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是基礎學科人才的選拔與培養,不再是簡單的招生方式改革

芥末堆看教育 發佈 2020-05-11T19:51:19+00:00

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一年,備受關注。為落實強基計劃,由校長邱勇親自挂帥,學校新成立日新書院、致理書院、探微書院、未央書院、行健書院等五大書院,其中日新書院負責基礎文科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致理書院負責基礎理科學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探微、未央和行健三個書院則負責基礎理科工程銜接

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一年,備受關注。各校強基計劃具體方案終於出爐了,縱觀36所高校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可以清晰地看到幾點:

強基計劃是服務國家戰略的基礎學科人才選拔培養計劃,並非簡單的招生改革

2019年,自主招生因為種種原因結束,強基計劃推出。對於強基計劃,很多人尤其是培訓機構總有意無意地將其與自主招生划上等號。其實,強基計劃與自主招生沒有任何繼承關係,這一計劃推出之初,教育部就明確強調強基計劃是著眼於國家急需緊缺的基礎學科人才的選拔與培養,與自主招生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自主招生更多強調的是招生,高校可安排所有專業招生,考生雖然以學科特長進校,但進校後還可以自由選擇專業。強基計劃則全然不同,不僅招生專業限定在基礎學科,而且更強調的是「選拔和培養」,學科特長只是選拔的切入口,重點在入校後的培養。正因為此,通過該計劃進校後,只能在自己原來的學科特長上繼續學習,而不能作為進名校、自由選專業的跳板。

在今年的強基計劃招生中,各高校拿出的都是自己的基礎學科王牌專業。中科大就明確強調,參與強基計劃的學科專業都是學校入圍世界一流學科專業或教育部學科評估A+的學科,以及位居ESI千分之一的優勢學科。而重中之重,則是培養計劃。

各校簡章中都重點介紹了對強基計劃所招收學生的「獨特」培養方式:單獨編班,強化交叉與通識教育,名師開小灶,本碩博銜接培養。如山東大學設計了「3+1+X」模式進行本碩博銜接式培養。南京大學不僅單獨設計培養方案,甚至明確承諾:每生一項目、一導師、一遊學。上海交大則把強基計劃納入該校王牌培養模式「致遠書院」,為每一個強基計劃學生建立單獨的成長檔案。

清華大學的方案最為突出。為落實強基計劃,由校長邱勇親自挂帥,學校新成立日新書院、致理書院、探微書院、未央書院、行健書院等五大書院,其中日新書院負責基礎文科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致理書院負責基礎理科學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探微、未央和行健三個書院則負責基礎理科工程銜接類專業,分別對接化學生物學、數理基礎科學和理論與應用力學三個專業方向。這些書院基本覆蓋了清華多數王牌院系專業。

清華此舉顯然是以強基計劃為契機,推動全校本科生培養模式的調整,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招生政策改革或者單項培養模式的概念,是一次全校人才培養「強基化」的大改革。

上海交大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夯實數理的基礎上,強調理工交叉,積極服務國家需要的關鍵領域。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招收的部分學生將可以同時獲得「理」「工」兩個學位,在打造數理化等紮實基礎後,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軍國家亟需的關鍵領域,如晶片,智能製造等,加強相關領域高質量人才的「精準輸送」。

強基計劃強調學生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並不適合多數人

北航在其強基計劃的招生簡章中,明確提出要「選拔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這一要求基本上代表了所有學校最本質的要求,即在學科上真有天賦,還要有執著於這些學科的興趣與志向。

雖然都是對有學科特長人才的選拔,但和自主招生著眼於招生不同,強基計劃更強調國家高精尖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學科特長只是選拔的開始,不是結束。正因為此,各高校簡章中都明確,強基計劃入校學生原則上不得調換專業,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因為物理特長進校的,不能再轉到金融、經濟、管理等專業。因此,報考強基計劃,需要真的有天賦並且真的喜愛基礎學科,而不能將其簡單當成一個名校的跳板。

同樣,因為是培養頂尖的基礎學科人才,因此強基計劃招生學校目前僅有36所,即A類「雙一流」高校,而招生總量大約只有原來自主招生的1/4。與自主招生相比,無論是招生學校,還是招生人數都大幅度下降。換句話說,門檻大幅提高了,不是普通人適合的。

雖然各高校在招生資格上,對於高考分數都提到了不低於第一批(一本)線的要求,但我想提醒的是,這只是一個「地板線」,目的是防止意外發生,並不是實際的入圍線。各高校會根據在各地投放的自主招生計劃劃定入圍資格線,一般是以招生人數的3-5倍劃定入圍分數線(5倍劃線的學校非常少,多數是3倍)。考慮到各學校總共也沒有多少招生計劃,可以預料,最後的實際入圍分數線基本都會遠遠高於各地的一批線。

而另外一條不依託高考分數的「破格線」,也劃在各種全國學科競賽二等獎這個門檻上。注意,這也只是入圍校測的門檻,即又一個「地板線」,而能達到這個地板線的人總量實際很少。

即便是有幸入圍校測,其難度也是非常高的。和以前自主招生更重視綜合素質不同,強基計劃更重視具體學科的水平與潛力,而不是泛化的綜合素質,因此校測基本上都會有筆試。在筆試上,一些高校也明確表示,試題不會限於中學教學大綱。換句話說,與高考相比,會上很大的難度,這也吻合強基計劃的要求:的確有突出的學科特長。

從入圍資格到最後的校測,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強基計劃並不適合大多數人,更適合學科上的「尖子生」,需要真的有兩把刷子,有天賦。以往那些靠競賽培訓或其他包裝的常規考生,基本是無望的,還不如專心高考。

想特別提醒一點,即便你可能僥倖入圍,強基計劃的培養要求是很高的,你是否適合?比如在清華本科想同時拿到理、工兩個學位,絕非一般人能做到的。同時,大多數學校都有動態調整政策,會不斷選拔、淘汰,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強基計劃更強調公平公正,不要心存僥倖

自主招生曾經出現過一些瑕疵與爭議,因此公眾更為關注強基計劃的公平公正問題。

從總體的制度設計上,強基計劃前所未有地強化了公平公正的透明化與規範化。和高校過去動輒可以給出錄取分數線下最高60分的優惠相比,強基計劃固定為高考分數不低於85%,學校評價不高於15%的模式。高校的自主評價中,無論是筆試或面試,最後都需要摺合一個定量評價,與高考分數按比例相加,給出一個分數化的總體排隊,從高到低公開錄取。這個環節,徹底壓縮了高校的自主裁量權,並公開化。

在各高校的校測規範中,則從測試形式到過程,都強調了公平公正與透明。

首先是測試內容。強基計劃更強調學科水平與能力的評測,大多數高校都是筆試加面試,而不僅僅是面試。一般筆試占比都超過50%,尤其是理工科專業筆試分量更重。對於大家疑慮較多的面試,各高校都強調「雙隨機」,「雙盲」,並全程錄音錄像。「雙隨機」就是面試教師與考生隨機抽取,考題隨機抽取,以最大程度減少人為因素。

上海交大還進一步,採取 「三對一」兩輪面試模式,每三位專家一組,每次面試一名考生,時長約20分鐘,每名考生要經過兩組專家的面試。各位專家根據同一評分規則,對考生的表現進行客觀獨立打分,不給學生進行刻意排序。

一些學校簡章中都一再強調,面試中會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材料進行一些提問。我理解,這實際上是在全面考察學生專業綜合素養的同時,再一次進行真偽審核。這種面試是最容易讓一些人為包裝起來的考生露餡的。各學校的簡章中都明確提出,一旦發現作假,將取消資格,並報相關部門取消本年度高考錄取資格。專業的面試,往往會成為作假者最後的「照妖鏡」,尤其是對包裝出來的簡歷,就是致命一擊。

最後,我想提醒,各校也一再強調了,沒有委託任何機構搞培訓。實際上,學科專業的特長與天賦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培訓出來的,不是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騰訊教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