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的這些自然災害你知道嗎?

寧波日報 發佈 2020-05-12T08:14:53+00:00

從發布氣象災害預警到災害性天氣出現我們能爭取多長時間?可能在很多人的感受中,像電影《後天》那樣的災難離生活很遠。

北侖三山大閘毫米波雷達。 通訊員供圖

預警篇

從發布氣象災害預警到災害性天氣出現我們能爭取多長時間?

可能在很多人的感受中,像電影《後天》那樣的災難離生活很遠。

事實上,雷電大風、暴雨洪澇、冰雹、颱風……這些頻繁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糟糕天氣,若預防不當,也極有可能釀成損失慘重的災害。

那麼,從氣象部門發布氣象災害預警到災害性天氣出現,我們能爭取到多長的時間呢?

即將到來的梅汛期,很可能有暴雨洪澇和內澇

眼下,我們已經進入汛期。汛期降水具有時空分布不均勻的特點,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梅雨季」和「颱風季」。由於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相對集中,不排除局部地區出現洪澇的可能性。

梅汛期預計會在6月中旬拉開大幕,持續至7月上旬,梅汛期會有階段性降雨集中期,出現局部暴雨洪澇和內澇的可能性較大。

至於台汛期,其間預計會有3-5個颱風明顯影響我市,而且可能會有以「強度強」「危害大」「預報難度大」出名的秋颱風出現。

整個汛期期間,除了梅汛期和台汛期,持續的晴熱少雨以及由此可能出現的乾旱同樣具有災害性天氣的「屬性」。

颱風登陸前變化多端,局部地區需要實時預報

進入汛期後,雷電、暴雨、颱風即將輪番登場。大家最關心的莫過於雷電預警、暴雨預警、颱風預警能提早多長時間做出預報。

事實上,在4月我市出現的幾次雷雨大風天氣過程中,很多人在看到氣象部門發布的雷電黃色預警、暴雨黃色預警後,常常會追問一句「雨什麼時候開始下」。

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段晶晶說,雷電屬於系統性天氣過程,一般提前24小時可以做出判斷。雷電預警可分為黃色、橙色、紅色三類。其中,黃色預警時效是6小時內可能有較強雷電活動,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時效為2小時內,一般提前量不會太久。

至於每年夏秋季最讓大家犯怵的颱風,段晶晶說,颱風帶來的降水強弱與颱風路徑、強度和雲繫結構等都有關係,一般根據這些條件就可判斷颱風未來對本地有沒有影響,大概有多大影響。

「但是當颱風靠近陸地時,由於下墊面發生變化,路徑和強度都會有明顯變化。尤其是登陸前24小時,路徑誤差50公里左右,強度誤差更大,給局部地區的預報帶來很大難度。」

「因此,在颱風登陸前24小時,氣象部門會根據實際情況加密會商,實時預報帶來的可能影響。」

準確、及時的預警發布,背後是「大數據」和「黑科技」的支撐

準確、及時的預警發布,離不開「大數據」和「黑科技」的支持。

寧波氣象網絡與裝備保障中心的楊豪說,目前寧波全市已布設了316個氣象自動觀測站,平均站間距從2012年的6.34公里縮短到5.57公里。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市的氣象觀測站僅有9個。」

據《浙江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規定》,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被分為14類。在寧波,預警次數較多的,除了雷電、大風、暴雨、颱風外,還有出乎很多人意料的大霧。

從市氣象台的統計來看,我市平均每年發布的大霧預警在10次左右。大霧,尤其是海霧的出現,會給寧波舟山港的航道通行和港口作業帶來嚴重影響。

2014年,氣象部門嘗試將毫米波氣象雷達用於港區的海霧探測;第二年,兩部毫米波氣象雷達正式「上崗」。

毫米波氣象雷達主要用於測量航道15公里範圍內大霧、低雲等氣象目標的回波強度等數據,生成含水量和能見度信息,獲取海霧的分布結構,實現實時預測和預警。

2017年,氣象部門試驗性部署雷射能見度雷達用於港區水平能見度探測;2019年,又在港區增加部署兩部雷射能見度雷達。

雷射能見度雷達是通過雷射在大氣中傳播被大氣中各種成分吸收和散射的光學特性,獲取航道10公里扇形範圍內能見度變化信息。

「這兩種氣象觀測設備也是目前寧波投入使用的較為先進的氣象觀測設備。」楊豪說,及時、準確地獲取港區航線的霧情,使港口調度指揮系統工作更為及時有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記者 石承承 通訊員 虞南

保險篇

提升城市災害管理水平打造保險創新「寧波樣本」

寧波向海而生,免不了風雨侵襲。去年8月,「利奇馬」颱風在浙江溫嶺登陸,給寧波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秩序造成嚴重影響。

面對災情,寧波運用「市場化行為」和「社會化力量」防控轉移風險,開展颱風防災減災工作,打造了保險創新提升城市災害管理水平的「寧波樣本」。

而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巨災保險的城市,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寧波同樣是運用保險創新,提升了寧波的災害管理能力。

以防為主,防治並重

「保險+服務」理念深入人心

2016年,寧波獲批成立全國首個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一系列保險創新項目在寧波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中得到應用。試驗區成立近4年來,寧波創新險種突破100項。

去年,面對來勢兇猛的「利奇馬」,巨災保險、普通國省公路營運期巨災保險、大中型水庫防洪超蓄救助保險、政策性小微企業財產保險等17個險種在抗台救災中各顯其能,張起了一張全方位、多層次的「防護網」,在大災面前,對寧波城市治理構成了有力保障。

保險公司在「利奇馬」颱風登陸3天內基本完成所有6萬戶受災居民的查勘和4.3萬戶的定損工作,199個村(社區)進入公示理賠期,不僅使災害救助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居民損失得到了有效補償,而且促進了政府、市場與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公共救助體系的建立。

在用保險來補齊社會治理短板的同時,以防為主、防治並重的「保險+服務」理念也深入人心。

保險創新提升寧波災害管理能力

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巨災保險的城市,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寧波於2月12日出台的「保八條」意見中,明確提出:適當擴展公共巨災保險責任範圍,對於我市參與疫情防控的醫務人員、志願服務者、基層幹部及其他一線工作人員,在疫情防治工作期間因感染新冠肺炎或發生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列入公共巨災保險見義勇為增補撫恤,賠付金額最高20萬元/人。

該保障服務是專門針對我市一線防疫人員額外新增的特別約定,在寧波市公共巨災保險的原有保障上擴展責任,進一步加大了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

據了解,5年來,巨災保險已累計向21萬戶居民家庭支付賠款超1.2億元,大大提高了城市災害防範的「韌性」。巨災保險通過多年的創新實踐,寧波形成了政府、基層組織、保險機構等多方協作的救災工作網絡。

寧波成立全國首個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以來,逐漸打破了災害損失救助主要依靠政府的「慣性思維」,促進了災害損失主要由政府承擔向全社會共同分擔轉變。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有了保險的參與,可以有效減輕經濟社會的震盪和波動,緩解政府在災害救助中的壓力,降低風險和損失。記者 徐文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