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女生翼裝飛行身亡:極限運動,奢談安全?

中青評論 發佈 2020-05-19T03:53:46+00:00

多方信息證實,這位大四女生已經不幸身亡。樹立安全意識、熟練掌握技能,固然是從事極限運動的基礎條件,但更重要的是,充分認識風險,準確評估自己和家人承受風險的能力,儘量留有一份補償性的保障,不要在遺憾發生後才追悔莫及。

摘要

中青評論

明知危險還奮不顧身地向前,是極限運動的魅力,也是極限運動的魔咒。

高空跳傘、翼裝飛行、徒手攀岩、自由潛水……近年來,極限運動從極少數專業人士的活動,逐漸成為面向公眾的運動門類。普通人不一定付出很高的費用和時間,也有機會體驗極限運動。因為熱愛極限運動,一些年輕人從「菜鳥」進階為「大神」,成為推廣極限運動、拓展運動邊界的中堅力量。

極限運動如火如荼發展,背後的安全問題始終不容忽視。刺激是極限運動給人帶來的核心體驗,而危險伴隨著極限運動的許多環節。充分認知危險,是任何人投入一門極限運動前所應有的意識。

5月18日,失聯6日的翼裝飛行員劉某終於被找到。多方信息證實,這位大四女生已經不幸身亡。這一慘痛的案例,在國內極限運動發展史上,再次留下了令人悲傷的一筆。

報導顯示,劉某並非翼裝飛行領域的「菜鳥」。年紀輕輕的她,已經有豐富的翼裝飛行經驗,其掌握的技術水平也在國內愛好者中位居前列。儘管如此,在5月12日張家界天門山景區的節目拍攝中,劉某從直升機跳下以後,卻沒能平安返回地面。

對於極限運動而言,再怎麼強調安全保障都不為過。實際上,專業的極限運動者都很注意安全保障,攀岩者在攀登前會反覆檢查保護裝備,跳傘運動也把「備用傘」視為防止主傘失靈的兜底保障。「崇尚挑戰,不忽視安全」是眾多極限運動者的信條。

然而,極限運動的性質決定了,它就是與平常人眼中的安全相碰撞的。安全措施只能化解已知的風險,卻無法完全避免未知的危險。風險係數極高的徒手攀岩運動,據說死亡率高達50%,運動者受傷甚至死亡似乎只是時間問題。在翼裝飛行運動中,即便飛行員熟練掌握技能,也準備了充分的防護,也會面臨氣流、環境等難以預測的危險。2017年,加拿大翼裝飛行員格雷厄姆·迪金森就不幸在張家界天門山景區摔亡。

劉某失聯以後,有人批評她當時沒有攜帶GPS、手機等設備。但也有跳傘愛好者提出,「常規的翼裝飛行並不會攜帶GPS,極個別時候攜帶GPS也主要用來記錄飛行軌跡和調率,且不是定位GPS」。作為一名相對資深且在圈內受認可的翼裝飛行員,劉某不應該不明白必要的安全措施。事發以後,反思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到位當然必要,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對每一次參與保持敬畏。

說到底,最「安全」的做法恐怕就是不參加此類運動。這不是說要完全限制極限運動的發展,而是要強調,只有維持風險度高的極限運動的「小眾性」,才能在社會層面控制風險、減少傷害。

在人類試圖攀登地球最高峰的歷史上,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是一位勇敢的先驅。他生前在回答記者「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提問時,留下了「因為山就在那裡!」的名句。明知危險還奮不顧身地向前,是極限運動的魅力,也是極限運動的魔咒。

極限運動愛好者的勇氣與毅力令人欽佩,但對於公眾而言,始終要認清這終究是少數人有力量、有能力嘗試的運動領域。毫不誇張地說,極個別勇於挑戰極限的運動者,仿佛簽署了一份與死神的賭約。樹立安全意識、熟練掌握技能,固然是從事極限運動的基礎條件,但更重要的是,充分認識風險,準確評估自己和家人承受風險的能力,儘量留有一份補償性的保障,不要在遺憾發生後才追悔莫及。

對於極限運動來說,安全是相對的,風險則是絕對的。負責任的極限運動者,會把風險控制在自己能夠控制的最小範圍內,盡力減少對他人帶來的影響。而對於各方面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普通人來說,與其迫不及待地心嚮往之,不如學會在遠方欣賞,對人類拓展運動邊界的每一分汗水與鮮血持以謹慎的敬意。

撰文/王鐘的

編輯/任冠青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