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對大將說:拿你兒子的頭來謝罪,第二天此人就提著一個頭顱

microphone吳 發佈 2020-05-11T20:13:21+00:00

事實上,皇權是國家最高權力,理論上說,甚至是國家所有權利的總和。但是,事實上這個權利也是需要保護的,那麼,通過什麼來讓皇帝保護自身權利呢?


事實上,皇權是國家最高權力,理論上說,甚至是國家所有權利的總和。但是,事實上這個權利也是需要保護的,那麼,通過什麼來讓皇帝保護自身權利呢?最穩固的手段就是掌握兵權。我們看到所有青史留名的皇帝,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大體上都是把兵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的。

朱元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功不可沒,這一點事實不爭。但是,在他當上皇帝以後,為了掌握絕對的權利,就暴露了他的殘暴本性。他大肆殺戮功臣大將,其中,最為慘的就是"藍玉案"。當時,株連殺害的有上萬人之多,這就預示著"君權"和"將權"的矛盾激化。

"藍玉案"後,就連賦予免死牌的馮宋公、傅穎公也劫數難逃。馮勝和傅友德都是明朝開國戰功卓著的大將,馮勝和傅友德被朱元璋封爵國公,兩人戰功相等下場一樣,最後,都是被朱元璋"賜死"。因此,史書中往往都是把這兩人相提並論。

馮勝,又名馮國勝,熟讀兵書,驍勇善戰,元末農民起義中的傑出人物。之後,朱元璋把他收為部下,得到重用,為朱元璋統率親兵南北征戰,馳騁沙場,戰功累累。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其為宋國公,俸祿三千石,賜予免死牌。

傅友德,元末農民起義時先是跟隨李喜進入蜀地,兵敗後到明玉珍帳下沒被重用又尋陳友諒。朱元璋打到江州時,他又率領部下投奔朱元璋,立刻得到朱元璋的器重,為了大明江山出生入死肝腦塗地立下了顯赫戰功。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其為穎國公,俸祿三千石,賜予免死牌。

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馮勝出任征虜大將軍,率領左右副將傅友德、藍玉統領二十萬兵馬討伐元朝殘部大獲全勝,從此,三個人的聲譽高漲。但同時也受到小人妒忌,有人向朱元璋密告:馮勝曾向元朝首領索取金銀財寶並強娶其女。朱元璋聞之龍顏大怒,下令收回了馮勝的兵權,命他在鳳陽居住,再不能率軍打仗,後來,只是和傅友德一起到山西河南一帶練兵。

朱元璋江山坐穩之後,便找各種理由誅殺大臣,所謂"兔死狗烹",在朱元璋這裡被體現的淋漓盡致。晚年的朱元璋疑心更重,為保皇權極力排斥大臣。大將湯和非常聰明,他深知皇帝的用意,很快便向皇帝表明自己年事以高,願告老還鄉安度晚年。皇帝聽了很是高興,重重賞賜了他,並在鳳陽給他修建了府邸,湯和主動交出兵權,躲過了一劫,得以終老。

而馮勝和傅友德就沒那麼幸運,在藍玉死後兩年,馮勝就被朱元璋賜死。馮勝功勞居多,兵權在握,時時威脅到皇權,賜死是必然的結果,免死金牌終成為了一個廢片。至於馮勝被賜死,在史書中有這樣敘述:馮勝的一個親戚密告朱元璋,馮勝有謀反之意,在家中藏有好多兵器,於是,朱元璋不問青紅皂白便殺了他。

有一天朱元璋把馮勝叫來喝酒,中間還說了一些安撫他的話。馮勝甚是感激,哪曾想一回到家中就突然死亡,可見馮勝是喝下了朱元璋備下的毒酒而死,一代大將卻落到如此悲涼的結局。

傅友德被朱元璋賜死不同於馮勝,公元十四世紀末,王弼、馮勝和傅友德都被召回京城,此時,正值藍玉被處死,傅友德惶恐不安,王弼和傅友德走得近,提心弔膽地對他說:"皇上年紀已老,過不了多久,可能會除掉我們,這可怎麼辦才是?"傅友德聽了也是唉聲嘆氣,後來,朱元璋通過特務組織錦衣衛知道了此事,當即決定殺死傅友德。

有一次,朱元璋大晏百官,撤席的時候,發現傅友德面前的一盤菜沒吃乾淨,於是,朱元璋抱怨傅友德沒禮教。正好,朱元璋對他的兒子也有意見,就命傅友德叫他兒子來謝罪,傅友德剛起身走出門口,就聽衛士傳來朱元璋的話,說:讓他拿兒子的頭顱來見,過了一會兒,傅友德確實拿著他兒子的頭顱回來了。

朱元璋見此十分憤恨,說:"你為何如此殘暴!"傅友德氣憤地說:"你只是想要我們的首級而已。"說完,便從袖中拿出兇器,在朱元璋面前自殺了。朱元璋非常惱火,下令把他的家人統統發配到遼東、雲南等偏遠的地方。

一代梟雄,冤屈而死,令人唏噓,王弼也因此事畏懼自殺。

王弼戰功也很顯赫,在平定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戰爭中屢立戰功,於平江戰役時痛擊張士誠,阻止了張士誠的突圍。洪武十一年和洪武十四年,王弼先後隨沐英、傅友德討伐西番、雲南立功,為明朝的邊境穩定作出了貢獻。

洪武二十一年北伐殘元時,他建議藍玉繼續深入,成功擊敗了元軍主力,並且,還俘虜了元主次子地保奴及太子妃、公主百餘人。甚至,王公大臣及平章以下官員近三千人,士兵及其親屬七萬七千餘人被活捉,此舉成功的蕩平了北平。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被朱元璋活活嚇死了。

明人張岱的觀點是:馮勝久經沙場,戰功無數,因而,好大喜功,狂妄不羈,傅友德雖被稱為"虎將",但卻"喑鳴跳蕩",不安分守己,這就是他們被賜死的原因。顯然,這個觀點是比較偏激的,也和他後來感慨"古大將創立功業,得以令終者,代有幾人哉!"相違背。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面對朱元璋必須要擁有謹小慎微的思想,才有可能免於一死,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