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七:早期基督教藝術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0-05-16T09:40:47+00:00

隨著進一步的發展基督教有了自己象徵性的藝術語言:用魚或牧羊人代表耶穌,羊羔代表信徒,孔雀象徵永久,鳩鳥是聖靈,心臟象徵愛,船是教會,碇是希望,持錘的手表示不滅,葡萄是天國等等。


基督教之七:早期基督教藝術


  


儘管在基督教形成的早期,藝術被認為是與基督教禁欲主義不相容的一種奢侈品,但是,藝術從來都是宗教宣傳的重要形式與必然產物,基督教也未能免俗。


  一般認為,在公元2 世紀下半葉或3 世紀上半葉,基督教藝術就已經存在,而且在形式上頗受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基督教藝術被稱為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在這個時期,基督教還沒有取得合法地位,信徒們主要在一些秘密地點舉行宗教儀式、祈禱、宣教以及埋葬殉教者。殉道者的墓地常常是信徒們聚會的重要場所,這些被稱之為" 卡塔康堡" 地窟的地方一般都是1 至3 公里長的地下室,於是就有了地窟藝術。在羅馬和拉溫那等地,曾發現不少早期基督教時代的地下墓窟,它們多以殉道者的名字命名,其中最主要的有羅馬的卡里斯托、多米特拉、曾拉特克斯托拉、普里舍拉等地窟。


  在這些地窟里,有繪畫和用石灰做成的浮雕作裝飾,最初一些非基督教的神話題材被用來闡示新的內容:音樂之神奧爾弗斯以音樂吸引鳥獸的畫面,被用來比喻基督以其仁慈來感動人的天性。隨著進一步的發展基督教有了自己象徵性的藝術語言:用魚或牧羊人代表耶穌,羊羔代表信徒,孔雀象徵永久,鳩鳥是聖靈,心臟象徵愛,船是教會,碇是希望,持錘的手表示不滅,葡萄是天國等等。採用這種手法的目的主要是遮掩羅馬人的耳目。比如畫一個小孩在洗澡,羅馬人以為不過在洗澡,信徒們則明白這表示聖水的洗禮。在內容上多屬於遇難得救之類的聖經故事,如《在火爐中的三個以色列人》、《約拿與大魚》,《獅子坑中的但以理》等,可能與當時基督徒受迫害有關。


  這一時期的基督教受其生存環境的影響,難以有專家的參與,因此,與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藝術成就不可同日而語。公元4 世紀,基督教獲得合法地位之後,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歐洲各地的教會組織如雨後春筍公開活動,並大興教堂。有兩個原因使當時的基督教會選擇羅馬公會堂做為自己的教堂,並從此奠定了基督教教堂的基本形式。原因之一是基督教對其他宗教的排斥,使它不可能繼承古代神廟署名,原因之二是羅馬帝國面臨經濟崩潰,沒有更多的錢來興建教堂,三是基督教堂是信徒們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這就要求它的內部有一個廣闊的空間與較大的亮度。


  這種公會堂原來是進行市場交易和公開的法庭裁判的公共建築物,基本形式是長方形的平面上作三跨或五跨的建築。後來,基督教在興建自己的教堂時,也就自然而然地沿用了這種形制,並仍沿用了公會堂原來的名稱" 巴西利亞" 來為自己新的教堂建築風格命名。在中世紀,西方的基督教堂基本上是這種" 巴西利卡" 式,直到10世紀以後,才在這種形制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


  這種" 巴西利卡" 式教堂仍做三跨或五跨,中央是較高的本堂,兩旁是較低的側間;中堂有一個拱門,設有一段特別高的僧侶座席,後來又在此座席前設了合唱隊席,兩側附設讀經壇。這種教堂的外部非常樸素,內部的裝飾卻較為華麗。由於基督繼承了猶太教反對偶像崇拜的傳統,所以在早期沒有與異教神像類似的立體偶像,而是用彩色大理石或金銀珠玉玻璃把聖經人物圖畫與各種圖案鑲嵌在牆壁上,呈現出富麗堂皇、眩人耳目的效果。這種教堂的遺蹟,在羅馬有聖保羅教堂、聖克里門特教堂。


  公元4 世紀東羅馬帝國建都於拜占庭。這裡未受到異族的嚴重侵擾,且處於與東方交往的中介地位,因而得以保存較多的古代文化的影響,由此滋生出基督教藝術的又一個風格獨特的系統——拜占庭藝術。埃及和希臘的世俗化與基督教思想的正統化相結合,構成了拜占庭風格的開始基調,並在後來的八百年間始終得以保持。


  拜占庭藝術的主要特徵是屋頂呈穹隆形的教堂建築形式和嵌石畫。這種藝術的波及面十分廣泛,東及波斯、印度、阿拉伯以及俄羅斯等地,西及義大利和法蘭西諸國,以至在整個中世紀占有重要的地位。


  拜占庭風格的建築,基本保留了" 巴西利卡" 式,到晚一些時候,出現了"十字形平面式" ,即在" 巴西利卡" 式的屏平面上增加兩個橫翼,它們在結構上的共同特點是屋頂呈穹隆狀,這種穹隆不似古代以牆壁支撐,而是由獨立的支柱利用帆拱形成的。因此,它可以使成組穹隆集合在一起,形式廣闊而有變化的空間。拜占庭式教堂的外表仍然繼承了早期的樸素簡單的特點,內部的裝飾也極盡華麗絢爛,細碎的彩色大理石、琺瑯和玻璃的鑲嵌畫,充分表現了線與色的光彩燦爛。拜占庭時期教堂建築的代表作是公元532 年查爾丁尼皇帝下令興建的聖索非亞教堂。這座巨大的、穹形圓屋頂高達60米,直徑井3 米,屋頂和牆壁之間由一圈40個窗戶採光,每當陽光透過窗口射進昏暗的大廳時,畫滿壁畫和圖案的半圓形穹頂就如同在半空中飄浮。在教堂內部到處是以各種彩色玻璃嵌著聖經故事和使徒傳記的嵌石畫。它和以白、綠、藍、黑等大理石所作的貼面相互輝映而顯得富麗堂皇。可惜這個高大穹隆毀於989 年的地震,現存的比原來的略小些。


  教堂內部的" 馬賽克" 鑲嵌畫的藝術形式最早起源於西亞巴比倫和亞述人的宮殿、神廟裝飾,後來的希臘羅馬人發展了這種形式。東羅馬帝國吸引了大批羅馬藝術家來到拜占庭,從而使這種藝術形式與基督教結合起來,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最負盛名的鑲嵌畫是義大利拉溫那城的聖.維塔爾教堂中,紀念查尼丁大帝和他的皇后的兩幅壁畫。圖中表現皇帝和皇后帶著隨從到禮拜堂向上帝朝拜的場面。這些鑲嵌畫是在黃色的底子上用各色玻璃並雜以金塊鑲嵌而成,形成了閃閃發光、五彩繽紛、富麗堂皇的效果,被認為是拜占庭鑲嵌藝術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作。


  實際上,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之後,基督教時代才正式開始。政治體制與思想意識上東西羅馬有很大的差異,基督教藝術也就沿著兩條彼此分離的線索發展。


  在基督教里,對人的認識存在著兩種基本傾向。第一種傾向認為人是精神的人和肉體的人的統一,塵世的和神性的二種身份在人身上統一起來。這一傾向對拜占庭藝術和東正教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人的形象里,深刻的精神性和理念與人的肉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第二種傾向則認為,人僅僅是塵世的、罪孽的生命物,肉體只是臨時的外殼,重要的是其所包裹的不朽的靈魂。這種觀點對天主教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這種藝術里,對人的肉體存在極端蔑視,其結果是在藝術中明顯地出現一些自然主義手法,津津樂道於人的肉體痛苦。這二種傾向構成一種張力,導致了對人進行新的詮釋的需要——從而為文藝復興鋪平了道路。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