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三個兒子中一個最慘、一個當了九個月皇帝,另一個安度晚年

microphone吳 發佈 2020-05-11T20:15:39+00:00

最近在追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劇中朱棣三個兒子之間的相愛相殺著實讓人入迷,那麼歷史上這三兄弟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今天老梁就跟大家來聊一聊。

最近在追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劇中朱棣三個兒子之間的相愛相殺著實讓人入迷,那麼歷史上這三兄弟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今天老梁就跟大家來聊一聊。

1.大兒子:朱高熾

對於立太子一事,著實令朱棣非常為難,老大朱高熾和表兄弟朱允炆非常相似,屬於性格仁厚之人,有很好的人緣,但是這樣的人在朱棣看來是不適合做帝王的,因為對經常征戰沙場的朱棣來說,他的理念是"手段不狠,地位不穩!"。在這方面,老二朱高煦就和朱棣非常相似,無論在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上完全複製了朱棣。但是作為世子的朱高熾在任世子期間,沒有犯任何錯誤,就沒有廢除的理由,最重要一點就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非常聰慧,深受朱棣喜愛,外加大臣解縉的勸說,終於讓朱棣下定決心於永樂二年(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熾登基後,就是明仁宗,的確成為一代仁君,在位期間,大力發展生產、讓百姓休養生息。還赦免了不少建文帝時期的舊臣,讓很多冤獄得以平反。軍事方面,也做了大力整頓,廢除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使得天下百姓有了休息的時間,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可惜的是再為9個月就因病去世。

2.二兒子:朱高煦

朱棣二兒子朱高煦,身高七尺,相貌英俊,武藝超群,騎術很高,早年跟隨朱棣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朱棣看在眼裡,在各方面都和朱棣最為相似,在立太子的時候,朱棣的天平是傾向朱高煦的。但是朱棣最終還是選擇了大兒子朱高熾,而將朱高煦封為漢王,封地是雲南,但他卻一直居住在南京不走,依舊想找機會謀取太子之位。放任手下的兵,胡作非為,終於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強制分到了安州,但是奪位之心不滅。

朱高熾死後,兒子朱瞻基繼位,也就是明宣宗,這時朱高煦模仿老爹的行為,想造侄子的反,朱瞻基並沒有將曾經謀害自己的事情放在心上,反而還給了他很多賞賜。這些對朱高煦來說都不能滿足,毅然決然地選擇布老爹的後塵,起兵造反。可惜的是,他沒有老爹的運氣和能力,起兵不久便以失敗告終。投降後的朱高煦被貶為庶人。但是朱高煦奪位之心不死,在一次明宣宗來拜訪他時,還想著將皇帝絆倒,這讓明宣宗大為惱火,遂下定決心處死朱高煦,還將他的家人誅殺了,朱高煦的悲慘下場正是印證了"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的說法。

3.三兒子:朱高燧

在朱棣的三個兒子中,朱高燧的品行最為惡劣,朱高燧靠著朱棣的寵愛,經常做一些違法的事情,還和二哥朱高煦謀劃造反的事情,多次參與陷害太子朱高熾的活動。永樂七年,朱棣了解到朱高燧的不法行為後非常惱火,便決定嚴懲朱高燧,最後還是太子求情才赦免了朱高燧。在朱高熾上台後,將朱高燧分配到彰德居住,奪取了他的護衛隊,後來為形勢所迫,只好選擇屈服。明宣宗繼位初期,皇叔朱高煦在樂安發兵造反,朱高燧沒有參與叛亂。明宣宗見三叔識時務,在確定其沒有造反之心後便放棄了懲治他的行動,就這樣,朱高燧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總結:

朱高煦造反失敗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縱觀歷史上成功稱帝的情況可知,稱帝的必要條件是要有天時、地利和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朱高煦失敗的原因:

天時方面:在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都大力推廣新政,廢除不合時宜的舊制,二人在任期間開創了明朝的仁宣之治。百姓安居樂業,是一種盛世的局面。而造反的前提條件是政府的政策讓百姓無法繼續生存時才會發生,因此,朱高旭在這個時候造反,必然是和大趨勢唱反調,在天時方面不占優勢。

地利方面:朱高煦被分封為漢王,藩地是雲南地區,但是他沒有離開,反而一直留守南京,意圖謀反。古時東方和東南方是風水比較好的地方。結合朱高煦的封地情況可知,在地利上也沒有優勢可言。

人和方面:上文提到朱高煦是朱棣奪取天下的好幫手,在戰爭中度過的朱高煦嗜殺成性,無惡不作,行事比較魯莽。這就使得很多人對朱高煦是敬而遠之,不敢和他有過密的交往,也使得他失去了很多支持者。尤其是在穩定江山時期,暴君是遠不如仁君吃得開的,這也是為什麼哥哥朱高熾和侄子朱瞻基能稱帝的主要原因。

所以,綜合以上因素,註定朱高煦的造反行為不能成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