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這位國人當偶像,美國將其刻在華盛頓碑上,卻飽受國人謾罵

珍珍說歷史 發佈 2020-05-18T04:37:25+00:00

一提起晚清時期的著名大臣,大多數人第一印象必然是曾國藩、林則徐、李鴻章等人,但事實上在晚清還有一位大臣,在當時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影響頗深,這位大臣便是徐繼畬。


一提起晚清時期的著名大臣,大多數人第一印象必然是曾國藩、林則徐、李鴻章等人,但事實上在晚清還有一位大臣,在當時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影響頗深,這位大臣便是徐繼畬。不同的是,徐繼畬當時在國內卻罵聲一片,然而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對於徐繼畬此人卻相當追捧,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筆者就帶領大家一起來探索事情的起因。

徐繼畬,字松龕,出生於山西代州,從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雖然出生在落後腐敗的晚清時期,卻能做到睜眼看世界。1826年,徐繼畬中了進士,自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入朝後,他常常被道光帝召見談論天下大事,深受皇帝的重視,因此很快便升官加爵,先後擔任福建延津道以及汀漳龍道等要職。在鴉片戰爭中,徐繼畬義不容辭,積極奮鬥在戰爭前線。

1844年,時局動亂,鴉片戰爭失敗後,身為朝中大臣的徐繼畬從來沒有逃避,而是痛定思過,直面現實,一直在不斷尋找清政府失敗的真正原因。直到在一次與西方傳教士的交談中,徐繼畬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之後,他才深刻認識到了清政府的落後,並逐漸以新的眼光去看待西方各國。僅僅找尋清政府失敗的原因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解決的方案,於是徐繼畬開始接觸更多的西方傳教士、商人等,積極學習並尋找西方國家成功的關鍵,力圖搜索各國資料。

終於,在多年嘔心瀝血的鑽研後,徐繼畬寫出了《瀛寰志略》,全書共分為10卷,這本書詳細介紹了西方國家的地理情況、政治制度及歷史沿革等成果,著書的本意希望國人可以學習西方先進的各項優秀成果。不僅如此,徐繼畬在書中還敘述了華盛頓的豐功偉績以及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創舉,他稱其:「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

其認識之高,至今尚無人能超越,因此這段話也被刻入了華盛頓紀念塔碑刻中,這段話也成了碑刻中唯一的一段中文話。

但沒有料到的是,這本書在出版後,徐繼畬並沒有得到同僚和民眾們的認可,當時中國還處於過度的民族自大中,「天朝上國」的思想尚未擺脫,國人此時還都視西方國家為「蠻夷」之地,這樣一本思想超前的書放在當時而言簡直就是驚世駭俗。因此徐繼畬很快就被千夫所指,更有甚者稱其為賣國賊和西方人的走狗,《瀛寰志略》也因此而被迫停刊。沒過多久,徐繼畬因為種種緣由被罷官,於是他回到家鄉,開始靜下心來專注從事學術研究。

徐繼畬的書在出版後雖然在國內遭受了冷落,但卻受到了其他國家的重視,當時的美國總統在看完這本書後,稱徐繼畬相當有遠見。而《瀛寰志略》傳到日本後,更是被日本的學者奉為啟蒙思想的聖書,並在當時不斷地將此書翻刻和重印,這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此之後,日本成功擠入世界強國。其實清政府為什麼會走向末路?《瀛寰志略》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對待已經說明了一切。

直到十幾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再次失敗,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臣才深刻意識到了中國的落後,終於開始了「師夷技長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瀛寰志略》因此重新回歸到了大眾的視野中,人們此時終於摒棄了以往的偏見,開始嘗試以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本著作。同時,徐繼畬也因為重印《瀛寰志略》而被重新任用,並被任為授太僕寺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