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可以是文藝創新的助推器

六安新聞網 發佈 2020-05-13T11:53:01+00:00

【人工智慧與文藝創作大家談】科學家曾經設想人類的心智和思想作為一種信息,可以從身體和生命組織中分離出去,原封不動地保存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介質中。這樣的奇思妙想成為科幻小說創作的靈感來源。計算機的發明,推動人類智能符號化處理的技術探索,這就是人工智慧研究。

【人工智慧與文藝創作大家談】

科學家曾經設想人類的心智和思想作為一種信息,可以從身體和生命組織中分離出去,原封不動地保存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介質中。這樣的奇思妙想成為科幻小說創作的靈感來源。計算機的發明,推動人類智能符號化處理的技術探索,這就是人工智慧研究。

人工智慧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隨著信息技術、大數據和深度神經網絡等技術的穩步推進,人工智慧對人類智能的模擬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這個過程中,人工智慧對人類藝術創造力的模擬探索也沒有怠慢,其創作的詩歌、小說、書法、繪畫近來相繼面世。不過,人工智慧強烈的文藝創作「渴望」,也帶來新問題——人類的情感和創造力是可複製的嗎?人工智慧會改寫人類文明嗎?

人工智慧與人類藝術的相遇或許是「久別重逢」

2017年5月,人工智慧寫詩系統微軟「小冰」出版漢語現代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繼而《華西都市報》副刊《寬窄巷》開設專欄,發布詩歌新作《全世界就在那裡》。「小冰」儘管不是人工智慧文學「第一人」,但「她」的文學夢還是引起文學圈的關注。

20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實驗自動寫詩軟體,90年代出現小說創作程序,新世紀以來涉足機器人寫作的技術探索和交流增多。時至今日,在網際網路「小說生成器」「詩歌寫作生成器」中輸入關鍵詞或語句,就能獲取人工智慧寫作的詩歌、小說。隨著智能寫作軟體技術的提升,人工智慧對人類文字的模擬,有時達到真假難辨的程度。例如,「樹影壓在秋天的報紙上/中間隔著一個夢幻的海洋/我凝視著一池湖水的天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正是用這樣的詩句,「小冰」敲開文學寫作的大門。人工智慧的藝術趣味在近幾年「野蠻生長」。當人工智慧藝術夢想的技術按鈕被啟動,人類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探索,越加欲罷不能了。

人工智慧藝術趣味的發展離不開大數據、深度人工神經網絡技術的發展成熟。「小冰」模擬人類「熟讀唐詩三百首」的方法,學習了500多位詩人的現代詩,花費上百個小時,訓練上萬次,練就寫作現代詩歌的本領。人工智慧在繪畫、音樂、書法等藝術領域的「鑽研」與此類似,都是利用專家系統和機器學習技術,存儲並分析大量藝術家作品,尋找明顯的規律並重組。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技術能夠讓電腦程式實現累積和更新,不斷優化搜索和決策,完成藝術創作。人工智慧無論模擬人類思維還是藝術創作能力,都是科技發展的結果。

因此,人工智慧技術實質還是人類的操控。人工智慧寫詩、繪畫的實現程度,取決於人類對智能技術的控制。只是簡單地操控機器,還是實現複雜、精準的信息檢索和數據計算,取決於人類信息處理的技術程度。即使實現所謂的人工智慧「自******控」,還是離不開人對相應計算程序的設定和足夠的資料庫信息。人工智慧是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開始寫詩的。以漢語古典格律詩的智能寫作為例,工程師根據字數、平仄、對仗、用典等基本規則,以及風格、境界等要求,就能設計軟體系統完成智能寫作。

這樣看來,人工智慧寫詩似乎也不玄妙神奇,很多人類藝術的出現、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推動。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曾說,越往前走,藝術將更為科學,科學將更為藝術,它們在山腳分開,卻又在山頂匯聚。人工智慧與人類藝術相遇,或許正是科學與藝術里程碑式的「久別重逢」。

人工智慧藝術無法以人類藝術的標準來衡量

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和規律,藝術創作逢風格創新、觀念更迭的發端之初,總不免帶來思想震盪和文化思考,遭到質疑,甚至是被斷然拒絕。讀「小冰」的詩,儘管有意象的排列組合,但生硬的拼貼之感,總經不起仔細品味、琢磨。說人工智慧的藝術嘗試有點粗糙、稚拙,並非文藝批評家和讀者沒有包容的氣度。人工智慧詩歌、繪畫已然不是單純的文學藝術問題,對人工智慧「藝術作品」和「創作行為」,無法以人類藝術的標準簡單加以賞析與評價。

人工智慧複製人類學習方式,展現出驚人學習效率,卻難以模擬這一過程中人的情緒和創造。人工智慧藝術創作複製人類藝術形式、風格,但無法模擬人類基於歷史經驗、生命體驗而產生的情感與意識。「小冰」寫下一行行可以理解的文字,但「她」並不理解自己的創作。因此,人工智慧對人類藝術的探索雖然已經有一定的成果,但目前還無法達到愉悅審美的效果。

當然,經過反覆學習人類藝術,人工智慧對人類情感有著越來越精準的了解和判斷。而人們除了對人工智慧詩歌、繪畫進行藝術品質鑑別之外,或許還面臨更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如何平衡人工智慧開發與人類腦力、學習能力、藝術感受力和創造力之間的關係。比如,人工智慧在部分替代人類體力與腦力工作的同時,如何擁有人類自身豐富的精神活動?畢竟,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原本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人類智能。

有人將人工智慧學習框架下所形成的文藝作品,看作相對人類藝術而言的人工智慧藝術。回望人類藝術發展歷史,攝影技術誕生後,由技術所能達到的精確寫實能力,曾經讓畫家深感「繪畫藝術末日」的到來。於是畫家另闢蹊徑,以現代先鋒藝術的諸多種風格嘗試,創作大量現代主義繪畫作品,也誕生出眾多現代派藝術大師,藝術創作因突破寫實主義技巧而發展出更為多元的風格。同時,攝影藝術受抽象派藝術啟發,也逐漸形成新的風格。也就是說,攝影與繪畫實現良性互動。今天,人工智慧藝術與人類藝術能不能展開類似良性互動?人工智慧是否是文藝創新的助推器?人工智慧對於人類未來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虛擬的未來景觀中反觀現實、反思人類文明

「這一天,機器人可以撰寫小說,可以優先支配自己的快樂,並不再為人類工作。」在人工智慧撰寫的科幻小說《計算機寫小說的那一天》中,人工智慧成為自我的主體,不再受制於人。寫作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意義非凡,從最初的記錄功能發展為人類藝術創作的手段和形式,文學是熔鑄了人類豐富思想和情感的共同記憶。人工智慧的藝術實驗試圖通過對人類情感的複製,進一步實現對人類智能的模擬。然而人工智慧究竟能不能、應不應複製人類情感,不僅是技術問題,也在倫理道德層面存在爭議。人類情感、意識是人與人工智慧的安全界限,界限的模糊或破壞是否會威脅人類主體地位,這是人類面對人工智慧技術產生的最深的焦慮和恐懼。

文藝創作已經對此展開前瞻性的思考。文學、電影用虛構敘事和影像奇觀建構人類與人工智慧交錯重疊的「後人類」景觀。儘管幻想、想像是藝術的特質,不過科幻小說、人工智慧電影(表現和反思人工智慧的電影)是指向人類現實的,並折射出對人工智慧開發和應用的焦慮。

「後人類」這個概念,正是當機器可能威脅人類主體地位時出現的。在科幻小說和人工智慧電影中,智能機器獲得幾乎無異於人類的身體、情感和意識,並在此基礎上滿足人類對理想自我的想像。人工智慧完美解決了人類生活的諸多困境,甚至以完美的人機關係彌補和替代了人際關係的不足。

然而,當機器在身體上越來越接近人,並開始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時,人類自我與人類創造的理想物之間的和諧統一關係,開始面臨威脅,甚至不復存在。文藝作品藉助科幻框架,取消人與機器的界限,直接觸動人類的現實焦慮。人工智慧電影以極端化的方式,呈現人類與機器之間的衝突,再想像性地解決人機衝突。

通過電影《機械姬》,觀眾看到人工智慧與其創造者權力翻轉的恐怖想像。電影《銀翼殺手》有著人工智慧與人類相愛並生子繁衍的危險設計。而電影《人工智慧》中,機器人小男孩藉助童話穿越千年重溫人類母愛的深情。儘管如何實現人機共存的追問依舊懸而未決,但是在「後人類」所建構的人機關係敘事中,問題被引向人類對自身的反思。

人類對機器慾望的恐懼,歸根結底在於人類難以回答自身的秘密。「後人類」並不意味著人類的終結,而是預示某種特定的人類概念的終結。「後人類」提醒我們藉此反思人類自身價值觀,實現新技術利好的人均共享等。有關人類未來的虛構敘事為人類思考自身文明提供資源。

弗洛伊德在其晚年著作《一種幻想的未來》中寫道:「當一個人在一種特定的文明中生活了很長時間,並經常試圖去發現該文明的起源以及它所經歷過的發展道路時,他有時也想從其他角度進行觀察,並想了解文明將面臨何種命運,以及文明註定要經受什麼樣的改變。」這種文明自覺和探索困難重重,然而歷史有時又猝不及防將人類置於絕處逢生的境地。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可能就是這樣一個歷史契機。

(作者:趙麗瑾,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