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揭密:為何情人眼裡會出西施?

fans news 發佈 2012-05-15T16:41:00+00:00

導讀:窮孩子和富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同,你吃飽和饑餓時眼中的世界不同,你眼中和我眼中的世界也不同,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都說 ,人們似乎認定了眼睛看到的事物就是客觀真實

導讀:窮孩子和富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同,你吃飽和饑餓時眼中的世界不同,你眼中和我眼中的世界也不同,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都說 “眼見為實”、“有圖有真相”,人們似乎認定了眼睛看到的事物就是客觀真實的,然而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的視知覺並非是對外界的精確複製。視知覺不僅是選擇性的(比如在《 為何你看不見《潛伏》的逃犯? 》中提到的“非注意盲視”)和具有偏向的,而且會受到情緒、動機等高級認知功能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布魯納(Bruner)等人提出從新的視角(New Look approach)來理解知覺,認為知覺是受到多種自上而下因素影響的積極建構過程。換句話說,我們看到的東西不僅僅受到物體本身物理特徵的影響,而且受到我們想法和狀態的影響。
 
  硬幣有多大?看你的口袋裡有多少錢
 
  作為對其理論的支持,布魯納與古德曼(Goodman)在1947年進行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們讓一群10歲兒童通過調整一個光圈的大小來估計硬幣的大小。他們的結果顯示,孩子們會高估硬幣的大小,並且硬幣的面值越大,這種高估的程度越大。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發現窮人家的孩子對硬幣的高估程度要大於富人家孩子。作者對此的解讀是:對窮人家的孩子來說,硬幣的價值更大,因此他們會覺得硬幣的直徑也更大;而對富人的孩子來說,硬幣的價值相對較小,所以對其直徑的判斷也相對客觀。
 
  然而,後來的研究者對布魯納和古德曼的解釋提出了質疑。他們指出,窮人的孩子對硬幣大小誤判的原因並非一定是由於硬幣對他們更具吸引力,還可能由於他們跟硬幣接觸較少,不太熟悉硬幣大小;或者是由於他們記憶失誤,而非知覺的偏差。雖然布魯納提出的“新視角”理論中的很多觀點都受到了重視,但由於在方法上受到質疑,所以動機因素對視知覺的影響尚未完全得到心理學界的重視。但是最近的研究又為此提供了支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