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敵深入、田忌賽馬…這一仗彭德懷三步定勝局!70年過去了,美軍還是沒搞懂

銅川檢察 發佈 2020-05-16T14:52:40+00:00

70年前,我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同志率領下,肩負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70周年。

70年前,我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同志率領下,肩負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7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沒有忘記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的志願軍將士。

今天,文章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西線的戰鬥為例,追憶那炮火硝煙中的崢嶸歲月,講述志願軍將士在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如何以弱勝強,不斷取得輝煌勝利。

文 | 王正興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一個「勝利」,讓麥克阿瑟產生誤判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志願軍雖然取得勝利,但因為是遭遇戰,並沒有能消滅太多美軍和韓軍的有生力量。特別是美軍,除了騎兵第1師有一個團在雲山戰鬥受到重創,其他部隊並沒有什麼損失。

圖為韓戰中的美軍炮兵

所以,表面上看志願軍取得了勝利,但戰爭的發展態勢對我們並不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第一次戰役中,美軍、韓軍雖敗,但整體實力仍然遠遠超過志願軍。

當時志願軍入朝兵力為6個軍,23萬餘人,朝鮮人民軍新敗之餘還在進行整編。美軍僅陸軍就有17萬,加上韓國、英國、法國、土耳其等國軍隊10萬餘人,地面兵力超過了志願軍。此外,美軍在空中、火力、機動和後勤,相比志願軍具有絕對優勢。

*志願軍入朝作戰已經暴露,再也不能像第一次戰役時獲得突然性勝利。

*第一次戰役後期,志願軍進攻銳勢已枯竭,從戰術學上講,此時正是美軍反擊的大好時機,如果大舉進攻,會對志願軍產生極大威脅。

圖為志願軍機槍手

戰場形勢千變萬化,關鍵在於因勢利導,把不利轉變為有利。

第一次戰役最後階段,在三十八軍奪取飛虎山,嚴重威脅交通要道、戰略要點軍隅里的情況下,彭德懷命令停止進攻。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棋,讓正在敗退美軍和韓軍產生了幻覺,以為他們阻止了志願軍的攻勢,在飛虎山打敗了志願軍。70年過去了,美軍戰史和韓軍戰史中依舊是這樣記錄的。

這個「勝利」,讓麥克阿瑟產生了誤判:志願軍在局面有利的情況下停止了進攻,那說明其兵力並不足,其戰鬥意圖只是保衛邊境安全。

在這一判斷的基礎上,麥克阿瑟改變了之前的部署,命令二線的美軍調往一線,加強一線的兵力兵器,以美軍為主力準備再次向北進攻。為了保證優勢,麥克阿瑟還下令大規模轟炸鴨綠江上橋樑,阻絕志願軍入朝通道,讓已在戰場的志願軍失去後援。

不過,此時麥克阿瑟只是進行準備,實際並沒有發起進攻。

為了創造有利的戰場態勢,彭德懷又走了第二步棋,他命令三十八軍主動放棄飛虎山等陣地,這進一步堅定了麥克阿瑟的判斷——志願軍實力不足,並不是真的想和美軍交手。

圖為湯米·李·瓊斯飾演的麥克阿瑟

實際上,彭德懷採取的手段就是後發制人,用的是中國幾千年來戰爭智慧的結晶——示形動敵。彭德懷故意向麥克阿瑟示弱,以此引誘美軍北上進攻,這就是孫子說的「予之,敵必取之」。為什麼敵必取?因為給敵人看到了形勢對他們有利。

但是光讓美軍主動進攻是沒有用的,他們實力那麼強,志願軍拿什麼頂住攻勢?

其實,彭德懷根本沒想防禦,他的最終目的是進攻,只是讓美軍先攻,等美軍露出破綻,志願軍再反擊。

那麼,如果美軍沒有露出破綻怎麼辦?沒有破綻,那就創造出有利的戰場態勢,讓美軍露出破綻。

彭德懷的第三步棋正是著眼於此,他的辦法很簡單:繼續撤退,且戰且退,誘敵深入。看到這裡,肯定會有讀者說:不就是誘敵深入嘛,有什麼稀奇的。其實,誘敵深入與一定能打勝仗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而且敵前撤退是戰爭中最危險,最具技術含量的事。

2 敵前撤退?彭德懷是怎麼想的

那麼為什麼彭德懷命令志願軍繼續撤退,且戰且退呢?這就要知道彭德懷是怎麼分析敵情的。

麥克阿瑟的這次進攻,美軍第八集團軍從西到東分別為美軍第24師、英軍第27旅、韓軍第1師團、美軍第25師、美軍第2師、韓軍第二軍團(第6、7、8師團);戰役預備隊是美軍騎兵第1師、空降187團,土耳其旅,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美軍第2師,最弱的是韓軍第二軍團。

當美韓軍從安州、軍隅里一線開始進攻時,其正面大約120公里。

志願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且戰且退,一直退到第一次戰役開始的地方,這時美韓軍向北進攻了大約25公里,其正面大約為200公里。

圖為兩次戰役之間戰線變化示意圖

在這種情況下,美軍第八集團軍越向北進攻,其陣型就越呈扇形展開,正面越來越寬,兵力越加分散。這是一個重點,但還不是關鍵。美軍第八集團軍正面為120公里時,其預備隊是一個師又一個旅又一個團戰鬥隊,而正面擴大為200公里時,預備隊還是這麼多,縱深卻多增加了25公里。這麼大的面積,這麼點預備隊,是管不過來的。這就叫後方空虛。

這就是彭德懷要考慮的問題,讓美軍前進多少公里,能夠讓其兵力分散,志願軍可以進行穿插作戰,同時讓美軍前進多少公里,才能讓其後方空虛,這樣穿插部隊攻進去才能夠發揮作用。這些部署,需要相當深厚的軍事功底。

考慮到志願軍的兵力和火力均不及對手,彭德懷還有三個針對性部署。

在美軍第24師和英軍第27旅當面,彭德懷放的是志願軍最弱的五十軍;在韓軍最強,但戰鬥力比起美軍還有差距的韓軍第1師團當面,彭德懷放的是志願軍中次弱的六十六軍;在美軍第25師和最強的第2師當面,彭德懷放了志願軍最強的三個軍之二,三十九軍和四十軍。而志願軍最強的兩個軍之一三十八軍(另一個是三十九軍),當面進攻之敵是韓軍第7師團;志願軍較弱的四十二軍,彭德懷讓他們去對付最弱的韓軍第6、8師團。

圖為第二次戰役發起前戰場態勢

看了這個排兵布陣,相信很多庫友馬上就會想到一個故事:田忌賽馬。

左路美軍第24師雖然不是美軍中很強的部隊,但他們有英軍第27旅輔助,彭德懷讓最弱的五十軍去牽制他們。

韓軍第1師團實力不上不下,讓六十六軍去打,旗鼓相當。

中路美軍第2師和第25師最強,必須讓志願軍最強部隊去頂住。

右路韓軍第二軍團最弱,讓負責第一層穿插迂迴的三十八軍集中兵力打一個師團,負責第二層穿插迂迴的較弱的四十二軍打兩個師團。這樣部署,志願軍最強的三十八軍直接打美軍第八集團軍最弱的部隊,而且還是一個師團,就能夠保證打開戰役突破口。只有打開戰役突破口,才能進行穿插,對敵分割包圍。

但是,彭德懷面臨和美軍一樣的問題,正面很寬,兵力不夠用。他有自己的解決辦法,不按照教科書打,沒有戰役預備隊,全部兵力都投向一線。這樣做有兩個原因,一是志願軍兵力火力均弱,必須集中力量;二是美軍是離心運動,他們的扇形是向外擴散,越往北扇形越大;而志願軍是向心運動,越往南打扇形越小,特別是美軍第八集團軍預備隊不足,後方極度空虛。

這種情況下,彭德懷不要戰役預備隊,全部力量用在一線,越往南打,美軍越空虛,志願軍的攻擊強度就越大,這個仗取勝的把握就越大。

這才叫後退誘敵,引誘敵軍進入對我有利位置,所謂「有利」,也不是想當然,而是需要對敵情進行精準的計算和分析。美國人不懂這一套,他們只知道進攻就是掌握主動權,撤退就是失去主動權,卻不知道彭德懷引誘他們進攻,要的就是美軍的後方空虛。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的蘇聯顧問看不懂,質問彭德懷為什麼不按教科書那樣組織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第三梯隊,並給史達林發電報告狀,結果被史達林一頓訓斥。

圖為第二次戰役發起後戰場態勢

戰役的進程和彭德懷設想的一模一樣。五十軍和六十六軍面對的敵軍很強,戰果一般,但沒關係,彭德懷就是讓他們牽制敵軍。

需要正面硬抗的三十九軍和美軍第25師打了個旗鼓相當,能稍占點便宜。

四十軍對美軍王牌第2師展開兇猛攻擊,完全壓制了他們的攻擊銳勢,為什麼這麼猛?因為要配合進行穿插的三十八軍。

三十八軍則摧枯拉朽,輕輕鬆鬆打垮了韓軍第7師團。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被迫用土耳其旅頂上去,又被三十八軍輕易打穿。這時沃克手上只有騎兵第1師和空降187團了,空降187團還得看守平壤,能用的只有騎兵第1師。如果把騎兵第1師再頂上去,那是能夠阻止三十八軍進攻的。這時彭德懷第二個針對性部署,雙層穿插迂迴發揮了作用。

四十二軍雖然較弱,但兩個韓軍師團絕不是他們對手。面對直接威脅後方的志願軍四十二軍,沃克只能讓騎兵第1師去填補空白,而這樣一來,就沒有部隊去阻止三十八軍了。

沃克雖然命令英軍第27旅緊急回援,但已然來不及了。三十八軍打垮土耳其旅後,在沒有阻攔的情況下穿插至三所里,切斷了美軍王牌第2師的後路。

後面的事,相信庫友們都有所耳聞,美軍第2師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三十八軍能夠完成這一壯舉,彭德懷的戰場謀勢發揮了巨大作用。

圖為彭德懷在朝鮮戰場

這種戰場謀勢,美國人不在行。這場戰爭已經過去70年了,美軍在進行戰役復盤時,依舊沒搞清楚彭德懷到底怎麼打的。他們固執地認為,第一次戰役在飛虎山頂住了志願軍攻勢,卻不知道這是彭德懷故意讓志願軍停止進攻,甚至放棄飛虎山,目的就是引誘他們向北進攻。美軍還認為,把三十八軍穿插三所里的113師誤判為難民,是導致美軍第2師慘敗的關鍵。誤判不誤判並不是要點,因為那時的美軍第八集團軍根本拿不出部隊去填補那處後方的空白。為什麼拿不出部隊?正是因為彭德懷的戰場謀勢。

3 中西方戰術認知差異大

戰術,顧名思義就是戰鬥的方法和手段。而戰術也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指導戰鬥的原則;二是進行戰鬥的方法。

所謂指導戰鬥的原則,即指從宏觀角度對整個戰局進行謀勢、布勢,從而創造出對我有利的戰場態勢。這個指導是對整個作戰體系的指導,我們可以稱之為基於體系的戰術。

所謂進行戰鬥的方法,即使用手中的武器裝備,最大程度的發揮其作戰效能。而武器裝備正是作戰體系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稱之為基於武器的戰術。

了解了以上基本概念後,我們再來分析志願軍和美軍對戰術學運用的差異。

歷史上,特別是最近幾百年里,西方依靠堅船利炮對科技落後地區進行征服,一直在武器裝備居於優勢的條件下作戰。

因此,在軍事思想上,西方對基於武器的戰術更為重視,這從其編寫的戰術史書籍中也表現得特別清晰。西方的戰術史書籍所總結的戰術史,完全是武器裝備的戰術史,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戰術都是基於當時所使用的武器:冷兵器時代是方陣戰術,火器誕生後出現了線性戰術,然後又升級為散兵線戰術等等。

圖為韓戰中的美國空軍

基於此,西方特別重視武器裝備的發展。這個認識沒有錯,武器裝備的優勢性輾壓,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捷徑和法寶。

問題在於,不能只有這一個認識。戰爭是全方位的,不僅僅包含武器裝備,還有人的頭腦。如果武器裝備存在代差,差距太過明顯,交戰中弱勢的一方很難用戰場謀勢來改變戰局。但如果武器裝備並不存在代差,僅僅是優勢和劣勢的區別,那麼弱勢的一方可以用戰場謀勢來改變戰局。而如果雙方實力均衡,那善於謀勢的一方獲勝的機率則要大很多。

西方,包括現代的美軍,他們的問題就在於,長期以來打的都是非對稱戰爭,對手實力太過孱弱,以致於根本不需要戰場謀勢,也就忽視了謀勢。按照他們的戰術理論,世界上不存在、更不可能產生以弱勝強的戰爭。

此外,按照西方的戰術理論,他們極其講究先發制人。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當一支軍隊的戰術思想是基於武器裝備時,產生這一觀點很正常。先打擊敵方,摧毀敵軍的兵力兵器,自然更容易掌握戰場的主動權。這一思想本身也沒問題,同樣是只偏執於一個思想,才有問題。

圖為韓戰中美軍步兵

對主動權的掌握,除了先發制人還有後發制人,先下手可以占便宜,後下手也能做到。

後發制人這一戰術思想是孫武總結的,早在曹劌論戰時,他就指出了這一點。所謂後發制人就是讓對手先出招,以掌握敵方的虛實,待敵失去攻擊銳勢後,對敵要害進行反擊,以制敵死命。這裡又可分為兩點,一是等待敵方犯錯誤,二是引誘敵方犯錯誤。戰場的主動權就在敵方犯錯誤的時候發生了轉移。

其實,從《孫子兵法》起,我國的軍事著作就對指導戰爭的戰術進行總結。

比如,致人而不致於人,形人而我無形(意為要調動敵人,而不是被敵人調動,用種種假象去欺騙調動敵人,而不暴露我軍的真象);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意為實施作戰計劃,要靈活地隨著敵情變化,來決定軍事行動);

奇正相生(運用一般原則的為「正」,特殊情況下靈活應變為「奇」,如擔任正面進攻的部隊為「正」,兩側偷襲的為「奇」,在戰爭中「奇」與「正」相輔相成);

示形動敵(意為通過偽裝和欺騙,佯動,誘使敵人產生錯覺,做出錯誤決策);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裡,這些戰術不斷發展,始終指導戰爭,並延續至今。

可以說,自古以來在戰術上,西方看重基於武器的戰術,中方則看重基於體系的戰術。這種認識的差異,就是我們能在朝鮮戰勝美軍的戰術原因。

4 為什麼美軍破解不了志願軍的戰術?

當兩支軍隊訓練水平、裝備水平相當時,意味著兩支軍隊基於武器的戰術水平基本一致,那麼來決定戰鬥勝負的自然要依靠基於體系的戰術。

韓戰則證明了,當兩支軍隊訓練水平基本相當,就算裝備水平有較大差距,在基於體系的戰術上使用更恰當的軍隊,獲得勝利的把握更高。

為什麼美軍破解不了志願軍的戰術?根本原因就在於志願軍是用基於體系的戰術來指導作戰,而基於體系的戰術,其本身的層級就高於基於武器的戰術,它天然地可以指導基於武器的戰術。

美軍雖然在基於武器的戰術上手段更豐富、威力更強大,但對體系整體的指導上弱於志願軍,這讓武器裝備威力的發揮大打折扣。

但是我們也不可沾沾自喜,在後來的韓戰進程中,美軍有一個天才人物用很短的時間就學會了志願軍的戰術,並且能還施志願軍之身。這個人不是李奇微,而是范佛里特。不過,美國人對他不重視,後來還把他撤職了。這是我們的幸運,但是戰爭不能寄托在幸運之上。

現如今,美軍越來越重視對指揮官大局意識的培養,這種培養就是在提高基於體系的戰術水平。目前,解放軍正在下大力氣提高基礎戰鬥力建設,這肯定沒錯,基於武器的戰術是基礎,但也不能忽視我們以往的優勢,丟掉老祖宗制勝的法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