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監警會發布報告:示威活動變質為街頭暴力,「8·31打死人」等純屬謠言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5-16T15:01:15+00:00

報告指出,示威活動由最初的和平遊行及公眾集會演變、變質為激進的街頭暴力示威,所謂香港警方去年8月31日在太子站打死示威者等多個傳言實為謠言。

香港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監警會)15日發表「關於2019年6月起《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發的大型公眾活動及相關的警方行動」專題審視報告。報告指出,示威活動由最初的和平遊行及公眾集會演變、變質為激進的街頭暴力示威,所謂香港警方去年8月31日在太子站打死示威者等多個傳言實為謠言。

報告共16個章節,詳盡記錄了過去多月的大型公眾活動,收集了相關的事實,並履行監警會職能,監察投訴警察課正在進行的投訴個案調查工作,以及以前瞻角度作出一系列觀察和建議。

監警會主席梁定邦說:「這份報告規模之龐大、複雜程度之深,可謂前所未有,也是監警會首度在兩層架構投訴警察制度下,在警方作出全面調查前便開展審視工作。」

報告指出,從2019年6月9日至2020年3月間的大型公眾活動有以下特徵:遊行後發生暴力示威的頻密度增加;暴力程度升級及早期恐怖主義萌芽;廣泛毀壞及破壞公共及私人財產,並對經濟造成長遠破壞;「私了」行為導致一名男子死亡及多名市民由於意見不同而遭毆打。

「示威活動在過去十個月已經變質,由最初的和平遊行及公眾集會演變為激進的街頭暴力示威。」梁定邦說。

報告認為,雖然示威活動被部分傳媒及學者形容為「無大台」(無主要組織者),但每次暴力示威活動,都顯示了不同形式的組織性,例如示威策略的協調、大量汽油彈的製造和使用、設計相若的防毒面具以及大量雷射筆的供應等。

報告指出,網際網路是示威活動持續及不斷升級的推動力。通過這個平台,可以傳播宣傳資料、仇視警方的訊息以及其他無根據的謠言,動員示威者參與示威活動、進行暴力行為及對警務人員及其家屬「起底」。

報告詳細澄清了投訴個案眾多、受到公眾高度關注的事件,包括2019年6月9日、6月12日、7月1日、7月21日(元朗事件)、8月11日(葵芳站及太古站事件)及8月31日(太子站事件),以及大型公眾活動期間的警員身份識別以及新屋嶺扣留中心的拘留安排。

關於警方的武力使用,監警會審視了當前相關法則、《警察通例》和《程序手冊》,並與海外地區的做法進行基準比較研究。在警員身份識別方面,監警會委託英國基爾大學的獨立學者就相關的國際慣例進行研究。監警會還委託倫敦大學學院就警務人員的觀感進行調查研究,並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獨立學者,就示威者和公眾人士對事件的觀感進行調查研究。

報告認為,收集的事實表明,警方在過去多月處理示威活動時使用武力,是為應對示威者的非法行動,以及遭暴力示威者襲擊時保護自己及他人。對於去年7月21日元朗事件,沒有有信服力的證據表明警黑勾結;所謂8月31日警方在太子站殺死人然後掩蓋,也是不實傳言;10月1日警方開槍事件,也經警方管理層作出檢視,並無違規等等。

「過去十個月暴力伴隨的示威活動已將香港經濟推向險境。新冠肺炎疫情更令經濟雪上加霜。香港也失去一個得來不易的美譽,不再是為人稱頌的安全城市。」梁定邦說,隨著疫情的暴發,在暴力歲月中明顯缺乏的仁愛關懷及社區合作再度出現。只要大家同心協力,香港必定可以締造一個更光明、更美好的未來。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