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議論文閱讀——辨析論證(方法),揣摩語言,闡發觀點

老謝語文堂 發佈 2020-05-16T06:29:09+00:00

考點一:辨析論證方法 題型:指出語段運用什麼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答題技巧:(1)了解常見的論證方法及特點。常見的論證方法有: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的事例來證明論點。②道理論證,用定律、公式、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③對比論證,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考點一:辨析論證方法


題型:指出語段運用什麼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答題技巧:

(1)了解常見的論證方法及特點。常見的論證方法有:


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的事例來證明論點。


②道理論證,用定律、公式、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


③對比論證,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④比喻論證,用人們比較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


(2)明了常見論證方法的作用。如舉例論證,使論證更為具體,增強說服力;道理(引用)論證.使說理更深刻、透徹,增加論據的權威性;比喻論證,則使論證生動形象,易被人接受;對比論證,形成了鮮明對照,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增強了說理的透徹性。

答題模式: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先從內容上考慮,再從論證角度考慮。常用的模式為:這一段(句)運用了……論證方法,論證了……(論點),使得說理……(好處)。

考點二:揣摩議論文的語言

題型1:句中加點詞語有什麼作用?

答題技巧:

(1)確定、回答詞語在語境中的(表層)含義。

(2)指出詞語對表達中心或闡明觀點的作用。

(3)答題模式:加點詞表示……(含義、作用),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或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

題型2:文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除?為什麼?

答題技巧:

(1)表明態度:能或不能。

(2)指出這個詞在句中的意思。

(3)指出刪除後句子的意思。

(4)總結:刪除後,表達不嚴謹,語言不嚴密,使論證缺少說服力。

題型3:加點詞指代了什麼?

答題技巧:

基本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需要聯繫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從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內容。這種情況,指代的內容一般出現在代詞之前,找到後可用其替換代詞,通讀句子視句意變化與否來檢驗其正誤。

題型4:使用指定的關聯詞並聯繫選文內容造句,或仿照文中的句式續寫或仿寫句子。

答題技巧:

(1)把握住題目要求。

(2)聯繫選文內容造句。

(3)語言要順暢。

考點三:闡發自己的觀點

題型1:你對作者的見解有什麼看法?

答題技巧:

(1)要緊扣文章的論點,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2)認真審題,吃透題乾的要求,按題作答。

(3)嚴格按照答題步驟:亮出觀點—一結合文章內容闡述觀點的由來——一聯繫實際可以是身邊的事例,最好是名人名事,或名人名言做論據闡述—一發出號召。

(4)觀點必須符合主流思想意識,把文章中心換個角度闡述一下即可。

題型2:就文中某一語句(內容)或連結的材料,談自己的看法。

答題技巧:

(1)反覆閱讀,吃透所給語句或材料的內涵。

(2)亮出自己的觀點。

(3)聯繫實際進行分析(用上理論論據或事實論據)。



●示例


例1 襄陽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決定成功的利器(劉偉)

①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煉好兩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備,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馬到成功。

②有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獻給他一張弓。他看了又看,試了又試,認定是難得一見的好弓。於是得意之餘,他就向一個專門製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這個工匠仔細看過之後,卻得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論:「這張弓雖然強,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問原因。工匠回答說:「一張弓的好壞,不單要看它是否射得遠,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關鍵取決於做弓用料的紋理是否好。製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間,木頭的脈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這張弓雖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勢必不走正道,偏離目標,所以算不上一張好弓。」

④其實工匠的一番話,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兩個標準,那就是一個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個人不但要有才,要有德,德才兼備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一個人的德,好比一張弓的木心是否在恰當的位置,決定射箭的方向;一個人的才,好比一張弓是否有力,決定箭射得遠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張完美的弓,既剛勁有力,射得遠,又箭無虛發,射得准。有德無才的人就像一張有缺陷的弓,儘管木心在正中間,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沒後勁,射不遠,最終還是難以命中目標。無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張有危險的弓,儘管射得遠,但由於木料的紋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結果勢必偏離目標,甚至造成嚴重的危害。無德無才的人就像一張有害無益的弓,不僅木心不正,而且沒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⑥北宋偉大的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司馬光以德、才為依據將人分為聖人、愚人、君子、小人四類——[甲] 謂之「聖人」; [乙] 謂之「愚人」;[丙] 謂之「君子」; [丁] 謂之「小人」。

⑦司馬光認為用人的原則是:假如找不到聖人、君子來用的話,那寧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⑧由此可見德才對於成功的重要性,而兩者又以德為重,所以一個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過人的才能,更要有過人的德行。 (選自《小品文選刊》,2011年第1期,有刪改)

1.根據文意,將下面四組同分別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處。(只填序號)

①才德兼無 ②德勝才 ③才勝德 ④德才俱備

甲處應填:

乙處應填:

丙處應填:

丁處應填:

[思路分析]此題考查詞語的搭配。聯繫第⑥段這一語境,把握住「聖人」「愚人」「君子」「小人」的內涵,分別選擇相應的選項。

答案:甲:④ 乙:① 丙:② 丁:③

2.第⑤段畫線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思路分析]此題考查論證方法及其作用。抓住標誌性詞語「好比」,可以判斷出論證方法所屬類型;分析其說明了什麼道理,即是該種論證方法所起的作用。

答案:比喻論證。把人的「德」和「才」分別比作一張弓的木心位置和一張弓有力的程度,證明「德」「才」在決定弓箭「方向」和「遠近」中的不同作用,從而把抽象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3.第④段句子中加點(線)的詞語能否去掉?為什麼?

一個人不但要有才,要有德,德才兼備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思路分析]此題考查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答題方法是:先表明自己的觀點(不能去掉),然後指出加點詞在句中的表意效果,最後再從反面說明刪去後,句意會發生什麼變化。

答案:不能去掉。因為「不但」「更」兩個關聯詞的使用,在強調「才」的作用的同時,更加突出「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從而突出論證語言的嚴密性。若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了。


4.本文語言富有哲理,給人啟迪。請從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啟發的—句,淡談你的理解。


①只有德才兼備,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馬到成功。

②有德無才的人就像一張有缺陷的弓,儘管木心在正中間,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沒後勁,射不遠,最終還是難以命中目標。

[思路分析]此題考查考生結合哲理句談自己受到啟發的能力。此題其實就是要求考生把哲理句蘊含的哲理通俗地表達出來。答題時,要使用第一人稱,抓住「德」與「才」和「成功」的聯繫去說。

答案:(示例)句①的啟示:要想成功,我們一定要做到「德」「才」兼備,只有修煉好這兩把「利器」,才能排除艱難險阻,到達成功的彼岸。句②的啟示:一個人要想成功,僅有「德」是不行的,雖然方向正確,但沒有力度,這樣是達不到目標的,所以我們在「有德」的同時,還要做到「有才」。

例2 廣安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時間的價值 [埃及] 艾 敏

①時間的價值正如金錢的價值,二者的價值在於很好地使用它們。死到,臨頭才會捨得花錢的吝嗇鬼,實際上是個窮光蛋,他的錢就好像是一堆偽鈔。同樣的,誰要是不把時間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歲月年華也是虛假的。

②我們生活在有限的時間內,晝夜相循,運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劃分為各有其名稱的階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階段都有不適於其他階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種莊稼,如果誤了節令,便不能在別的時令播種

③因此,時間是有限的,不能將其縮短或加長。時間的價值在於很好地使用它。我們應當愛惜時間,很好地利用它。

④從時間獲益和愛惜時間的辦法只有一個,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個目標,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標,而且要把你的時間用在為達到這一目標而進行的奮鬥中。

⑤首先,人不能沒有一個奮鬥目標。那個隨便抄起一本書便無目的地去讀的人,是多麼浪費時間啊!那個沒有固定目標,從這條街逛到那條街,從這家店鋪逛到那家店鋪的人,是多麼勞累啊!確定目標可以使時間充裕很多,容易讓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這個人在遇到什麼問題時,他知道如何選擇有助於其目標的東西,而不符合的就盡力避開。人們發現,做事最多的人,是時間最寬裕的人。這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最明確固定的,他們把工作的方向定於達到既定目標上,而不將時間消耗在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上。他們不讓自己成為環境手中隨便擺弄的一個球。恰恰相反,他們要創造環境,根據自己的生活目標,去支配環境。

⑥其次,加劇時間浪費的另一個因素是:一個人雖然有某個確定的目標,但他不忠於這個目標,不努力去達到這個目標,不去做符合這個目標的工作。

⑦沒有目標和對目標不忠,這是兩個偷盜時間並把時間的功效拋掉的竊賊。

⑧愛惜時間並不是要我們連續不斷地工作,不留一點休息時間,而是要我們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閒時間,以更勝任工作。假如我們把空閒時間用於怠惰、無聊之事,那我們就不會從中獲益,也無助於我們的工作。

⑨如果我們把空閒時間用於有益的遊戲、活動和體育鍛鍊上,那必定會有益於我們工作,必定會讓我們得到能夠用來為我們目標服務的力量,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時間。

1.根據上下文意思,簡要概括第②段中畫線句子的含意。

[思路分析]此題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品味時,要抓住畫線句所用的修辭手法,並聯繫「因此,時間是有限的,不能將其縮短或加長」一句進行體味。

答案:時間失去了就無法挽回。


2.從整體上看,文章第⑤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用這種論證方法論證什麼觀點?


[思路分析]此題考查對論證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題,先要分析該段寫到了哪兩類人,作者對這兩類人持什麼看法,把握了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對比論證;確定奮鬥目標的必要性。


3.文中說:「愛惜時間並不是要我們連續不斷地工作,不留一點休息時間,而是要我們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閒時間,以更勝任工作。」聯繫生活實際具體談談你是怎樣做的。


[思路分析]這是一道開放題。答題時,要把題干中引號里的句子當作論點,然後從生活中列舉具體的生活實例進行論證。事例越典型越好。此外,還要寫一點分析,把所舉事例與論點聯繫起來。

答案: 略。

例3 閱讀《和諧明善》,回答問題。(對論證方法的辨識及分析其作用)

①和諧,是當今社會使用頻率最高而且認同度也最大的一個詞兒。為什麼?恐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諧傳達的是善意,表現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一句話,和諧是求善,顯善,更明善。

②道理是自明的。惡言惡語,難有和諧;刀槍相見,難覓和諧;你死我活,難見和諧。唯有善字當頭,善優天下,才能贏得和諧,享受和諧。

③和諧明善,要義在揚善。善者,善良、美好、親善、友好之謂也。從古到今,人們對善都是倍加推崇、竭盡讚美、奮力追隨、屢加發揚的。孟子就認為「好善優於天下」,班固就認為「治遠自近始,習善在左右」,歐陽修就認為「為善最樂」,景頤就認為「與人為善乃公也」。及至現當代,人們更是把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是否對歷史發展起促進作用、是否能給老百姓帶來福祉作為判斷善惡的客觀標準。

④和諧明善,關鍵在為善。為善無大小,無遠近,無厚薄,無你我。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能夠善氣迎人、善意待物、善對社會,就會使善明和諧見,花含春意無限艷。

⑤人無貴賤,人格平等。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善意,關係緊張,和諧就會成為天邊雲、地邊鳳。講和諧,就要與人為善:對人要有愛心,要有暖意,要有擔當。謝言信為了一句誓言,幾十年如一日照顧亡妻的父母和弟弟,這種善義之舉令人稱道。

⑥遇到憂人勿樂,碰到哭人勿笑,面對失意人勿矜。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一要豐,處人不去任己意;二要厚,處事不去任己見。貴了不驕,富了不奢,謙以對人,虛以接物,主動拆牆透綠,善於以心換心,生活求和氣,工作求和氣。和氣生和睦,和氣「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

⑦與環境為善。環境不是小事,它既可影響心態,亦可成就心態。講和諧,就不能不重視環境,不得不善待環境。如果不把環境當回事兒,以至見天落土,見水發臭,哪還有和諧可言!與環境為善,不僅要龍吟芳澤、虎嘯山丘,而且要使「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使天更藍,水更綠,花更紅,草更青。畢竟,環境有生命,不可隨意損毀;環境有感情,不可肆意踐踏。有言道:「天意憐幽草」,「草木有本心」。只要善待它們,它們就不僅會與你和睦相處,而且會給予你更多:養眼、增氧、提神、添壽。

⑧人的生活都脫離不了社會。講和諧,就需要與之為善:多看發展少求疵,多想恩澤少責難,並要擔當起社會責任,遵守社會公德,多為貧困者獻愛心,多向落難者伸援手,多給失利者加把勁兒。要多用感恩之心去感謝社會,而對於一時難盡如人意的地方,卻要在不足中求滿足,在弱點中找亮點,從而使心態平衡,甘芳溢頰,樂觀豁達向明天。

⑨和諧明善,貴在實踐。只有施捨不倦,求善不厭,修身踐言,和諧之風就會以「其聲和以柔」的濃濃愛意灑滿人間。

1.第③段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論證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本題首先應明確各種論證方法的特點:用事例來證明論點的方法,即事實論證;用名人名言或社會公理來證明論點的方法,即道理論證:用比喻來進行說理,即比喻論證;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證,即正反對比論證。了解了這些知識再分析第③段的特點,答案就容易得出。

答案:道理論證。大量引用名言,有力地證明了「從古到今,人們對善都是倍加推崇、竭盡讚美、奮力追隨、屢加發揚的」。或有力地證明了「和諧明善,要義在揚善」。

2.第⑤段是怎樣論證講和諧的?

[解析] 本題是對論證方法的一種變式考查。解答本題須認真讀第⑤段的內容,分析出第⑤段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與事實論證的論證方法,然後再結合該語段的內容進行分析,答案就容易得出。

答案: 首先從反面說理,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善意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帶來的是不和諧。然後舉謝言信的事例進一步證明明善對營建和諧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例4 閱讀《論美》,回答問題。(把握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概括性、生動性)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加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為造物者是吝嗇的,他給了就不再給予。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所有,他們過於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但這話也不對。因為也有不少人,他們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細分析起來,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的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以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經有兩個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滑稽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用畫合成一張最美的人像。其實,像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才會喜歡。美是不能制定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有許多臉型,就它的部分看並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

有些老年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舉止優美文雅。有句諺語說得好:「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儘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雅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

美貌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全的。世界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1.第二段中加點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彼」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語言的準確性的把握能力。解答時要注意前後關照,一般是承前指代,找到相關原話回答即可。

答案: 美貌 其他方面的才能

2.第二段中加點(線)的「全」能否去掉?為什麼?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語言的準確性的把握能力。它要求我們理解語言應在把握語意的基礎上進行。解答本題要結合語境來進行品析。我們知道,議論文的語言準確嚴密,閱讀時應十分注意這一點。

答案: 不能。「全」從範圍上進行限定,說明「這話」既有正確的地方,又有不對之處,避免了絕對,顯得客觀嚴密。


3.作者引用「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這句諺語的目的是什麼?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語言的生動性的把握能力。理解這句諺語的目的,應結合語言環境去體會其獨特的內涵,只有讀懂原文,才能正確答題。

答案: 作者引用這句諺語,是為了確鑿有力而形象通俗地證明作風優雅而美的老人顯得可愛這一觀點。

例5 閱讀《行使拒絕權》,回答問題。

行使拒絕權 (畢淑敏)

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古人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這個「不為」,就是拒絕。人們常常以為拒絕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防衛,殊不知它更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綜觀我們的一生,選擇拒絕的機會,實在比選擇贊成的機會,要多得多。因為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一次生命成就一種事業,就需在千百條道路中尋覓僅有的花徑。我們確定了「一」,就拒絕了九百九十九。拒絕如影隨形,是我們一生不可拒絕的密友。

拒絕對我們如此重要,我們在拒絕中成長和奮進。如果你不會拒絕,你就無法成功地跨越生命。拒絕的實質是一種否定性的選擇。

拒絕不像選擇那樣令人心情舒暢,它森嚴的外衣里裹著我們始料不及的風刀霜劍,像一種後勁很大的烈酒,在漫長的夜晚,使我們頭痛目眩。

於是我們本能地懼怕拒絕。我們在無數應該說「不」的場合沉默,我們在理應拒絕的時刻猶豫不決。我們推遲拒絕的那一刻,夢想拒絕的冰冷體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逐漸縮小以至消失。

可惜這只是我們善良的願望,真實的情境往往適得其反。我們之所以拒絕,是因為我們不得不拒絕。

不拒絕那本該被拒絕的事物,就像菜花狀的癌腫,蓬蓬勃勃地生長著,浸潤著,侵襲我們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難以救治。

拒絕是苦,然而那是一時之苦。陣痛之後便是安寧。

不拒絕是忍,心字上面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無可忍的那一刻,貽誤的是時間,收穫的是更大的痛苦與麻煩。

拒絕是對一個人膽魄和心智的考驗。因為拒絕,我們將傷害一些人。這就像春風必將吹盡落紅一樣,有時是一種進行中的必然。如果我們始終不拒絕,我們就不會傷害別人,但是我們傷害了一個跟自己更親密的人,那就是我們自己。

拒絕的味道,並不可口。當我們鼓起勇氣拒絕以後,憂鬱的惆悵伴隨著我們,一種靈魂被擠壓的感覺,久久揮之不去。

因為懼怕這種難以言說的感覺,我們有意無意地減少了拒絕。

在人生所有的決定里,拒絕是屬於破壞而難以彌補的粉碎性行為。這一特質決定了我們在作出拒絕的時候,需要格外的鎮定與慎重。

然而拒絕一旦作出,就像打破了的牛奶杯,再不會復原。它凝固在我們的腳步里,無論正確與否,都不必原地長久停留。

拒絕是沒有過錯的,該負責任的是我們在拒絕前作出的判斷。

不必害怕拒絕,我們只需更周密的決斷。

拒絕是一種刪繁就簡,拒絕是一種舉重若輕,拒絕是一種大智若愚,拒絕是一種水落石出。

當利益像萬花筒一般使你眼花繚亂之時,你會在混沌之中模糊了視線,嘗試一下拒絕吧。

你依次拒絕那些自己最不喜歡的人和事,自己的真愛就像退潮時的礁岩,嶙峋地凸現出來,等待你的攀援。

當你抱怨時間像被無數餐刀分割的蛋糕,再也找不到屬於你自己的那朵奶油花時,嘗試一下拒絕。

你把所有可做可不做的事拒絕掉,時間就像濕毛巾里的水,一滴一滴地擰出來了。

當你發現生活中蘊涵著太多的苦惱,已經迫近一個人能夠忍受的極限,情緒面臨崩潰的邊緣時,嘗試一下拒絕吧。

你也許會發現,你以前不敢拒絕,是為了怕增添煩惱。但是恰恰相反,拒絕像一柄巨大的梳子,快速地理順了雜亂無章的日子,使天空恢復明朗。

當你被陀螺般旋轉的日子攪得耳鳴目眩,忘記了自已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時候,嘗試一下拒絕吧。

你會驚訝地發覺自己從複雜的包裝中清醒,喚起久已枯萎的童心,感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然之子。拒絕猶如斷臂,帶有舊情不再的痛楚。

拒絕猶如狂飆突進,孕育天馬橫空的獨行。

拒絕有時是一首輓歌,迴蕩裊裊的哀傷。拒絕更是破釜沉舟的勇氣,一種直面淋漓鮮血慘澹人生的氣概。

拒絕也不可太多啊。假如什麼都拒絕,就從根本上拒絕了每個人只有一次的輝煌生命。智慧地勇敢地行使拒絕權,這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這是我們意志之舟劈風斬浪的白帆。

1.瀏覽全文,你覺得全文的中心句是什麼?

[解析] 解答本題可抓住作者在文章中表明的觀點來分析。從文中找出表明全文中心論點的句子,答案就自然而然地得出。

[答案] 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2.作者在文中對「拒絕」一詞作了準確的解釋,「拒絕」是什麼?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關鍵詞語的能力。解答本題可從文章找出一些關於「拒絕」的論述,從文中找出相關內容與關鍵語句來分析。細讀文章,我們不難發現第四段中有一句話即是對「拒絕」一詞的準確解釋。

[答案] 拒絕的實質是一種否定性的選擇。

3.品析下列語句的含意。

「拒絕有時是一首輓歌,迴蕩裊裊的哀傷。」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章重要語句的理解。解答本題可抓住「輓歌」、「哀傷」等詞語進行分析挖掘,即可得出準確的答案。

[答案] 拒絕有一定風險,它可能會導致事業的失利,甚至會帶來人生的坎坷與磨難,給人們的心靈帶來苦痛與煩惱。

4.作者用一組排比句表明拒絕是一種美好的境界。請找出來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解析] 本題考查對名言佳句的積累。解答本題可抓住題干中「排比句」、「美好的境界」等關鍵字眼,再從文中找出相應語句即可。

[答案] 拒絕是一種刪繁就簡,拒絕是—種舉重若輕,拒絕是一種大智若愚,拒絕是一種水落石出。


例6 閱讀《善敗者不亡》,回答問題。


善敗者不亡

①諸葛亮說「善敗者不亡」。善敗者一一正確地對待失敗的人,善於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的人是最有希望獲得成功的人。

②人生一世,不可能時時順心、事事如意,總免不了遇到一些挫折、失敗。古今中外,有許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說他們的成功都浸透著失敗的血和淚。諸葛亮雖然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運籌帷幄,用兵如神,卻也沒有避免街亭失守。

③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臥薪嘗膽,最後戰勝吳國。如果越王只一味地嘗膽以警策自己,而不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失敗,他能成功嗎?大科學家愛迪生說:「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愛迪生是「善敗者」,失敗後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汲取教訓,總結經驗,開始下一次的試驗,才發明了蓄電池。化學家歐立希是善敗者,失敗後不是跌倒不起而是繼續努力,吸取教訓,開始下一輪的研究,經過606次的失敗,才發明了藥物「六零六」,這顯示了多麼頑強的毅力!

④人生就像長長的跑道,每一個人都是運動員,跌倒了能爬起來奮起直追,便有了成功的希望。因而人們都應該「善待」失敗,從失敗中振奮,朝著成功的方向前進。若不「善待」失敗,便會一蹶不振,甚至遭到滅頂之災。楚霸王項羽把失敗歸於天意,他大喊:「天亡我!」所以落了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⑤我國有句諺語「失敗乃成功之母」告訴我們失敗中孕育著成功的因素。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奮鬥是成功之父。」如果我們把它和那句諺語綜合運用,我們每一個人就會成為「父母雙全」的人,我們將會成為戰勝困難的強者,在面對「失敗」時,我們就會成為「善敗者」,那我們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1.通讀全文,請你說出怎樣才能成為「善敗者」。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章觀點的能力。解答本題一方面要扣住文章的首段表明觀點的句子:「善敗者一一正確地對待失敗的人,善於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的人是最有希望獲得成功的人」,另—方面從第④段中也能找出詮釋觀點的語句:「因而人們都應該『善待』失敗,從失敗中振奮,朝著成功的方向前進。」把這些語句進行整合,用恰當的語言表述,答案就容易得出。

[答案] 善於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失敗,從失敗中振奮,朝著成功的方向前進。

2.仔細閱讀第⑤段,說一說我們怎樣才能成為「父母雙全」的人。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重點語句的探究能力。解答本題只要抓住「失敗乃成功之母」、「奮鬥是成功之父」這兩句話進行分析,即可得出正確的答案。

[答案] 既要奮鬥,又要善於對待失敗,在失敗時能從中吸取教訓。

3.根據文章表達的基本觀點,逐一分析下面給出的名言能否作為本文的道理論據。

名言一:成功的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冰 心

名言二:光榮的成功不在於永不失敗,而在於屢仆屢起。 一一拿破崙

名言三:沒有岩石的阻擋,哪能激起美麗的浪花? ——尼 采

[解析] 本題考查論點與論據的關係。解答本題要能分析所提供的論據隱含的道理,即:名言一是論述成功與奮鬥的關係,名言二是論述成功與失敗的關係,名言三是論述挫折、失敗與成功的關係。經過這樣的分析,即可得出正確的答案。

[答案] 名言一不能,因為此句論述的角度是成功與奮鬥的關係;名言二能,這是談成功與失敗的關係,這種行為是善敗者的行為;名言三能,這裡的岩石是失敗的比喻義,是說人們只有勇於面對失敗,才會取得生活中的成功。

4.你同意文中作者的觀點嗎?試說說理由。

[解析] 本題考查圍繞文章的觀點進行個性的表達。解答本題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個人的認識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於一種答案,不必同意作者的觀點,但所表述的觀點必須言之成理,能為人們所認可。

[答案] 本題沒有唯一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同意。只有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與教訓,正確地面對失敗才能不斷地走向成功。示例二:不同意。一個人在遭遇失敗時,最重要的是要能從失敗中奮起,要有戰勝失敗的勇氣。如果一個人歷經失敗就被失敗所擊倒,這樣,即使從失敗中總結的經驗和教訓再多,也不會走向成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