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還是分餐,你家吃飯怎麼選?

瀟湘名醫 發佈 2020-05-18T04:13:32+00:00

當分餐製成為新時尚,你準備好了嗎?傳播食源性疾病,有不少研究在A肝、禽流感、腸道病毒、幽門螺旋桿菌等證明唾液的可傳播性,甚至本次COVD-19 都有家庭、同學聚集性事件的發生,可以說明共食共飲是傳染性疾病的溫床。

今天(17號),江蘇省全民營養周暨第31個「5.20」中國學生營養日正式啟動。今年的主題為:「合理膳食 免疫基石」。改善膳食行為、注意吃動平衡才能合理預防疾病。當分餐製成為新時尚,你準備好了嗎?合理膳食倡三減,減什麼?老百姓餐桌上的變化是最能反映群眾真實需求。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營養、吃得健康,我們的「小餐桌」上,折射出大家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大需求」。

分餐成為新時尚,你準備好了嗎?

分餐是指由家人、廚師或服務人員,按照定量或等量的原則,把主食和菜餚分配到餐盤或碗中,給每一個就餐者獨自享用。 相對分餐而言,共餐指多人合用一份或幾份菜餚,如同我們每家每戶常見的方式。

一直以來,一家人圍坐一起共同享用幾道菜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吃飯場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專家再度呼籲公筷、公勺、分餐等文明習慣「走上」餐桌。那麼共餐到底有什麼不好呢?省營養學會秘書長袁寶君說共餐的健康隱患可不少:

(1)造成食物相互污染,交叉污染。最近杭州市疾控中心做的試驗,共餐會導致食物增加污染,細菌數擴大數百倍。

(2)傳播幽門螺桿菌,中餐習慣大家同吃一盤菜,交叉感染易致「幽菌」傳播。幽門螺桿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並導致胃潰瘍和胃萎縮。1994年,世界癌症組織明確提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的頭號致癌因素。

(3)傳播食源性疾病,有不少研究在A肝、禽流感、腸道病毒(諾如病毒)、幽門螺旋桿菌等證明唾液的可傳播性,甚至本次COVD-19 都有家庭、同學聚集性事件的發生,可以說明共食共飲是傳染性疾病的溫床。

在家吃飯也要分餐嗎?

那麼在不同餐飲環境中大家又該如何分餐呢?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與評價所副所長戴月建議,大家可以實行公筷公勺,把吃飯當做一種自律的自主膳食行為,去培養去感化,杜絕同器具分享,杜絕混吃、夾菜、共碗、共勺。在家庭中,我們應該由當日掌廚人布菜,根據家庭成員體重和活動強度,合理搭配主食和菜餚,定量分配。

小胖墩兒越來越多,怎麼辦

受到疫情影響,這個寒假有些漫長。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們長胖了。近年來學生超重和肥胖率也在增加。今年「5.20」中國學生營養日的宣傳主題是「合理膳食倡三減,良好習慣促三健」。省疾控中心兒童青少年健康促進所所長張鳳雲說「合理膳食倡三減」是減鹽、減油、減糖。因為鹽、油、糖過多攝入會增加慢性病發生的風險。導致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

同學們還要注意,糖食用過多還會導致齲齒、降低抵抗力、增加近視等疾病的發生風險。特別建議以家庭為單位應該主動改變自己的口味,保持低鹽健康飲食習慣。特別注意家庭常見的隱藏「鹽」如醬油、鹹菜、醬豆腐、味精等。其實食物中的鹽是無處不在的。比如:一根火腿腸=3.58克鹽;一個鹹鴨蛋=2.52克鹽;10克話梅肉=2.40克鹽,還有常見的方便麵、薯片、蝦條等都含鹽較高,減少零食的攝入。

疫情防控時期,我們該怎麼吃?

戴月所長提醒:首先確保食物安全,儘量選擇新鮮食材。製備食物時要注意生、熟分開,食物要燒熟煮透,冰箱內生熟食物、新鮮與剩餘食物要分開貯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在收拾生禽、生肉、生魚之後,要再次洗手,方可接觸其他食品。其次,要合理安排飲食,提高自身免疫力。

首先要做到食物多樣,每天儘量吃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多吃蔬菜水果,保持人體腸道正常功能,降低慢性病的發生風險。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質類食物,吃各種各樣的奶及奶製品,適量吃核桃、花生、瓜子等堅果,足量飲水,每天保持7個小時以上睡眠;要堅持天天運動,每天身體活動時間儘量不少於60分鐘。

推薦的活動方式有八段錦、太極拳、伏地挺身、仰臥起坐、舉啞鈴、跳繩、固定單車、跑步機跑步和室內舞蹈等等。可以多到陽台或開闊地帶增加日照時間。

【來源:937江蘇新聞廣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