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版「強基計劃」,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

晨霧 發佈 2020-05-12T07:47:11+00:00

如今,各大高校基本均已成立類似於本科招生領導工作小組這樣的組織,但針對本科生的人才培養工作,特別是聚焦本科培養改革,則罕有校級領導小組,而儘管強基計劃只是清華本科培養改革的一部分,但為了更好地開展強基計劃,特別是以強基計劃為牽引,著力推動整個學校的本科培養改革工作,清華專門成立本

清華版「強基計劃」,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

原創 方略研究院 一讀EDU 2020-05-08

晨霧 / 轉帖


全文7317字,預計閱讀13分鐘


「強基」二字,說來簡單,但要想全面、準確理解,其實並不容易。本文將為您提供一版關於「強基」內涵的思考和闡釋。


(來源:「清華招生」微信公眾號)


無論是在全國高校中率先試行保送生招生,還是率先推出面向農村貧困地區學生定向招生的「自強計劃」,抑或在自主招生中率先引入體質測試,作為國內頂尖高校,清華大學(下稱「清華」)多年來始終走在我國高校招生錄取改革的前沿這次啟動「強基計劃」也不例外


按照教育部規定的強基計劃整體框架,清華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不再將論文、專利等作為考生報名條件,而是主要依據考生高考成績確定參加學校考核的考生名單;根據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占比例為85%),按考生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進行錄取;為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單獨制定培養方案,採取導師制、小班化、科教融合、本研銜接等培養模式。


除以上「規定動作」外,清華還推出了「基礎理科工程銜接類專業」、書院制培養、學校本科培養改革領導小組等「自選動作」


這些創新之舉背後,蘊含了清華對於「強基」內涵的深度思考和闡釋


(來源:「清華招生」微信公眾號)


01

強「基」是強化國家「根基」


根據強基計劃指導文件《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規定,高校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於是,人們普遍認為,強基計劃只會安排基礎學科專業招生。但這明顯是個認知誤區


一是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角度來看,「強基」並不意味著只培育基礎學科人才


歸根結底,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的初心和使命是築牢國家根基,為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輸送數理基礎更為紮實、發展潛力更為巨大的高質量人才,而非僅僅局限於強化基礎學科的實力和水平。


畢竟,在當前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科技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格局下,高科技人才已成為國家占據下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而我國尚無法像美國一樣依靠移民政策快速提升本國的人力資源比較優勢,只能更多仰仗本國教育,特別是以研究型高校為主體開展的拔尖創新人才教育。


換言之,立足基礎學科進行拔尖創新人才的招生和培養也只是築牢國家根基的手段之一,我們不能錯以手段代替目的。建校近110年來、已形成愛國奉獻優良傳統的清華,注重通過強基計劃努力培育肩負使命、追求卓越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築牢根基


此前,清華就曾以「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試驗計劃」(下稱「學堂計劃」)為載體,創立並實踐「領跑者」理念,如今,這一理念已被大家廣泛認可,成為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下稱「拔尖計劃」)的基本理念。教育部拔尖計劃秘書處也「落戶」清華大學教務處,便於清華協同全國拔尖計劃試點高校一起推動拔尖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工作。


此次站在新起點,清華推出的數理基礎科學(含工程銜接方向)專業的工程銜接方向就包括微電子(晶片)、軟體、能動、工物、機械、精儀、材料等,與《意見》希望聚焦的「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均能對應。


這種深化「強基」內涵的做法並不意味著忽視基礎學科的重要地位,相反,清華在強基計劃中仍然堅持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表現為清華既堅持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等基礎學科專業安排招生,又在「基礎理科工程銜接類專業」中要求學生打好堅實理科基礎,在古文字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專業中要求學生打好堅實人文基礎。


以清華化學生物學(工程銜接方向)專業為例,該專業著重突出的還是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為此,計劃安排學生修讀包括化學生物學主修課程、數理和工程基礎課程在內的專業教育課程,希望厚植學生的化學生物學和數理工程基礎。


可以想見,對於一部分較早發現個人興趣和特長所在,明確自己將在化學生物學及相關工程領域有所建樹的同學而言,這種厚植基礎、寬學科平台的人才培養模式將為他們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和工程素養。完成相關培養方案要求的學生,畢業時還可獲得理學和工學雙學士學位


「清華學堂計劃錢學森力學班」首席教授鄭泉水院士(右二)與同學們在一起。(來源:「底層設計師」微信公眾號)


02

強「基」是強化學科整體發展「基礎」


二是從學科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如果我國要想在基礎學科、原始創新等關鍵領域逐漸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步伐,就需要在夯實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力爭在跨學科人才培養上有所突破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院士就曾多次談到,數學和物理交叉的領域將會產生新的學科增長點。而受益於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清華大學基礎科學班畢業生、2017年斯隆研究獎獲得者、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系和化學與系統生物學系助理教授亓磊也曾向一讀EDU(id:yidu_edu)表示,在現代科學飛速發展,各種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不斷湧現的今天,不「固定」思維模式的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快速接受並推動這些新興領域的發展,對知識的創新和科技的突破研究都很有幫助。


三是清華大學已有拔尖人才培養經驗表明,基礎理科銜接應用工程的人才培養鏈條是可以成型的


這方面的代表有兩個,一個是「基礎科學班」(下稱「基科班」),另一個則是「清華學堂計劃錢學森力學班」(下稱「錢班」)。


基科班本科生培養理念中特彆強調對學生的科研實踐訓練,將其擺在與課堂學習同樣重要的位置,為此,在國內高校開創了對全體學生都是必修要求的、持續3個學期的「專題研究課」(Seminar),規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自由選擇研究方向,在清華校內外選擇相應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研究問題,期間,也允許學生調整研究方向和導師,促使學生髮現自己喜愛和擅長的研究領域。


實踐表明,清華校內工科院系教師也大都非常歡迎擁有紮實數理基礎的基科班學生選擇自己作為Seminar導師,進入工科領域開展研究性學習。同時,這種不「固定」所有學生研究方向的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也促成一批基科班學生在視覺藝術、藝術設計、工程心理、無人駕駛等交叉學科領域如魚得水。


從培養科研後備人才的角度來看,基科班也是初有成效,有相當一批基科班畢業生正在攀登世界科研高峰,有的已經做出或正在做出國際公認的科學成果。僅物理系基科班前4屆畢業生中,就已誕生5位「斯隆研究獎」獲得者。作為「諾獎風向標」,至今已有45位斯隆獎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16位獲獎人獲得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詳情參見一讀EDU歷史文章《總有一天,這裡將走出世界級大師 | 拔尖人才培養專題》)


就職類型為科學研究的物理系/基科班學生中,52.7%的認為自己在科研領域取得的成就在行業平均水平以上,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僅占5.3%。(來源:方略研究院)


被納入「學堂計劃」的「錢班」本身就定位於工科基礎,是全國高校當中唯一一個入選「拔尖計劃1.0版」的工程試驗班,旨在為力學和與力學相關的諸多工程學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錢班調整課程體系,引導學生進行挑戰性學習、「做中學」和研究性學習,最終達到深植基礎、融會貫通的目的。目前,已在校內試點開設榮譽學位,被錢班首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航天航天學院力學系教授鄭泉水打出「70分」的成績。(詳情參見一讀EDU歷史文章《錢學森力學班10年之問:中國高校能否培養出傑出人才?》)


03

強「基」也是強化清華「根基」


對清華而言,「強基」則意味著,要通過履行培養拔尖領軍型人才這一清華的核心使命,來強化清華在過去數十年來的發展根基


回顧清華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清華是如何目標堅定、策略得當地發展為一所卓越的綜合性大學


近20年前,我國高等教育還未邁入大眾化階段,相對美英等國的高等教育體系而言,發展還相對滯後,再加上我國也有自己的特殊國情,如何發展高等教育,還缺少相對成熟的參照模式。


為了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滿足國家給予的期待,清華需要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但高校辦學有其特定的基本規律,要求他們既要對教育科學性負責,又要對學生、教職員工負責,並非一日之功,需要腳踏實地。


當時,清華很快鎖定,以對標世界一流大學辦學品質的方式,去探索自我發展的道路,這其中,又以發展基礎學科,並重視基礎學科支撐、連結、協同、推動整體「學科叢」發展作為重要的戰略抓手


先是1997年,在楊振寧建議下,清華決定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由楊振寧出任中心名譽主任,意在加強清華大學的基礎科學研究,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擴大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形成清華基礎科學研究的優勢,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清華大學作出貢獻。


為實現這些目標,清華決定自1998年起,開設「基科班」並開始招生。同年(1998年),楊振寧也正式受聘清華大學教授,此後,他曾先後兩次同「基科班」學生座談。


(翻拍照片)


2004年,時年57歲的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也作出抉擇,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出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教授。如今,他已在清華先後創辦兩大專注於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學堂班」——「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下稱「姚班」)和「清華學堂人工智慧班」(俗稱「智班」)。


清華也非常重視數學科學的發展,2009年底,成立了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後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邀請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和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丘成桐擔任中心主任。2011年,丘成桐又受聘擔任「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數學班首席教授,指導學堂數學班的建設。


清華的人文學科也不遑多讓,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同樣納入此次強基計劃的「古文字學」


2008年7月,清華從境外搶救入藏了一批戰國時期的竹簡,經檢測,其中還有《尚書》和類似於《紀年》一類的先秦珍貴經、史典籍。為保護、整理、研究這批珍貴國寶,清華在2008年9月就旋即成立了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邀請2003年全職調回母校、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教授出任中心首任主任。


李學勤曾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希望追隨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岳霖研究數理邏輯,但因為院系調整,清華文科被撤銷,無奈只在清華學習了一年(1951-1952年)。如今,清華已復建哲學系,從2017年開始,設立「金岳霖邏輯學講席教授團組」,聘請范丙申(Johan van Benthem)、司馬亭(Martin Stokhof)、魏達格(Dag Westertahl)、謝立民(Jeremy Seligman)等4位國際知名學者來清華工作,培養邏輯學人才,進一步推動邏輯學的跨學科交叉發展。


2018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又迎來另一位古文字學領域的重磅學者——曾任安徽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的黃德寬加盟。一年後,黃德寬獲頒清華首次設立的「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目前,他已接替已故的李學勤,出任中心主任。


耐得住冷板凳,風格務實、持續發展的清華,也有了強化基礎學科的階段性收穫


一方面,清華在知名全球大學排名中的表現屢有突破: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的全球排名超過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為亞洲高校排名之首;在QS2020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也取得史上最高名次,躍升至全球第16名,成為榜單上排名最高的中國大學;QS2019年度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清華也有2個學科入選世界前10名,12個學科入圍世界前20名,位居國內高校第一。


另一方面,清華人才培養質量也多次收穫國內外同行評估的高度認可:「姚班」曾在2010年8月計算機學科的國際評估中,被國際評估專家評價為「擁有最優秀的本科生和最優秀的本科教育」;2017年,由國內外知名大學校長、學者組成的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專家組入駐清華,對清華展開了為期數天嚴格的評估工作。在評估總結會上,專家組稱讚:「一所大學和她所培養的人才,在一個大國自強和崛起的過程中發揮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精彩!清華大學不愧為引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面旗幟!」(詳情參見一讀EDU歷史文章《評估專家的清華一天 | 評估專題》)


姚期智院士傾心本科教學(來源:清華大學新聞網)


在黃德寬看來,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古文字學與一般學科相比,人才成長周期更長、培養難度更大,而當前古文字學人才的培養,主要從研究生教育階段開始,由部分高校和研究機構根據自身條件,分別在中國語言文學、考古學、歷史學等一級學科下屬的有關二級學科進行招生培養,這種培養模式的缺點是學生的知識結構、素質和能力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難以適應古文字學發展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


對此,他呼籲,需要突破常規,改革現有招生和人才培養模式,而這次將古文字學列入「強基計劃」,從本科生培養抓起,建立本科、碩士、博士銜接的培養模式,無疑是對古文字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大改革創新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強基計劃的開展,諸如古文字學等清華學科有望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進而強化清華在過去清華學科發展的基礎。


04

強「基」更是為學生強化成長「基石」


對學生而言,清華打造具有清華特色的「強基計劃」則意味著,該校有志於吸引最頂尖的學生,且為他們配備國內最好的發展空間和環境


招生端


在招生端,清華需要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有效甄別、篩選潛質突出、志向遠大的考生。


為此,該校選擇主要依據學生高考成績確定入圍強基計劃後續綜合考核的考生,但也為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全國決賽二等獎及以上獎項的學生,留了破格入圍學校考核的口子


同時,清華也通過一定製度設計,引導學生進入符合其專業特長的專業發展,增強學生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榮譽感和使命感,而非助長他們不以興趣出發,只是為了簡單謀求降分錄取才報考學科競賽、參與高校招生的功利心。比如,報名環節要求,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學生報考專業須與學科特長相一致;規定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入校後,原則上不得轉到錄取專業之外的專業就讀。


2017年,清華大學浙江省中學校長會,傳遞重要招生理念。圖為時任清華大學浙江招生組組長、現任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余瀟瀟在發言。(來源:清華大學新聞網)


培養端


在培養端,清華還要在尊重拔尖人才培養科學規律的基礎上,重視阻礙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性和突出性問題。在此方面,該校的有益探索集中體現在設立書院,統籌推進強基計劃


針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新生,單獨編班、配備一流師資、提供一流學習條件、創造一流學術環境與氛圍,實行導師制、小班化、研究性學習等培養模式,應該說都是已經得到「拔尖計劃」驗證的有益做法,自然應當在強基計劃中延續,但我們也要認識到,通識教育和跨學科培養對於當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方面,我國高中長期存在的文理分科制度導致一批文科生缺乏科學精神,理科生缺失人文素養,這一現狀迫切需要高校加強通識教育;


另一方面,現代科學的生長點和突破口往往集中在學科交叉領域,如果我國要想在基礎學科、原始創新等關鍵領域逐漸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步伐,還需要在跨學科人才培養上下足功夫。


書院制恰是能夠同時助力通識教育和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制度設計


一方面,清華校內「通識教育實驗區」新雅書院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經驗,可為新成立的強基計劃書院提供借鑑和啟發。


另一方面,儘管強基計劃原則上不允許學生轉到錄取專業之外的專業就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同不同學科專業同學的交流學習機會,但通過將相關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安排在書院集中住宿、生活,卻恰好可以在第二課堂(co-curriculum)、校園生活(campus life)等渠道,彌補強基計劃本身制度設計對於跨學科人才培養的不利傾向。特別要指出的是,這種模式也符合清華大學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清華的制度設計,除新雅書院外,清華將新成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等五大書院,專門負責強基計劃學生入校後的人才培養和學生管理。


(來源:「清華招生」微信公眾號)


其中,日新書院負責基礎文科類專業,由清華大學中文系長聘教授王中忱擔任書院院長;致理書院負責基礎理科學術類專業,由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李艷梅擔任書院院長。


探微書院負責化學生物學(含工程銜接方向)專業,由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劉錚擔任書院院長;行健書院負責理論與應用力學(含工程銜接方向)專業,由清華大學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國家級教學名師李俊峰擔任書院院長;未央書院對應數理基礎科學(含工程銜接方向)專業,由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梁曦東擔任書院院長。


以探微書院為例,書院負責牽頭制定培養方案,負責課程的協調,聯合工程銜接方向的相關院系完成對於學生的全面教育,而由於化學-生物學基礎科學專業包含藥學、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環境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個工程銜接方向,探微書院平時就需要與藥學院、化學工程系、環境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等多個院系協調。如果書院與院系屬於平級機構,聯繫協調的難度就可想而知。


可貴的是,經清華大學黨委常委會通過,清華已正式成立本科培養改革領導小組,由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院士擔任領導小組組長。


如今,各大高校基本均已成立類似於本科招生領導工作小組這樣的組織,但針對本科生的人才培養工作,特別是聚焦本科培養改革,則罕有校級領導小組,而儘管強基計劃只是清華本科培養改革的一部分,但為了更好地開展強基計劃,特別是以強基計劃為牽引,著力推動整個學校的本科培養改革工作,清華專門成立本科培養改革領導小組,並由校長親任組長,意義重大,將有利於推動人才培養改革再上新台階,在學校層面更好協同不同部門、院系、書院的工作,助力強基計劃更好落地


2016年,邱勇曾在《光明日報》發表題為《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學的底色》的文章,提出要「面向未來,構築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育人平台」。如今,得益於清華完善的綜合學科布局,面向全球的戰略眼光,對學生更多發展可能、優良學風建設的加倍重視,和對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和育人工作的積極動員,這一育人平台已日趨成型,能夠為一流頂尖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和環境,營造良好氛圍,使得他們能夠「冒出來」


2020年4月15日下午,清華大學教學委員會2020年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主樓接待廳舉行,會議宣布,經清華大學黨委常委會通過,學校正式成立本科培養改革領導小組,由邱勇擔任領導小組組長。(來源:清華大學新聞網)


05

結語


總之,清華強基計劃章程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我們相信,如果措施得當、執行到位,清華有望在校外引領其他強基計劃試點高校深化對於「強基」內涵的把握,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輸送更為精準的人才;在校內以強基計劃為突破口,打開清華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一體化改革,乃至整個學校本科培養改革的新局面


(來源:「清華招生」微信公眾號)


本期作者

方略研究院 許路陽 蘭陸紅 胡皖琪

一讀EDU編輯部


信息來源:2020-05-08 微信公號 一讀EDU

ID:yidu_edu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