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櫃該不該收超時費?聽聽大家怎麼說

經濟日報 發佈 2020-05-17T13:39:43+00:00

編者按前不久,豐巢宣布上線會員服務,並宣布了新的服務標準,免費為取件人保管包裹12小時,超時後取件要收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

5月12日,一名快遞員在北京市豐臺區一處豐巢快遞櫃前存放快件。本報記者 趙 晶攝

5月13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城北街道暨陽社區伴山御景小區,一名居民正在快遞櫃前取件。簡文兵攝(中經視覺)

編者按前不久,豐巢宣布上線會員服務,並宣布了新的服務標準,免費為取件人保管包裹12小時,超時後取件要收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上海、杭州等地一些小區抵制收費宣布暫停使用快遞櫃一事,更是將收費話題推向風口浪尖。

目前,國內智能快遞櫃服務市場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離完善的網絡化布局、充分的數字化服務還有差距。快遞櫃能不能收費、如何收費,到底誰說了算?對此,一些讀者來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超時收費不能單方說了算

作為解決快遞「最後100米」難題的有效辦法,智能快遞櫃應運而生。從市場經濟角度出發,快遞櫃結束免費模式是經濟規律使然。關鍵是收費這種決定,不能只是快遞櫃企業「一家之言」「單邊考量」,而應堅持用戶至上、協商為主,否則就容易給人以「店大欺客」「強買強賣」的印象。筆者認為,企業出台新的舉措,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多方協商。智能快遞櫃收費問題並不是單純的企業行為,而是涉及多方利益主體的行為。因此,要充分考慮多方利益,可以建立由智能快遞櫃企業、用戶代表、業主委員會、快遞公司、快遞員、消費者協會、監管部門等多方參與的共同協商機制,讓各方充分博弈,表明觀點,透明操作,對是否收費及收費標準加以公開,並接受社會監督。

二是因地制宜。建議根據每個城市大部分市民的工作時間、生活習慣等實際情況決定收費標準,延長免費保管時間,避免「一刀切」。比如,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上班族每天早上六七點出門,中午一般不回家,而晚上七八點未必能到家,將免費保管12個小時延長為24個小時顯然更容易受到消費者歡迎,也更符合實際。

三是試點先行。建議智能快遞櫃企業充分調研,運用大數據分析手段,選取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小區或寫字樓試點推進「收費」。尤其是體量大、業主多的小區與大型企事業單位,智能快遞櫃「爆倉」時有發生,給快遞員和用戶帶來了不少煩惱。可以在這些地方先行先試,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及時修正、調整決策,待運行機製成熟後,再逐步推廣。

(作者秦炳武,河北省邢台市政府辦公室)

用戶有「用腳投票」的權利

快遞屬於市場自由競爭行業,企業擁有定價權,智能快遞櫃是市場競爭的產物,能夠有效解決快遞配送的「最後一公里」問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保護用戶隱私,實現多方共同受益的目標。因此,快遞櫃有收費或調價的權利,企業根據市場競爭、商業模式、盈虧狀況等,制定相應的價格標準體系。同時,用戶則有不用的自由,如果覺得價格過高,或者規則太苛刻,完全可以「用腳投票」。

因此,快遞櫃收費問題,與其它行業的調價策略並無本質區別,均是基於企業和市場的多重考量,為滿足商業利益最大化原則做出的合理、合法行為。快遞櫃之前採取免費服務,與其它平台經濟一樣,都是依靠「燒錢」擴張市場,用免費模式培育市場,在用戶消費習慣養成、市場規模足夠大之後,自然就要進入流量收割階段了。

企業的最終目標是持久盈利,如果一項業務不賺錢,又不能帶來綜合效益的話,生意很難做下去,遲早都會砍掉。目前,快遞櫃處於虧損狀態,企業一直投錢不見回報,財務壓力太大,必須找到盈利模式,收費、漲價都是必然的。如果企業因用戶反對而放棄收費模式,那麼最終就會減少投入,甚至放棄快遞櫃業務,造成整體效率下滑,導致各方利益均受損。

更重要的是,用戶本身擁有自由選擇權,目前電商平台大都有快遞配送模式,用戶可以在購物時選擇送貨上門,還是放在快遞櫃、菜鳥驛站等處。而且,對於不提前通知用戶即放入快遞櫃的行為,用戶也有拒收權,這也是一種倒逼快遞企業改善服務質量的方式。

(作者江德斌,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

換位思考才能實現「雙贏」

智能快遞櫃運營方是為用戶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不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更不是慈善機構。近些年,在小區、寫字樓附近遍地開花的智能快遞櫃,大多是民營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投資設置的。

這就決定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逐經濟利益無可非議,設置智能快遞櫃,是為用戶提供24小時自助取件服務,讓用戶更加便捷地收取快遞。但智能快遞櫃絕不是免費使用的保險柜,這一點用戶應搞清楚,更應該理解。

同時,智能快遞櫃運營方也要為用戶考慮周全,一些快遞公司發出快遞後,不是用手機與用戶直接溝通,而是習慣通過發簡訊的形式通知用戶。用戶如果及時看到簡訊提示後一般都會在第一時間去取快遞,倘若用戶工作忙無暇顧及手機信息,或者說看到手機信息,但出差在外,不能及時取快遞,遇到這種情況,智能快遞櫃運營方單方面超時收費,就有點不合理。

作為企業來講,設置智能快遞櫃,目的是為快遞用戶提供便捷服務,讓用戶免費使用,不是讓用戶無限期免費占用,對一些超時無故占用快遞櫃資源的用戶,收取一定的費用,也是無奈之舉,收費的初衷無非也是督促用戶及時取快遞,不要超時占用快遞櫃資源。同時,作為用戶也應該理解,超時占用快遞櫃資源,會妨礙快遞的周轉,降低快遞櫃的使用效率,影響公司的利益,快遞公司收取一定的費用作為補償也是合情合理的,畢竟快遞櫃是運營企業自己投資購買的資產,只有換位思考才能實現「雙贏」。

(作者石志新,山東省威海市海洋與漁業監督監察支隊)

明確公共設施屬性

筆者居住的小區,目前沒有快遞櫃的服務,但是小區門口的超市代替了快遞臨時接收的功能,並且明確告知業主,代存的費用是一元一件。據了解,一些無法自拿快遞的業主,在接到快遞員電話後,都會告知存放代收點,下班後再去拿。很明顯,代收點不是公共設施,在明確告知支付標準後,業主支付少量的費用合情合理,對業主、代收點、快遞員來說都是方便之舉。

同樣的道理,對於快遞櫃經營企業來說,作為市場化的企業,改變運營模式,收取一定的費用提升使用效率,也可以理解。但前提是,作為占有業主公共空間而存放的快遞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小區公共設施的屬性,不能完全等同於市場化的私人空間。快遞櫃進駐業主公共空間的時候,如果沒有支付相應的費用,那麼就應該保障業主免費使用的公共屬性。說白了,是業主通過讓渡公共空間來換取快件寄放服務,這本身應該是「對等」的,業主在此基礎上還要支付費用,顯然還需要進一步協商,以達成一致。

解決好用「公共空間」換取「免費服務」這一矛盾,關鍵在於小區管理部門積極作為。今年4月,商務部、國家郵政局發布《關於深入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工作的通知》要求,要明確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的公共屬性,將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納入公共服務設施相關規劃,這或許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快遞櫃如果能像以前的居民樓里的信箱那樣,作為公共服務設施存在,明確其公共屬性,有關快遞櫃收費的爭議可能就不會再有了。

(作者李育蒙,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輿情數據研究院)

來源:經濟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