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後的三位皇帝,平均在位時間不到兩年,下場一個比一個悽慘

microphone吳 發佈 2020-05-09T11:04:31+00:00

朝代末年的皇帝大多不幸悽慘,這一點在宋末三帝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南宋末年,社稷危難,國家即將傾覆,可是被人們推到台前,承擔救國大任的,卻是三位幼主,他們分別是宋恭帝趙㬎、宋端宗趙昰和宋末帝趙昺。


朝代末年的皇帝大多不幸悽慘,這一點在宋末三帝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南宋末年,社稷危難,國家即將傾覆,可是被人們推到台前,承擔救國大任的,卻是三位幼主,他們分別是宋恭帝趙㬎、宋端宗趙昰和宋末帝趙昺。

宋恭帝趙㬎:傀儡一生,任人擺布

南宋末年的局勢已經十分兇險,但是宋度宗卻不思進取,依舊縱情聲色,最終因酒色過度而死。公元1274年奸臣賈似道趁機扶持四歲的趙㬎做皇帝,他聯合趙㬎的祖母謝太皇太后,將謝太皇太后送上帝位,是為宋恭帝。

四歲即位的宋恭帝能有什麼實權?他登基以後,由祖母謝太皇太后和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國家的軍政大權則被權臣賈似道把持。可以說,這時的宋恭帝,不過是眾人扶持上去的一個傀儡罷了。

只可惜,宋恭帝想要做傀儡皇帝都不行,這時的南宋,已經到了懸崖的邊緣。元軍攻陷南宋重城襄樊以後,徹底打通了南下的通道,得以渡過長江向南宋都城臨安長驅直入。謝太后做了兩手準備,她一面在全國通令"勤王",一面向元軍乞和。可是不論勤王的部隊來多少,元軍的攻勢都難以阻擋,而勢如破竹的元軍,自然也不會同意謝太后的求和。

迫於無奈,賈似道率領三萬大軍在蕪湖與元軍作戰,但他指揮不當,導致宋軍全軍覆沒。在群情激憤之下,謝太后不得已殺死賈似道,但這時剷除一個奸臣已經改變不了南宋滅亡的形勢了。

不久以後,元軍兵臨臨安城下,對臨安進行圍城。南宋朝廷向元軍乞和,再次遭到拒絕,謝太后沒辦法,只好帶著五歲的小皇帝出城投降。就這樣,宋恭帝從一位傀儡皇帝,淪為亡國奴。當初趙匡胤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大宋江山,如今江山又失於孤兒寡母之手,所以有後人寫詩譏諷道:當日陳橋驛里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三百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

投降元軍以後,宋恭帝被送到上都,忽必烈封他為瀛國公。或許是為了排解亡國之恨,長大以後的趙㬎醉心於研究佛學,元世祖於是下令讓他入吐蕃學習佛學。元代高僧釋念常在《佛祖通載》中記載:"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帝大悅,命削髮為僧寶焉。"。

趙㬎最終在西藏定居三十四年,公元1323年,這位曾經的南宋皇帝,現在的元朝俘虜,西藏的得道高僧,結束了他的一生,享年五十三歲。至於趙㬎是自然死亡,還是被賜死,至今仍存有爭議。

宋端宗趙昰:臨危受命,悲涼一生

與宋恭帝相比,趙昰的一生要更加悲涼。當元軍兵臨臨安,宋恭帝被謝太后抱著向元軍投降時,年幼的趙昰,則在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昺等人的陪同下,由江萬載父子護送著出逃婺州。來到婺州以後,陸秀夫帶著一部分南宋大臣來投,但是這裡終究無法立足,趙昰只能繼續被人帶著向南逃跑。

到達福州以後,趙昰正式登基,改元景炎,是為宋端宗,而他這年只有七歲。可是天大地大,卻沒有南宋的容身之所,元軍不斷南下追擊,趙昰等人只能不斷向南撤離。宋軍離開以前,曾開倉濟民,所以直到元軍占領福州以後,還有當地百姓祭祀趙昰、趙構、文天祥等人。

對於趙昰來說幸運的是,他身邊有對他忠心耿耿的江萬載和張世傑等人,可是不幸的是,即使有他們拚死抵抗,趙昰還是只能逃到海上,在海上漂泊,還要時刻警惕元軍的追擊。

景炎三年(1278年)3月,元將劉深率軍追擊宋端宗。江萬載父子奮力擊退劉深,但他們卻不幸遭遇颱風,年幼體弱的宋端宗被捲入海浪當中。年過七十的江萬載看到小皇帝落水以後奮不顧身撲入海中,將宋端宗救起,但他自己卻被海浪吞噬。

看到朝夕相伴在自己身邊的江萬載因救自己而被巨浪吞噬,宋端宗連害怕帶傷心,染上疾病。又加上元軍追趕甚急,宋端宗只能浮海逃跑,不到十歲的小皇帝怎能經得起這樣的折磨,不到一個月,他就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宋末帝趙昺:末帝殉國,南宋悲歌

宋端宗去世以後,陸秀夫,張世傑、江萬載之子江鉦於同月在岡州擁立趙昺為帝,改年號為"祥興",是為宋末帝。不久以後,文天祥被元軍俘虜,督軍府瓦解,南宋失去了一支重要的力量。

其實這個時候所有人都知道,南宋滅亡已是大勢所趨,但不論是陸秀夫還是張世傑,都不願意背叛南宋,他們率領南宋最後的力量,在崖山與元軍展開決戰。戰前張世傑命人將島上的行宮軍屋全部焚毀,人馬全部登船,以示破釜沉舟的決心;他還將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間,詔示將士與艦船共存亡。

最終,南宋與元軍在崖山展開了殘酷的海戰,雙方經過激戰,宋軍最後不支,敗給元軍。公元1279年3月左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起年僅九歲的小皇帝躍入海中,以身殉國。聽到這個噩耗以後,南宋軍中哭聲震天,幾萬人跟隨陸秀夫和小皇帝投海殉國。

張世傑率領一部分水軍突圍出來,部下勸他上岸躲避,但被他拒絕,他絕望的說道:"無以為也。我為趙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續資治通鑑》)說罷,張將軍投海殉國,自此,南宋徹底宣告滅亡。

其實,不論是投降的宋恭帝,還是病逝的宋端宗,亦或是投海殉國的宋末帝,南宋的滅亡都與他們沒有直接關係,相反,他們悲慘的一生,是南宋造成的。宋末三帝出生在國家傾覆的時代,這也決定了他們悲慘的一生。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南宋也湧現出一大批如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江萬載等賢臣良將和慷慨殉國的數十萬大宋軍民,他們可能"不識時務",他們或許"不知進退",但也正是他們用自己的犧牲,譜寫了一首南宋的慷慨悲歌。正如文天祥那首詩"人生自古誰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末三帝的那段歷史,值得我們銘記。

參考資料:

《續資治通鑑》

《佛祖通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