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苦受累的好處

fans news 發佈 2012-05-11T14:07:00+00:00

有句老話說,,所以,如果真的希

有句老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用現在的話說,孩子的培養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是——抗挫折能力。可如今的家庭教育往往只把重點放在學習成績上,其實這是“捨本求末”,所以,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當前應著重補上這一課。



1、困境可以“設置”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中國的孩子跌了一跤,做父母的就急忙扶起來。不同的教育理念,有不同的結果。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這樣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徵,讓孩子能夠笑對生活。
2、自主需要培養
父母要克服傳統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順從型”為“開拓型”,放手讓孩子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鍛煉獨立性。剛開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來”,但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掃越臟,拿碗會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有鍛煉的機會,不能以提高效率和節省時間而“一手包辦”,應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讓“我自己來”成為孩子的座右銘,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鍛煉孩子的勇氣和意志力。
3、尊嚴來自信任
一個自信的人往往具有樂觀開朗、坦蕩豁達的品質,敢於創新,自強進取,勇敢地面對未來。自信心的培養,要從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平時父母要常對孩子說“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娛樂過程中,孩子往往有屬於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見解,與成人不同,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願,指責孩子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否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澆滅孩子的自信心。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感到沮喪時,父母要積極、熱情地去扶一把,與孩子一道解決問題,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勇敢地面對失敗,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勇敢地向成功邁步。
4、獎懲有機結合
家長喜歡自己的孩子可能勝於世界上任何的人,父母有個自然的願望就是使孩子高興,使孩子幸福。但在鮮花鋪路、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稍遇不順,就會承受不了,有時還會出現過激行為。所以,做父母的不能溺愛孩子,對孩子要獎懲分明,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要做到該管則管,不要姑息遷就,手軟護短。人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有對和錯的時候,父母要弄清事實,有獎有罰,做到公平合理。獎勵要有明確的條件,不能隨成人的情緒,而且獎勵要讓孩子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如果條件太高,孩子做不到,失去爭取的信心,獎勵也就沒有意義了。如果父母的獎勵太隨意,會使孩子得不到正確的自我評價,相反認為獎勵是應該的,不獎勵就什麼也不肯幹,甚至會發生為了獎勵而養成作假或討好的行為。對孩子的獎勵不要太貴重,可以是玩具、書籍、生活用品,特別是給孩子一次他盼望已久的機會,也可讓孩子提出獎勵的願望,合理的就答應,答應了就要做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