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迅速滅亡有沒有關係?

歷史縱橫帝 發佈 2020-05-08T10:04:04+00:00

導讀:北魏孝文帝以遷都為標識的深度漢化改革按照客觀規律來說,對北魏王朝實力的增長和國力的提升是有巨大幫助的。一如數百年前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樣石破天驚,正是由於北魏王朝的深度漢化改革才讓北魏避免了和前秦一樣短命崩殂的命運。甚至為後來隋唐等中原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導讀:北魏孝文帝以遷都為標識的深度漢化改革按照客觀規律來說,對北魏王朝實力的增長和國力的提升是有巨大幫助的。一如數百年前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樣石破天驚,正是由於北魏王朝的深度漢化改革才讓北魏避免了和前秦一樣短命崩殂的命運。甚至為後來隋唐等中原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但是遺憾的是由於孝文帝英年早逝,導致這場深度漢化改革並不完整。改革向來是動盪的,如果沒有配套的政治制度進行相應的安撫很容易激化新舊利益集團的矛盾。正是由於孝文帝的早逝,所以很多配套制度沒有來得及執行。所以這個漢化改革是殘缺的,不徹底的。雖然都城南遷洛陽造成了南遷新興貴族與故都利益集團的割裂甚至對立導致了北魏的分裂,但是不能因為這樣的結果就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的否定孝文帝的深度漢化改革。殘缺的深度漢化改革由於制衡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兩面性的結果:遷都造成統治中心南遷穩定了黃河流域的統治,但是激進的改革政策、新興的貴族集團的興起與故都保守的鮮卑貴族集團矛盾激化。這是造成北魏中後期的社會動盪和政權滅亡的主要原因。



孝文帝深度漢化改革的殘缺具備鮮明的兩面性,利弊都很明顯

魏孝文帝的遷都改革本質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需要長時間甚至幾代人持續推動才可以開出燦爛的花朵。改革過程中不能一味強硬,要剛柔並濟照顧全面的利益才能見到最大的成效。可惜由於孝文帝的英年早逝,這場由他發起的改革沒有得到全部的推行,殘缺的改革一定是有後遺症的。

遷都漢化直接催生了南遷利益集團,而北方傳統保守的鮮卑貴族集團的利益則受到很大的損害。北魏政權沒有敏銳的關注到南北兩大集團矛盾升級以及不可調和,最終的結果就是北方六鎮起義嚴重損傷了北魏國力。軍閥爾朱榮的擅權與河陰之變,就已經奠定了北魏衰落的命運。從此軍閥政治一直深深的影響著北魏後期政權,從孝文帝改革到北魏作為統一政權滅亡分裂為東西魏也不過短短四十年。也許這就是大家對孝文帝漢化改革疑慮所在了。



北魏孝文帝遷都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故都平城(大同)作為拓跋鮮卑龍興祖地的政治中心長達百餘年。北魏前身代國時期就在這裡孕育和發展。平城地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化結合部,此地宜耕宜牧。並且地處南北要衝,進可攻退可守。所以在初步吸收農耕文明發展的同時,仍然保留了濃厚的鮮卑習俗以及強悍的戰鬥力。所以在中原因戰亂政權頻繁更迭的時代,鮮卑拓跋氏依然攻守自如。打不過就跑唄,憑藉精銳騎兵向北可遁入草原保存實力。除了由於代國內鬥被前秦趁機滅國外,鮮卑拓跋氏一直憑藉自己地緣優勢俯瞰中原各大勢力。所以百餘年的國都經歷,早就為平城培育出了一批既得利益集團。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堅持鮮卑舊俗的保守利益集團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已經對朝廷政策的頒布執行以及皇權都形成了巨大的阻力和掣肘。包括鮮卑在內的五胡從草原崛起進入中原,文明依然相對較低保持著民族舊俗。如果一直是遊牧勢力,這樣的制度無可厚非。但是一旦進入中原建立政權稱帝的話,就會面臨著類似影響力較大的部落長老和皇權二元制的局面。北魏也不能免俗,依然保持著奴隸制舊俗和封建制帝王一言九鼎並立的局面。

進入中原的時間越長,受到中原文明的衝擊就越大。儒家文化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對於五胡政權的帝王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沒有任何一位帝王不覬覦一言可決的權力的誘惑。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凡是在中原建立長久政權的民族都經有過這段痛苦的經歷。契丹建立的遼國、女真建立的金國、蒙古建立的大元王朝等等都經歷過去舊俗、固皇權的痛苦過程。忽必烈為何不當什麼大汗非要建基稱帝,這還不是權力的因素嗎?魏孝文帝也是如此,為擺脫舊貴族的影響、維持帝王一言九鼎的地位才決定冒險遷都並進行深度漢化改革。



孝文帝遷都及深度漢化改革的利弊

   由於反對改革和遷都的力量太大,即使以百餘年帝王威壓也不能改變保守勢力的意見。所以孝文帝不得不採用欺瞞的方式,藉口親征南朝才率領軍隊和王親貴胄從平城向南進發。行軍艱苦,隨軍的貴族早就叫苦不迭。等行軍至洛陽時孝文帝宣布遷都,這讓保守貴族猝不及防。在安撫完成後孝文帝實施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目的是鞏固皇權提升北魏國力。

遷都造成了統治中心的南移,不但給予南朝軍事上的壓力還輻射帶動了整個中原地區的發展。可以說孝文帝的改革為少數民族長期治理中原開創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真正做到了胡漢共治。孝文帝的改革涉及到吏治、稅制、官制、均田制、改漢姓行漢俗、尊孔吸收漢族人才,可以說本質上打擊了鮮卑舊俗對北魏政權的掣肘;客觀上提升了皇權的地位。


遷都和漢化改革極大的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黃河流域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漢化和提升漢人地位的措施大大緩解了社會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客觀上在魏晉遺留的空談、軟弱的漢族性格基礎上重新注入彪悍、尚武的性格,為以後漢唐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尚武的精神不是說有就有的)。


遷都的弊端:

但是由於孝文帝去世較早,所以改革並不徹底且留下隱患較多。從遷都到魏孝文帝去世只有五年時間,改革所衍生的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來不及消除。改漢姓、說漢話、興漢俗這讓本來就對孝文帝遷都不滿的北方保守貴族更加的怨聲載道。遷都必然會在新都洛陽催生新的鮮卑利益貴族集團,新的利益集團在南方的洛陽暴富。在新的利益集團影響下制定出來的政策法規肯定會深深的影響到北方保守集團的利益。孝文帝在位期間根本來不及對鮮卑遺留的鮮卑貴族進行有效的安撫和補償,長年累月之後就成為國家的動亂之源。

舉個例子:鮮卑本身是草原蠻夷,但是入主中原以後草原權力真空被柔然填充。尤其是漢化之後,鮮卑以中原正統自居反斥柔然為蠻夷。此時的北魏早就不能像道武帝拓跋燾那樣隨時吊打柔然,所以為防禦北部邊疆被入侵設置北方六鎮。遷都之前的北方六鎮是都城平城的屏障,所以北魏不惜重金打造六鎮。六鎮是鍍金場所,無數鮮卑勛貴子弟通過六鎮的鍍金走上高位。


但是遷都以後北方六鎮的戰略地位直線下降,不但給養裝備比以前差的多而且北方遺留鮮卑保守貴族子弟晉升通道也變的異常狹窄。孝文帝死後,早就在中原醉生夢死習慣的新興貴族哪裡還會想到北方老家的窮親戚。一方面是烈火烹油的南方新貴族;另一方面是日漸困頓的北方保守貴族,這嚴重的造成了鮮卑南北兩大集團的對立和割裂。

在某種程度上說北方鮮卑祖地的貴族已經主動拋棄了這個國家,否則在鮮卑的老家怎麼可能爆發六鎮起義。沒有六鎮起義哪裡有爾朱榮的崛起,沒有爾朱榮的河陰之變北魏政權怎麼會如此動盪。正從爾朱榮開始北魏出現了軍閥操縱政治的開端,所以後來才會在短短的時間內造成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的頻繁更迭。


小結:

孝文帝遷都改革並不徹底,在催生新的利益集團的同時沒有安撫和補償好祖的貴族。如果孝文帝可以長壽,完全可以採用明朝的兩京制在官職和待遇方面給予平城故都遺留貴族以補償。因為保證了北方貴族的利益就相當于堅固了北部邊防,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了。其次孝文帝沒有對新興貴族的奢靡之風沒有配套的壓制制度,隨心所欲的奢靡浪費加重了南北對立。雖然改革註定有犧牲,但是如果處理好這兩方面的矛盾北魏國祚必然會再延續百年。孝文帝的改革就不會成為北魏末世的曇花一現,而應該成為北魏中興的號角。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