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擅權,為何無法制止?朱元璋:不讓太監讀書識字,帝國覆滅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5-17T11:53:07+00:00

而在古代帝國王朝中,宦官亂政的例子也是一件接著一件,秦有趙高一手遮天,漢有張讓挾持天子,唐有李輔國擅權亂政,宋有童貫入主兵權,明有劉瑾、魏忠賢把持朝政、清有李蓮英權傾朝野。

說起古代封建王朝的其中一個弊病那就是宦官制度,這種不人道的閹割制度,導致了每年民間總有一些青年兒童,成為所謂的「兩性人」;而歷史上幾乎大多數宦官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和心理疾病,這就是閹割制度帶來的負面效果。

而在古代帝國王朝中,宦官亂政的例子也是一件接著一件,秦有趙高一手遮天,漢有張讓挾持天子,唐有李輔國擅權亂政,宋有童貫入主兵權,明有劉瑾、魏忠賢把持朝政、清有李蓮英權傾朝野。

太監深度介入古代王朝政治

細細數來,我國古代每一個朝代,總有那麼一兩個太監中的戰鬥機,不僅把持朝廷,而且還擁有僅次於皇帝的權力;可是歷史王朝都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不准宦官干政,那麼為何宦官還是能夠成功干預政治呢?這其實和古代王朝的政治制度,有著極大的關聯。

歷史上帝國的治理不是靠著一個人,就可以完全顧得過來,皇帝如果包攬權力,那麼雖說帝國穩定了,但自己也得被活活累死;那麼如果把權力交給手下人來管,例如宰相、丞相,那麼這個手下久而久之權力會壓過皇帝,反而不利於帝國的穩定。

  • 太監與皇帝互為利用

思來想去,皇帝實在無奈,自己如果撒手不管,那麼手底下人自己又不放心,於是乎皇帝就把目光盯向了宮裡了太監們,再加上皇帝一年365天,幾乎身邊跟著的都是太監,甚至可以說,皇帝和太監的感情比和自己父母的感情還要好,這也是太監為何能夠得到皇帝重用的原因。

因為幾十年如一日的跟在身邊拍馬屁,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皇帝還把持的住,隨著太監們慢慢地把握皇帝的喜好,那麼那馬屁拍的一拍一個準;而皇帝為了自己的方便,也為了朝廷穩定,只能把朝廷政務的決定權,都招攬到自己的手裡,然後讓太監每天幫自己批奏蓋章,這些太監就是之後閹黨之亂的主要人物。

  • 最厲害的太監,都是皇帝自己培養出來的

並且皇宮在招收太監時候,要求一般都是身世清白、沒啥文化的太監;有這些要求也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文人借著太監的身份,混入宮中進而把持朝廷;可是總有一些帝王和太監們關係太好了,竟然下令宮裡教太監們讀書寫字,這種操作直接就培養出了既擁有權力而且腦子還特別厲害的大太監。

明朝三大宦劉瑾、王振、魏忠賢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這三人不僅馬屁拍得賊六,並且還特別有才華,特別是魏忠賢。歷史上,對這個大太監的評價那是褒貶不一,為啥呢?因為魏忠賢雖說是大奸,但他執政期間,明朝最後吊的那口氣楞是在他手裡成功的回緩了,甚至明朝有一些稍微的中興的意味。

不過魏忠賢是無法當一個良臣,因為他的身份,如果他不狠,那麼別人對他是不會客氣的,宮裡的太監、朝廷的大臣、皇親貴族們都是虎視眈眈地看著他,魏忠賢執政期間也是十分不容易,為了徹底把持朝廷才大肆的壓迫與自己作對之人。

那麼為何宦官擅權總是無法制止呢?

這其實有三個原因,首先,就是皇帝的原因,皇帝看似風光榮耀,但事實上就是孤家寡人一個,皇帝的也有七情六慾,也有一肚子話要說,可是無奈無法和別人細說,那麼只能找太監們傾訴,太監們既是皇帝身邊的管家也同時是皇帝們的朋友。

因為這一層關係,這也導致了皇帝在使用太監時候,往往感性超過了理性,他們會不自覺的信任宦官,這也是宦官常年陪伴換來的結果;而更有意思的是,有時候掌握大權的宦官們,在明明擁有了實力扳倒自己的主子,但宦官們也講感情,他們會等到自己跟隨的這任皇帝駕崩了才開始擅權,這也或許是皇帝和太監之間最後的恩情,我予你無上尊貴,你報我青史留名。

  • 皇帝利用太監製衡大臣

其次,就是太監的後台越來越硬,太監在漢朝時期權力還未成為氣候,隨著時代的變化,太監作為宮廷的主要力量,在皇帝和臣子之間的戰鬥中,漸漸成為了皇帝手中的棋子,很多皇帝利用太監去對付臣子們,而太監們的後台就是皇帝,因為有了強硬的後盾,太監們對付其朝臣起來那是毫不留情,大多數臣子和太監的政治鬥爭都是太監勝利。

這並不是偶然,而是權力演變的必然,臣子的力量越大,那麼相應的皇帝的權力就會被分裂,既然靠自己一個人敵不過朝堂上幾十張嘴,那麼我就讓我宮裡的太監們和你們鬥爭,看是你們的嘴巴厲害,還是太監的手段強悍;皇帝的這種制衡手段在歷代都是十分有效果。

  • 皇帝扶植太監平衡朝廷權力勢力

再次,就是需要權力平衡,朝廷中某一派的勢力過於強大,那麼對帝國而言並不是好事,如果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扶持起另外一派來制衡,於是乎所謂的文臣派、武將派、功勳派、外戚派、宦官派就顯現出來了,不過大多數時期,都是宦官和文臣之間的競爭,就如上面所說,宦官始終占據上風,這就是因為宦官有皇帝的支持。

而當宦官的勢力越來越大,皇帝就會親自出面壓制宦官,自己還落得一個明君的稱號,同時皇帝在扶持另一個宦官繼續和群臣競爭,這種惡性循環一直到皇帝去世都得不到解決,而留下的爛攤子留給下一任皇帝。

而下一任皇帝顯然不明白先皇的意願,為了建立威望首先就是斬殺巨宦,接著文臣勢力又復燃,皇帝無奈又得扶持宦官與之對抗,久而久之,新任的皇帝感覺到這種宦與臣的平衡是最好的中庸之術,於是就也開始使用,接著不停的重複,最終一旦有一任皇帝比較昏庸,那麼文臣和宦官一黨總會有一黨權傾朝野,最終帶來的惡果是十分恐怖的。

宦官擅權的根源就是皇帝的懶政

其實,宦官的專權或者擅權根源就在於皇帝的偷懶,皇帝不想每天都面對無盡的奏章和政務,也因此只能拜託文臣和宦官進行處理,而在這之中,宦官就會慢慢的接近權力巔峰,我國歷史上宦官擅權最嚴重的朝代就是明朝,司禮監太監掌印,東廠太監掌印,他們仗著背後是皇帝,完全凌駕於內閣之上。

其實,當宦官的人心理疾病突出,就是因為自己的身份,畢竟作為男人少了應有的樂趣,並且還被史官罵作閹黨,換誰誰心裡舒服,宦官在宮中除了伺候皇帝,其實就沒有什麼事可干,你說賭博吧?宮內禁止賭博,抓一個殺一個,你說吃喝玩樂吧?吃多了也會膩。

  • 宦官由於身體原因,人生觀扭曲,追求權欲

宦官少了普通男人的生理上的基本功能,那麼他們就會追求精神上的慾望,比如貪慾和權欲,貪慾是每個宦官的通病,深宮的環境造成了宦官們缺少安全感,他們認為並沒有那個人可以相信,可以相信的只有自己和錢。

而當宦官們有了錢之後,慢慢也失去了樂趣,他們就會開始追求權力上的征服,就是這種群臣都巴結奉承自己的那種成就感,只有在那一刻,他們才覺得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還是有意義的,這也是宦官們的悲哀,也是封建王朝閹割制度的弊病。

  • 宦官追求權力是一種受壓迫後的反抗行為

每個宦官對待自己的寶貝那是十分的珍惜,幾乎每個入宮的太監看著掛滿寶貝的房間裡,低等的太監甚至還不能夠掛在房屋裡,為了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精彩,宦官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爬上去,爬上權力的彼岸,只有那樣,自己才真正的解脫。

也因此,專權和擅權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太監們心理安慰,並不是他們天生就喜歡權力。你嘗試著每天都被別人欺負,每天都伺候別人受盡冷眼,你嘗試著每天都對誰磕頭,只有真正的掌握權力,才真正能夠成為人上人,這就是受壓迫後的反抗行為。

宦官問題的根源是錯誤的閹割制度

自秦朝亡於太監擅權後,歷代皇帝對宦官擅權都有所警覺,對宦官設置了種種約束,甚至誅殺犯錯誤的太監,然而,太監殺不盡,因為殺了這個,還有那個上位,而皇帝的後宮也需要太監的存在,因為這種原因的,導致了太監根本不可能缺少。

而太監們也都是一群可憐人,但這種可憐在別人眼中就是恥辱,別人眼中的歧視就是對宦官最大的刺激,他們希望歧視自己的人能夠真正的臣服於自己,能夠對自己低頭;就好像如今珍惜動物滅絕的原理是一樣,「沒有殺害,就沒有買賣。」沒有閹割制度,就沒有太監擅權的來源,真正的出問題的根源就在於這個錯誤的制度。

小結

自秦朝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鑒於以往朝代滅亡的經驗教訓,都對外戚干政,宦官專權做出了諸多的預防措施;其中最嚴厲的當數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了,明太祖朱元璋在臨終嚴厲警告後繼者:「嚴禁宦官干政」,甚至不讓宦官讀書識字

然而,讓朱元璋絕對想不到的是,僅僅沒過幾年,朱棣就開始重用太監了,明朝成了宦官專權最多的朝代;一方面是因為明朝採取的內閣體系,文官集團與皇帝爭權,而宦官由於特殊原因威脅不到皇帝的人身安全以及皇位的穩定,反而成了皇帝制衡和監督大臣們的重要倚仗。

另一方面,對於太監來講,因為明朝對太監過度的歧視和壓制帶來的後果,就是太監們反撲越來越劇烈,當太監們取得皇帝的絕對信任時,而此時皇帝又懶政,幾十年不上朝,這樣太監就擁有了巨大的權力,形成「宦官專權」與「文官集團」對抗的局面,而這種劇烈對抗是永無止境的,只要皇帝信任太監,就算一個太監倒下,那麼下一個太監同樣的會站出來繼續上爬。

皇帝們無法真正的杜絕,對於後宮來講,因為一旦杜絕太監,意味或者整個後宮就只剩下宮女,那樣的結果就帶給後宮極大的不便利,但有宦官的存在,皇帝又無法不用他們,不用他們也意味著無人可用;在朝廷來說,皇帝權力很弱時,受外戚和群臣的壓力時,只有宦官才真正是自己的人,久而久之,就是這種循環導致了一個帝國的毀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