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時劉備為什麼能當大哥?

講歷史的張大夫 發佈 2020-05-12T19:03:33+00:00

《三國演義》和三國戲中的劉備是一位"大仁大德"的主子,然而也是一具無才無智的木偶,以致民間有歇後語:劉備的江山——哭來的。甚至連哭他也不會,比如對付魯肅索荊州的哭,還是諸葛亮導演的。這就令人費解了:在群雄逐鹿、英才擇主而事的時代,他若真是這麼個孱頭,憑什麼吸引人?

《三國演義》和三國戲中的劉備是一位"大仁大德"的主子,然而也是一具無才無智的木偶,以致民間有歇後語:劉備的江山——哭來的。甚至連哭他也不會,比如對付魯肅索荊州的哭,還是諸葛亮導演的。這就令人費解了:在群雄逐鹿、英才擇主而事的時代,他若真是這麼個孱頭,憑什麼吸引人?智勇雙全的趙云為何要拋棄公孫瓚而投奔他?滿腹經綸的諸葛亮為什麼會許他以驅馳?

憑他的"仁德"?多少經學家的"仁義道德"比他更純粹。憑他是"劉皇叔"?劉姓宗室遍天下,他是破落戶,劉表、劉璋早已是一方諸侯,有根有基。這個答案在《三國志》中。歷史上的劉備並非平庸之輩。諸葛亮不全是因為要報知遇之恩才為之鞠躬盡瘁的。《三國志》作者陳壽說:"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即推誠相待),厚相結納。"劉備在某些方面比如說駕馭、拔用人才上確有高明之處。


據《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載: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欲用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勸阻道:"黃忠的名望,向來比不上關羽、馬超,現在讓他們平起平坐,馬超、張飛在跟前,親眼見到他功勞,還可以解釋清楚,而關羽在遠方聽到這個消息,只怕必定不高興。這樣任命黃忠不太妥當吧?"劉備說:"這個,我自然要加以排解。"於是黃忠便與關羽等人齊位了。創業之際,晉升一位高級將領舉足輕重,影響全局,諸葛亮顧慮重重,劉備卻大膽行事,成竹在胸。

"信賞必罰"、選賢授能是歷代明主良將治國治軍的準則,諸葛亮何嘗不知道?他也承認黃忠勇冠三軍,平益州、大敗夏侯淵立了大功,理應升賞,但他屈服於關羽的"剛而自矜",怕將領之間擺不平而失和,不敢堅持用人原則。劉備不論名望論實績,不怕矛盾怕失人,而且有辦法消除不利後果,可見他的膽識才智確有高明之處。這也許就是他這個織席販履出身的人之所以能聚集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

試想,當初劉備若因關羽、張飛不悅,而不敢大膽任用諸葛亮,劉備集團能轉敗為勝開闢根據地嗎?奪取益州後,劉備若疑慮重重,不敢任用董和、黃權、李嚴等劉璋的舊部,不敢任用吳壹、費觀等劉璋的姻親,不肯任用劉巴等舊仇人,使他們"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怎麼能出現"有志之士,無不競功"的新局面?

而諸葛亮在用人問題上謹小慎微,太注重搞平衡,不敢大膽起用豪俊人士,給蜀漢事業造成的損失不可低估。他明知關羽驕矜,不是抑其狂悖,而是滿足他的虛榮心。當馬超來降時,諸葛亮也曾迎合關羽的心理,誇他絕倫逸群勝過馬超,"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助長了他的狂傲,以致後來辱罵東吳求婚使者,輕蔑部將,種下了失荊州的禍根。劉備死後諸葛亮當國相,破格選拔的文臣武將很少,落得"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沒有大批英才,蜀漢怎麼能不走向沒落呢?若拿西漢人物作比,劉備知人善任的魄力似劉邦,諸葛亮則以治理內政見長似蕭何。陳壽評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