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斯頓·邱吉爾的「絕密葬禮」,與國王葬禮差不多待遇的「平民」

李dog嗨 發佈 2020-05-11T06:09:26+00:00

1965年,英國前首相、戰時英雄溫斯頓·邱吉爾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的國葬是一個輝煌的場面,全世界有3.5億多人觀看。在這裡,探索為葬禮準備的絕密計劃,並揭示了邱吉爾與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關係的真實本質。

1965年,英國前首相、戰時英雄溫斯頓·邱吉爾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的國葬是一個輝煌的場面,全世界有3.5億多人觀看。在這裡,探索為葬禮準備的絕密計劃,並揭示了邱吉爾與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關係的真實本質。



溫斯頓·邱吉爾是如何、何時去世的?

溫斯頓·邱吉爾爵士於1965年1月24日去世,這是他父親去世70周年紀念日。他已經90歲了,經歷了一系列的中風,經過了一段時間,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記者們包圍了他在倫敦海德公園門口的房子,報紙上也充斥著他的健康狀況。新出版的諷刺雜誌《私人偵探》(Private Eye)以其獨特的品味稱他為「最偉大的垂死的英國人」。

事實上,至少從1953年6月導致邱吉爾中風以來,他的健康一直在下降。然後,首相被隱瞞在公眾面前,而他的恢復非常緩慢。邱吉爾的葬禮計劃是在他中風後開始的,也是一個嚴密保守的秘密。他的葬禮於1965年1月30日舉行。


邱吉爾的葬禮有什麼計劃?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指示諾福克公爵(Duke of Norfolk)確保這位戰時領袖的葬禮「達到與他的歷史地位相稱的規模」。諾福克公爵是英國世襲的馬歇爾伯爵(Earl Marshal),負責重要的儀式場合。因此,一個由邱吉爾的私人秘書安東尼·蒙塔格·布朗(Anthony Montague Browne)坐著的白廳委員會成立了,負責制定國葬方案。當被邱吉爾的兒子倫道夫問及什麼是國葬時,馬歇爾伯爵簡潔地回答道:「國葬是由國家支付的。」(邱吉爾的葬禮花費5.5萬英鎊,這還不包括軍費。)

委員會借鑑了納爾遜、惠靈頓和格拉德斯通等國家人物最後擔任公職期間的先例,為一場規模龐大的葬禮盛會——最後一場盛大的皇家盛會——制定了一項驚人詳細的計劃。所有參與者的功能都被精確地安排好了;他們的動作被安排到第二步,被精心編排到每一寸。這些安排體現在一本所謂的「戰爭手冊」中,仿佛是為了另一個諾曼第登陸日,而整個過程的代號是「希望不行動」(Operation Hope Not)。


邱吉爾幫助籌划過自己的葬禮嗎?

與傳說相反,邱吉爾本人並沒有過多參與計劃。但他確實表達了希望,他的送行將有大量樂隊伴奏(有9個樂隊),而且讚美詩應該是活潑的——它們的特點是好鬥:「打一場好仗」;「想要勇敢的人」;《共和國戰歌》然而,邱吉爾確實設法干預了這些安排,因為他的任期太長了。根據蒙巴頓勳爵喜歡重複的笑話:「溫斯頓活了下來,護柩者卻死了。」

邱吉爾也在一個重要的方面改變了他的想法:他最初想被火化,並把他的骨灰和他心愛的寵物的屍體一起葬在查特韋爾(你可以在我的書《邱吉爾的寵物:他通過動物的生活》中讀到更多關於邱吉爾的寵物的內容);相反,他決定將自己的屍體埋葬在Bladon教堂的墓地,靠近他父母的墓地和他的出生地Blenheim Palace。

Bladon也給了他一個機會。邱吉爾不喜歡他的戰時盟友戴高樂將軍參加他的葬禮。戴高樂將軍在20世紀60年代曾試圖阻止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然而,邱吉爾同意了將軍的要求,條件是運送他遺體的火車不是從帕丁頓駛出,而是從滑鐵盧駛出——一種死後的罪惡的墜落。


邱吉爾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關係如何?

邱吉爾去世後,女王給他的遺孀克萊門廷寫信說:

「失去了這位多方面的天才,整個世界都變難過,而這個國家和大英國協的姐妹國家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時的生存,將永遠紀念他的領導、他的遠見和不屈不撓的勇氣。」

毫無疑問,即使是她的私人秘書說出來的,這些話也都是真情實感。當然,邱吉爾應該得到君主的感激。除了他在戰爭時期的成就之外,他還是一個狂熱的君主主義者——根據克萊門廷的說法,他是國王神聖權利的最後一個真正的信徒。此外,作為伊莉莎白二世的第一任首相,他把自己豐富的經驗拜倒在女王腳下,就像墨爾本勳爵與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面對面一樣。邱吉爾頭戴禮帽,身穿燕尾服,出現在白金漢宮與伊莉莎白的每周見面會上,他的臉上洋溢著浪漫的忠誠。當被問到他們在談論什麼時,他輕快地回答說——考慮到他們對馬的共同愛好,也許回答得很準確——「哦,主要是賽馬。」


另一方面,君主和大臣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邱吉爾是在伊莉莎白女王的曾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在世時當選議員的(1900年,也就是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前一年,邱吉爾首次當選議員)。他把伊莉莎白看作是一個孩子(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她幾乎無法避免地把他看作是她的叔叔愛德華八世在退位危機中勇敢的捍衛者,以及在戰爭中使她的父親黯然失色的有魅力的領袖。事實上,喬治六世是邱吉爾對納粹德國綏靖政策的堅定反對者,他希望另一位綏靖主義者哈利法克斯勳爵在1940年5月接替內維爾·張伯倫擔任首相。

此外,邱吉爾顯然不喜歡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在他最後一個首相任期內,他讓他遠離政治圈,並讓他住在白金漢宮的「商店」里。此外,邱吉爾不允許王室後代被稱為蒙巴頓,因為這個王朝的名字是溫莎,這使得他的配偶變成了菲利普所說的「血淋病阿米巴」——他的意思可能是「精子捐獻者」。還有一些有力的證據表明,女王認為邱吉爾固執、不合時宜、不願意傾聽,而且容易將獨白誤認為對話。

這些緊張局勢都是在幕後發生的,沒有比那些把君主隱藏起來不讓君主知道的場景更不透明的了。因此,表面上看,一切都是合乎禮儀的。



有多少人參加了邱吉爾的葬禮?女王參加了嗎?

根據王室法令,溫斯頓·邱吉爾的遺體將在威斯敏斯特大廳停放三天,他是自1898年威廉·格拉德斯通以來首位安葬遺體的平民。女王和她的家人在那裡向他致敬,她的32萬臣民也在那裡向他致敬(大約與向喬治六世告別的人數相同)。

地鐵整夜運行;威斯敏斯特大廳每天開放23個小時;在嚴寒的天氣里,人們排著長達三英里的長隊等了三個小時,才經過停著邱吉爾靈柩的靈車。靈車上覆蓋著英國國旗,內襯鉛,由布萊尼姆橡木製成。

邱吉爾本人總是很容易就會感動得流淚,許多悼念者不像英國人那樣板著臉哭了起來。看著他們拖著腳步走過,英國廣播公司(BBC)最初的「等待中的金色麥克風」理察·丁布爾比(Richard Dimbleby)總結道:「這就是這個國家,光禿禿的腦袋,圍著圍巾,戴著塑料兜帽,拎著購物袋,還有困惑的孩子們。」

葬禮於1965年1月30日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丁布爾比雖然身患癌症,生命垂危,但他在電視上對葬禮的報導卻十分莊重。2500萬英國人和全世界超過3.5億人觀看了葬禮。美國電視觀眾比兩年前約翰·F·甘迺迪的葬禮還要多。


毫無疑問,吸引他們的部分原因是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和其他皇室成員的出席。通常情況下,君主不會參加平民的葬禮,原因很明顯,他的榮譽足以讓君主破例。歷史學家阿吉•泰勒(AJP Taylor)著名的總結中,邱吉爾是「他的國家的救世主」。所以她為他破例。(人們普遍指責美國總統林登·詹森(Lyndon Johnson)沒有來,因為他感冒了。)女王在任何儀式上都總是最後一個出場,但她也打破了傳統,讓邱吉爾的家人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邱吉爾的家人獲准跟隨女王進入大教堂。

邱吉爾葬禮上的動人畫面令人難以忘懷:1月30日上午9點45分,大本鐘敲響,隨後一整天都默哀;維多利亞女王的遺體曾被水手們拖到聖保羅大教堂(這是一個虛構的傳統,源於維多利亞葬禮上馬匹的痕跡被打破);華麗的遊行隊伍,軍服閃閃發光,靴子整齊劃一,戴著手套的雙手敬禮,樂隊演奏,細細的槍聲,低沉的鐘聲響起。


然後是來自200個國家的貴賓的到來;擲彈兵在棺材的重壓下艱難地走上大教堂的台階;穹頂下激昂的旋律和莊嚴的輓歌;從竊竊私語的走廊傳來喇叭聲,然後是風笛的裙擺;英國皇家空軍的閃電轟鳴;從倫敦港起航的貨船,嘶嘶作響的火車頭,在沿途專門開設的車站,有大批人群圍觀。

總之,這是一場精彩的「演出」,「表演」得無可挑剔。它最令人心酸的部分是沒有計劃的,顯然是自發的。當豪文戈爾號沿著泰晤士河順流而下時,碼頭邊的起重機將它們的吊鉤伸入河底,向這個國家的救星致敬,它們像金屬蛇頸龍一樣彎著長長的脖子,而且,順便說一下,隨著倫敦(仍被戰爭創傷)不再是它曾經的樣子——世界工廠的貿易中心和大英帝國的轉口港——瀕臨滅絕。那天晚上,精疲力竭的克萊門汀對她最小的女兒說:「瑪麗,你知道,這不是葬禮,這是一場勝利。」


但真的是這樣嗎?邱吉爾之死恰逢大英帝國的滅亡,這是他一生都在恐懼和抗拒的事情。因此,戴高樂有理由(津津有味地)對邱吉爾之死發表聲明:「現在英國不再是一個強國了。」事實上,英國的實力多年來一直在減弱。無論如何,邱吉爾的去世戲劇化了這個國家的相對衰落,甚至可能預示著它的衰落。工黨政客理察•克羅斯曼(Richard Crossman)寫道:「這感覺像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甚至可能是一個國家的終結。」

在邱吉爾的葬禮上,英國人民不僅僅是悼念一位民族英雄。他們為一個強有力的象徵而悲傷,這個象徵象徵著他們失去的偉大和他們最美好的時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