停版。但是「連環圖畫」卻一直沿用下來,成為「小人書」的學名,同時這套連環畫因為繪畫非常出色,印刷精美,出版數量有限,現在成為難得一見的收藏珍品。

本文摘自:lhh1(向日葵連環畫)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