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大家鄭毓琳經驗分享——取穴宜精、准、少

國醫視野 發佈 2020-05-14T21:50:18+00:00

《黃帝內經》里針刺治病時多採用1~3個穴位,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亦是,古之《玉龍歌》、《雜病穴法歌》、《長桑君天星秘訣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肘後歌》等,莫不如是。


針灸大家鄭毓琳先生認為:「一物一太極,每個穴位都是一個太極。針灸醫者的職責就是通過手法激發所取穴位的最大效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就為鄭氏臨證取穴精、准、少提供了理論支持。

《黃帝內經》里針刺治病時多採用1~3個穴位,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亦是,古之《玉龍歌》、《雜病穴法歌》、《長桑君天星秘訣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肘後歌》等,莫不如是。

毓琳公常說:「治病時,穴位不是取的越多越好,宜精、准、少。」只有如此,才能凸顯穴位的效能,也更能體現醫者的水準和高度自信。對患者而言,可減輕其痛苦和恐懼,更可增加對醫生的信任和敬仰。

明代醫家李梴在《醫學入門》里說:「百病以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言之鑿鑿,這和毓琳公的觀點是高度一致的。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毓琳公治病配穴往往以精少為要,穴數很少逾十。常言道:「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作為一個針灸醫生在臨床實踐治病時也要善於謀慮,通過辨證全面徹底地了解患者病情,然後精選少量的穴位,施以必要之手法,或補或瀉,調暢氣機,「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靈樞·終始》)。

這和大家看到的《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等經典著作里的方劑一樣,藥味不多卻效專力宏。「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攻守平衡,即可消除病痛,使機體恢復健康。


反之,如果醫生不是認真地進行「辨證論治」,而盲目地扎許多針,眉毛鬍子一起抓,甚至有些穴位與疾病無關,這樣不僅對改善症狀無益,反而會耗傷患者的正氣,徒增患者的痛苦;同樣,對醫者本身的體能內力與針具也是一種消耗,走了彎路,事倍功半。

鄭毓琳先生嘗言:「陽氣之精謂之神」,這就說明,在醫治過程中,時刻都要以患者為中心,時刻都不要忘記護衛正氣,正氣的盛衰決定疾病的轉歸。

當然,要做到取穴「精、准、少」,就必須具備兩個重要前提,一是對病情的充分認知,二是熟練地掌握針法針技。如此,臨證之時才可有的放矢,得心應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