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談「核」色變?放射性粒子植入手術後,病人的腫瘤不見了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發佈 2020-05-12T20:51:17+00:00

一位朋友的父親得了癌症,他來問我:「我老爸3年前確診結腸癌,後來肝轉移,做了兩次開腹手術,最近又復發了,是低位直腸癌。

一位朋友的父親得了癌症,他來問我:「我老爸3年前確診結腸癌,後來肝轉移,做了兩次開腹手術,最近又復發了,是低位直腸癌。他老人家想做微創,不想開刀,但是醫生說開過大刀就不能做腹腔鏡了。他自己在網上聯繫了個醫院,說是可以做放射粒子植入。我查了查,好像很早就有這種技術,但是以前都沒聽說過,你說這種治療手段靠譜嗎?」

不僅是這位朋友,相信很多人都對放射性粒子植入手術感到陌生。其實,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種近距離治療惡性腫瘤技術,目前已經成為治療惡性腫瘤明確有效的重要手段。

放射性粒子植入手術是一種怎樣的治療手段?

放射性粒子植入手術是把放射性粒子植入腫瘤, 利用放射性核素衰變發射射線持續作用於腫瘤,以達到摧毀腫瘤的治療目的。

自20世紀80年代,粒子植入治療技術引入我國,臨床上對顱內、頭頸部、肺部、腹部及盆腔等多部位的腫瘤進行了探索性治療,達到腫瘤控制的效果,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目前, 用於製備放射性粒子的放射性核素有226 Ra、191Ir、60Co、137Cs、198 Au等10餘種,其中125I、103Pd、198 Au是可以作為永久性粒子植入治療使用的常見放射性核素。放射性粒子植入手術對於未經治療的原發腫瘤、需要保留的重要功能性組織,局部進展期腫瘤等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給癌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放射性,聽起來像是有輻射,對人體有害嗎?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介入科護士長嚴朝嫻表示,粒子植入治療不是洪水猛獸,粒子的特徵是殺滅其附近的腫瘤細胞,對正常組織損傷小,對醫生和家屬的損害就更小。

「粒子是低能量核素,半衰期是60.2天,不會吸收入血,不經大、小便排出(粒子移位除外),有效直徑距離短。」嚴朝嫻也提到,粒子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恐怖,防護工作做到位,其對人體的危害是微乎其微。

近幾年,放射性粒子植入在國內已經逐漸走向成熟。例如,對於早期攝護腺癌,粒子植入較手術療效無差異,但併發症和毒副作用均較手術低,患者碘粒子治療後生活質量更好。

NCCN指南、美國近距離學會、放射腫瘤學會、泌尿學會等均把粒子植入技術作為早期攝護腺癌治療標準進行推薦

雖然其他部位的腫瘤粒子植入引導技術標準尚未達到共識,但國內外學者在頭頸部、胸部、腹部、盆腔、四肢腫瘤的治療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涉及病種有口咽、下咽、頸部腫瘤、頸部淋巴結轉移腫瘤、食管癌、肺癌、肝癌、肝癌門靜脈癌栓、胰腺癌、胃癌、宮頸癌、直腸癌、輸尿管癌、、顱內腫瘤、四肢軟組織腫瘤等等。

雖然放射性粒子植入前景廣闊,但粒子植入技術對於亞臨床病灶、淋巴引流區的預防性放射治療均無能為力。在穿刺植入粒子過程中,需要麻醉,並有可能對穿刺通道上的組織臟器造成損傷,對於腫瘤包繞大血管和重要神經、腫瘤潰破、腫瘤邊界不清、腫瘤過大、和骨結構距離太近或分界不清者、空腔臟器和伴有局部感染者均有局限性。

所以,對於大部分腫瘤的放射治療,更多的應考慮與外照射的配合才能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並且大多數情況下應以外照射為主。

術前術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為最大限度避免輻射損傷,放射性粒子植入術前、術中、術後均應採取積極防護措施,防護原則為距離防護、時間防護、屏蔽防護。

術前防護:加強放射性粒子保管, 該類粒子運輸時應裝入鉛罐, 安排專人保管;安排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向病人及家屬介紹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的優勢與風險,耐心疏導病人與家屬的擔憂,使病人樹立治療信心。

術中防護: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應穿上防輻射服,同時合理處理廢棄粒子,將其放入放射性廢物桶;術後監測是否存在散落粒子, 及時處理以防污染。

術後防護:放射性粒子植入後病人可能出現短期疼痛、煩躁等, 此時要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徵, 術後3d複查放射性粒子位置。醫護人員術後短期檢查時應佩戴防護服, 避免長時間近距離接觸病人。病人出院後半年內要定期來院監測粒子劑量, 以指導防護。

綜上所述,粒子植入治療,一方面具有比較顯著的療效,另一方面又飽受外界排斥。要把這項有利於醫學進步的技術進一步推廣,就需要我們加強防護監管和宣傳教育,讓公眾對粒子植入治療有正確的認知,消除牴觸情緒。#清風計劃##癌症離你有多遠##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黃維玲,練賢惠.放射性粒子植入術後病人周圍輻射劑量的監測及防護[J].全科護理,2019(10).

[2]劉亞洲,袁成,施林心等.放射性粒子植入技術治療惡性腫瘤進展[J].中國輻射衛生,2018(04).

[3] 韋長元,楊偉萍,覃慶洪等.125I放射性粒子治療原發性肝癌的療效研究[J].之後弄過普通外科雜誌,2014,(0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