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裁員潮:5個人中就有1人失業,小企業裁員激增1021%

吳曉波頻道 發佈 2020-05-13T10:59:54+00:00

上周,美國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達到316.9萬,這是該指標連續七周高於300萬,自新冠疫情封鎖措施實施以來,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累計已突破3350萬,這意味著平均每5個勞動人口中就有1人失業。

4月美國失業率升至14.7%,創下了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高紀錄。


文 / 巴九靈


「保經濟」還是「救疫情」?美國正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要復工,難!疫情形勢依然很嚴峻。

截止昨日,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突破138萬例,死亡病例超過8.1萬例。目前,多名白宮官員確診,就連指揮抗疫的三巨頭(頂尖傳染病專家福奇、美疾控中心主任雷德菲爾德、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局長哈恩)也都選擇了自行隔離。

救疫情,也難!畢竟失業率太高了。


4月美國失業率已經飆升至14.7%,創下了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高紀錄。白宮經濟顧問預計,失業率下月將超過20%。


要知道,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後失業率的峰值也才10.2%。



上周,美國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達到316.9萬,這是該指標連續七周高於300萬,自新冠疫情封鎖措施實施以來,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累計已突破3350萬,這意味著平均每5個勞動人口中就有1人失業(美國共有1.6億勞動力)。



如此高的失業率背後,是美國企業的大規模裁員現象。


首當其衝的是服務業、零售業、旅遊業等線下相關行業。


3月以來,擁有160多年歷史的梅西百貨宣布關閉近800家門店,並臨時解僱了13萬名員工;


自4月19日起,百年娛樂帝國迪士尼10萬名員工被停薪休假;


5月5日,共享民宿巨頭Airbnb宣布全球裁員25%。


同時,就連可以居家辦公的科技行業也大規模裁員。上周五,美國信息技術行業組織CompTIA公布,美國信息技術產業4月裁員11.2萬人,創紀錄水平,抹去了相當於一年的就業人數增加量。


據美國科技媒體網站The Verge報導,一些科技公司員工的被裁經歷非常糟糕。比如上班後忽然發現無法登錄系統,這才知道自己已經被裁。還有員工在居家辦公時,電腦忽然黑屏,同時收到了被裁的郵件,之後又收到公司寄來的盒子,他們只能用快遞退回公司的電腦,甚至連跟同事告別的機會都沒有。


最讓小巴驚訝的是,疫情中人員最緊缺的醫療行業,竟然也被捲入了失業潮。美國特魯姆研究所4月4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僅在3月,全美就有約43000名醫護人員遭到解僱,失業數創下近30年來的新高。



據《紐約時報》分析,醫護人員的解僱跟醫院的財務困境有很大關係,美國不少州要求醫院暫停非緊急手術,為新冠患者騰出醫療資源,這導致醫院收入銳減,不得已用臨時裁員來節省支出。


顯然,疫情下現金流成了企業的生死線,美國的百年老店都被迫用萬人級裁員來保命,現金流緊張的小企業更加命懸一線,紛紛裁員自救。根據人力資源提供商Gusto基於全美10萬多家小型企業的數據,3月美國小型企業的裁員激增了1021%。


儘管美國出台了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但失業潮和破產潮依然不可避免,再加上美國人習慣借錢消費,40%的家庭甚至拿不出400美元的應急費用,因此多地民眾遊行抗議「居家隔離令」,要求復工復產。



川普早在4月16日就宣布了分階段「重啟」美國經濟的指導方針,目前已有半數州復工復產,伴隨著經濟的重啟,也有部分州出現了疫情的反彈。


對此,川普則表示:即便會有更多美國人感染新冠肺炎,甚至染疫死亡,美國都應該立即重啟經濟。


那麼,美國急於復工的背後,高失業率可能引發怎麼樣的連鎖反應?美國企業裁員跟中國有何不同,被裁者的處境如何?小巴採訪了幾位大頭,下面就來看看他們的分析。


在疫情的衝擊下,美國的失業率達到10%—20%,這屬於正常的現象。


造成高失業率原因很多:首先,美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70%,服務業受疫情衝擊最為明顯;再加上眾多外來人口在美國打零工,這些人群喪失工作崗位導致失業人數驟增;此外,美國的高福利待遇社會保障特性進一步刺激了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主動辭職。


美國累計3000萬人申領失業救濟金,從數據看很嚴重,實際上從每周的申領數據看,形勢是逐步緩解的。最高峰值在3月28日當周,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達到高峰值664.8萬,此後便逐步下降,4月11日當周下降到524.5萬,4月25日當周已經下降到383.9萬。



我們中國喜歡把事情往好了說,而美國的行事風格和戰略思維是把事情往壞了說,給國民以及外界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既能促進國民一致努力渡過難關,還能給自己留有迴旋的餘地。


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儘管這次美國失業率超過了歷次經濟危機時的數據,但本質上來說完全不一樣。比如,2008年次貸危機是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最終引發美國乃至國際金融市場的震盪和危機。


而這次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主要是全球工業、製造業產業鏈因居家隔離而停工停產,並不是產能產品本身問題,事實上並未傷及大企業的根本以及產業基礎。


雖然小企業受創嚴重,但大型金融機構與企業仍然遊刃有餘。最新的美股企業財報顯示,大多數企業收益率呈現不同程度下滑,但其中半數以上弱於預期,依然是盈利水平,這說明美國大型企業風險承受能力較強。


從股市來看,儘管3月出現了4次熔斷,但如今道指已經重返24000點。疫情之後的反彈疊加泡沫風險的消除,美股創新高依然在邏輯與情理之中。



再從美國經濟增速看,2020年第一季度GDP環比增長負4.8%,預計二季度會出現衰退現象。跟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歷史上經濟衰退之後便是經濟蕭條,這次美國雖然會在二季度出現衰退,但大機率會在三四季度直接進入經濟增長。


因為美國疫情經歷了3月的暴發和4月的高峰,接下去的5月和6月會進入舒緩期和平和期,再加上三季度有美國大選,四季度大選出結果,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即便是出於政治考慮美國的經濟也會是向好趨勢。


綜合以上,我認為,美國一旦控制住疫情,失業率將會得到很大緩解,加之消費增長恢復將更加刺激就業的報復性反彈。


相比於中國,在美國裁員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基本不會引起勞動糾紛,無論是法律還是企業,都首要考慮資本的利益而非員工的利益。


包括這次美國醫院裁員也是如此,美國私立醫院占比超過80%,私立醫院優先保障股東權益,而後才是社會責任。從醫護人員的角度出發,不排除一部分醫護人員怕自己被感染而主動辭職。


在美國,無論是企業主裁員還是員工辭職都更自由一些,也基本不用擔憂被道德綁架。


比如,我們在紐約也有公司,我曾諮詢過律師「裁員是否會涉及法律風險」,律師的回答是「不會,如果老闆覺得某個員工不合適,直接通知他走就好」。而且企業也不需要支付類似「N+1」的補償金,因此企業主的壓力會小一些。


疫情之下,被裁的員工屬於弱勢方,不過美國的救急制度比較完善。正規員工都有美國社會安全號,被裁後可以申領失業救濟金。


此外,美國還有800萬非法移民,他們沒有合法的身份,也沒有資格申領救濟金,因此美國真正的失業率比數據顯示的還要高一些。



目前美國的現狀是:富人能居家辦公,也有經濟實力支撐,而窮人既無儲蓄又無工作,因此希望儘快復工。


從本質上說,這體現了美國社會的分化和撕裂問題,而疫情將進一步加劇這種分化和撕裂,體現在民眾身上便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民族情緒可能進一步加重;體現在政治上便是兩黨的分歧,比如4月面對「新增小企業3100億美元貸款」問題,民主黨推動修訂該計劃,共和黨則阻撓撥款。


不過,美國有一個特殊之處,某種程度上它可以通過金融和貿易等方式,將一部分的成本和風險轉嫁給其他國家,當然也包括中國,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國已經分擔過一部分風險和成本。


這是美國的「流氓」之處,但也不得不承認,美國作為全球金融和貿易體系的最主要搭建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化遊戲規則的制定者,美國出了問題,其他國家難免得交點稅。


現在關於美國的聲音很多,但我認為這次疫情不至於將美國打趴下,畢竟美國的家底確實厚,但從未來20年甚至50年看,如果美國衰落了,那麼這次疫情一定是美國衰落史上一個重要的節點。


目前美國大部分民眾失業能申領救濟金,但不少非法移民、臨時工等群體沒法領取救濟金,窮人的生活十分窘迫。


好在美國民間救助力量比較強,救援的渠道較多,在城市有慈善機構救助窮人,農村等偏遠地區則以教會勢力救助為主,基本上只要窮人願意求助,都會得到救助。



同時,美國人面對失業的樂觀精神也讓我佩服,尤其是白領人群忽然失業,生活水平直線下降,但他們大多能積極適應。


我認識一位50多歲的美國人,他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幹著一份年薪50萬美金的工作。有一年賭場形勢不佳,他忽然失業,為了生計他還賣掉了帶游泳池的大房子。為了維持生計,他去一所學校做清潔工掃廁所,賺10美元/小時的薪水,他那位曾經做全職太太的妻子也去做了臨時工。


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他原來賭場的老闆重開賭場,又把他召了回去,他重新獲得了50萬的年薪。


因此,在美國失業很常見,儘管失業後的日子很難過,但不至於活不下去。


相比於失業者,疫情下小企業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更難。美國2萬億美元的救助計劃中,為小企業提供了3500億美元的貸款,4月24日簽署的《薪資保護計劃和醫療保健增強法》,又追加了3100億美元的小企業貸款。



這些貸款理論上是由政府擔保,銀行發放,但畢竟銀行是趨利的,它們更願意將貸款發放給更有償還能力的大企業,肯定有不少小企業還沒有等到貸款就撐不下去了。


80%的企業倒閉並非因為虧本,而是因為現金流斷裂。殘酷點說,這次疫情亦是一場針對企業的大改革,首先幹掉的就是那些盲目擴張、管理低效、現金流不足的企業。


疫情過後,世界會換一個模樣,中美關係、中歐關係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那些單純依靠出口美國或歐洲國家來維持運作的中國外貿企業,很難想像它們將面臨怎麼樣的風險。總而言之,在不確定的未來,企業必須要有一份應對天災人禍的風險意識,並真正去落實行動。


本篇作者 | 李夢清 | 當值編輯 | 麻醬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