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座皇陵?其餘三位葬於何處?

microphone吳 發佈 2020-05-09T12:12:53+00:00

坐落於北京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依山而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自永樂七年五月始建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入葬,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然而,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而陵墓中僅葬有十三位,其餘三位身在何處呢?


坐落於北京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依山而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自永樂七年五月始建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入葬,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然而,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而陵墓中僅葬有十三位,其餘三位身在何處呢?

明十三陵始建於永樂七年,因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自然不在其中。眾所周知,朱元璋於1368年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定都南京而非北京,故而在洪武三十一年駕崩於應天皇宮時,遵其遺詔葬於紫金山孝陵。"孝陵"之名,據聞取意於皇后馬氏諡號"孝慈",又因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故而定。朱棣繼位後,還特意在明孝陵為父親朱元璋豎立"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此後每年年底都要到孝陵祭掃,後來每一任明朝皇帝都以南京紫金山為明朝龍脈所在。

第二位未能葬入十三陵的皇帝,便是朱元璋之孫、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繼位,他繼承了父親朱標溫順靦腆的性格,論謀略、論武力都比不上他的幾位叔父。他喜愛儒道、嚮往仁政,然而卻用人不善,想法皆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也為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了禍根。

朱允炆的其中一位叔父便是燕王朱棣。朱棣自小便接受優秀學者和佛教和尚的最好通才教育,在明朝大將們的輔弼之下也表現出不凡的軍事領導才能,但也逐漸養成了自命不凡、目中無人的品性,因而在父親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其兄長之子朱允炆的時候,朱棣自然很不服氣。

為鞏固皇權,朱允炆先後廢除了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獨留燕王朱棣,做謹慎打算,而朱棣也因此有了招兵備戰的機會。朱棣聽從道衍之計,暗中招募擴充軍隊,步步為營,直至1399年6月朱允炆終於准許他三個兒子回到他身邊,朱棣終於決定出兵謀反。同年7月,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掀起了一場長達三年的腥風血雨,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6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燕王進京後,宮中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一說朱允炆死於大火,或說其由地道逃脫,落髮為僧,雲遊天下;又有一說他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朱允炆。無論如何,朱允炆的真正下落已不可考究,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也正因此,明十三陵中便沒有朱允炆。

最後一位便是景泰帝朱祁鈺。朱祁鈺的一生也可謂是可悲可嘆,其兄長朱祁鎮即位後,他被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鎮御駕親征,留他為監國,結果突發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一時之間震驚朝野,京城人人自危。

1449年8月28日,王文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最終在同年9月擁立朱祁鈺為新帝,改元景泰,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朱祁鈺知人善任,於外聽從於謙,於內信任興安,大明江山社稷得以轉危為安。

面對突如其來的皇位,朱祁鈺自然不願放手,明軍多次大敗瓦剌,瓦剌見狀欲放朱祁鎮以求和,然朱祁鈺並不願意接他回宮。後來,在於謙等人的勸諫下,朱祁鈺只得派李實、楊善出使瓦剌,最終迎回朱祁鎮。因怕朱祁鎮重奪皇位,朱祁鈺便將他軟禁於南宮,長達七年之久。

然而孫太后早在土木之變時便已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自然不滿意,於是賄賂朝臣,廢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誰曾想天意弄人,朱見濟於次年夭折,朱祁鈺備受打擊。因易儲之事,朱祁鈺漸失民心。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忽然生了一場重病,立儲一事再被提起。對抗瓦剌的功臣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復位朱祁鎮,於是宦官曹吉祥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於16日晚救出朱祁鎮,迎其復位,史稱"奪門之變"。次日,百官未等到朱祁鈺臨朝,卻見朱祁鎮坐於皇位之上,在徐有貞的引導下紛紛跪拜迎接。

朱祁鎮復辟當日,立刻逮捕于謙、王文等,又廢朱祁鈺為郕王,囚於永安宮。一月後,朱祁鈺暴薨。正月二十一,朱祁鎮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

朱祁鎮斥責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因此,朱祁鈺成為了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明朝十六位皇帝,兩位死於親人相殘而無法長眠於陵寢,令人唏噓。

參考資料:

《明史》《明十三陵》《明實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