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津門八大家——土城劉家

連環畫pp 發佈 2020-05-10T02:42:05+00:00

在天津城東南賀家口以下的海河右岸,有一個名叫「土城」的村落,據說形成於17世紀上半葉的明代天啟年間,因為當時官府正在這一帶墾田,出現村落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天津城東南賀家口以下的海河右岸,有一個名叫"土城"的村落,據說形成於17世紀上半葉的明代天啟年間,因為當時官府正在這一帶墾田,出現村落是很自然的事情。所謂"土城",多指版築的圍牆,像武清區河西務北運河西岸的土城村,即因此而得名。而劉家所住的土城,也不例外。

麻渣起業 海船發家

明代初年的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也就是建文年間或永樂初,安徽廬州府廬江縣一戶姓劉的人家,隨燕王朱棣北上,來到了河間府靜海縣落戶。

大約到了18世紀下半葉的清乾隆年間,劉姓全家又移居到了天津縣南鄉的土城村。最初,這家劉姓在土城以販賣磨香油剩下的"麻渣"(芝麻渣子)為業,生意甚是興旺。劉家手裡有了積累,乾脆自己開起了油坊。除了生產食用油外,剩下的芝麻渣子、花生米渣子、棉籽渣子等等竟遠銷到山東一帶。於是又在山東的德州開設了油坊的支店。

由於買賣越做越大,劉家利用自家靠近海河的優越位置,開始養起了海船,除了經營關內外的糧食、豆類以外,兼營生熟鐵的往來販賣。後來,又在左近開起了錢莊、當鋪以及其他的商號。由於京津一帶是個缺糧地區,當時海禁剛剛解除,用海船販運糧食,是個賺錢的行業,劉家做糧食買賣,賺錢順手是很自然的事。那時候,一般人的觀念是,有了錢便投資土地,認為這是最牢靠的基業。劉家也不例外,先後在天津縣的南鄉購置了58頃土地。因為買賣太忙,另雇用了莊頭,代為收租管理。這樣的大戶,在當時的天津四鄉是非常少有的,"土城劉家"名噪一時,因而跨入了天津地方富豪"八大家"的行列。

由商及文 由文及官

在重義輕利、重本輕末的中國傳統社會裡,商人再富有,由於沒有社會地位,也不為人們所艷羨。所以清代中葉的天津大鹽商,為重塑形象,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無不附庸風雅,形成了風靡一時的"鹽商文化"。有些富商則乾脆花錢買個一官半職的,在鄉里招搖過市。當然也有第三條道路,這就是用自己的財力供子弟讀書做官,將來有了功名,弄個一官半職的,上可光宗耀祖,下可封妻萌子,而且官借財勢財助官威,劉家走的就是這第三條道路。

當年,劉家遷居土城的始祖--第一代為兄弟五人,後來就分為五大支,按長幼的次序稱為"大號"至"五號",其中以劉家"二號"一支財富最為殷實,僅在土城的住房就有大小院落十四個,而且都是角門相通。所以就詳盡說說這個"二號"。"二號"一支傳到了第六代,有位四爺名叫劉恩鴻的,是1888年(光緒十四年)進入國子監的副貢,曾任四川會理州和劍州的知州,署理過四川興文、梁山、安岳等縣的知縣,前後達20餘年。劉家出的這些有功名者,職不過州縣,官不過七品,雖都屬於"芝麻官"一類,但在經濟、文化都相對落後的天津四鄉,也都屬了不起的人物了,所以在《天津縣新志》"薦紳"卷中均有記載。

已知道的"二號"六代兄弟四人,包括剛才提到大排行四爺劉恩鴻、五爺劉恩林,以及九爺和十一爺。五爺劉恩林熱心地方公益,是當地的士紳領袖,很受地方群眾的擁戴。清末廢廟興學,由他出頭將土城的大廟改為小學,這就是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土城小學。但劉恩林與妻吳氏膝下無子,只有兩個女兒;吳氏死後,五爺續娶,雖然生了一個男孩,但未成年而夭亡。於是九爺將他的獨生子、七代的劉奎齡過繼給五爺劉恩林為嗣,兼祧兩房。五爺死後,劉奎齡並未回到親生父母九爺房中,而是頂喪架靈,盡了嗣子之禮。劉奎齡酷愛繪畫,工筆畫風格自成一派,成為當時名震一時的繪畫大家。解放後1953年天津文史館成立,劉奎齡被聘為首批館員。1955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會委員,1956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成為了劉氏家族的驕傲。

劉家的財勢,在19世紀末已經開始敗落。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二號"一支在兵荒馬亂中只得由土城"逃反"(即避難),搬到了老城裡的戶部街棲身,一住就是十幾年。1913年四爺劉恩鴻在四川為官20餘年後,攜帶回白銀兩萬兩,力圖重振家業,把"二號"一支從老城裡接了回來,但是坐吃山空,最終也沒能挽回家族的敗落。​

(今晚報記者:杜琨)

來源:今晚報-今晚網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