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文化遺址,讓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歷久彌新

大三明 發佈 2020-05-19T05:47:53+00:00

萬壽岩遺址所經歷的搶救性發掘和雷霆式保護的過程,不啻為新時期文明守望與經濟發展謀求合題的一個經典案例,在新時代特別是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特殊條件下,如何高效實現文物古蹟保護和文化旅遊事業相得益彰、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翼齊動、文物工程與民生工程相融無礙等方面,具有醒目的樣

作者:張翼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岩前村西北約1公里處,一座石灰岩孤峰兀然挺立。這裡就是國內罕見的史前遺存——萬壽岩遺址。20年前,一聲聲「轟隆隆」的採礦爆破聲,差點將這個彌足珍貴的遺址永遠掩埋。關鍵時刻,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終於力挽狂瀾,保住了這一彌足珍貴的遺址。從此,被譽為「南方周口店」的萬壽岩,守住了一份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並開啟了它百年文物工程的嶄新篇章。萬壽岩,成為考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幸運兒」。(5月18日《光明日報》)

時間是最好的濾鏡,中華文明的遠古留痕,在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滿天星斗的文明發軔故事,奠定了九州華夏生命共同體的堅實基底。今天的人們,通過那些石頭質地的遠古遺存、通過數萬年、數十萬年前的祖先生活遺蹟,能夠照見一個超乎日常想像的「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萬壽岩遺址所經歷的搶救性發掘和雷霆式保護的過程,不啻為新時期文明守望與經濟發展謀求合題的一個經典案例,在新時代特別是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特殊條件下,如何高效實現文物古蹟保護和文化旅遊事業相得益彰、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翼齊動、文物工程與民生工程相融無礙等方面,具有醒目的樣本價值,被眾多央媒密集關注,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如果文物會說話,沉澱了數萬年前到20萬年前的歷史的一座萬壽岩,首先就是一部史前人類社會發展史的標本、生活史的日誌。熙來攘往的現代性帶給人們最大的衝擊之一,就是家園質感的迷失,而這座萬壽岩,則可以讓南方的人們、讓海峽兩岸的同胞、讓無數充滿了尋根究底之好奇的華夏兒女,找到那個真正的古樸而多棱的家園體驗。史前遺址或者史前文化,不是某個專業領域或部分專業學者的專利,也不是文物考古專家們肚子賞玩的館藏品。而是屬於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全人類的共同成長記憶。

俄羅斯、馬來西亞、波蘭等國的學者們正在這裡得到了更多關於人類舊石器時代共同經歷的實證材料,也更加體認到「中國貢獻」這個熱詞不僅僅是在扶貧減貧、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等醒目領域,更潛在於人類文明探源和全球知識生產中,特別是對文化文物「礦藏」所作出的無比珍貴的保存呵護與無私共享。20年與20萬年相比,滄海桑田之變,內嵌著綠色生態、共享美麗發展邏輯的萬壑歸流。萬壽岩長成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當初與之糾結的三鋼,在綠色轉型中也實現了營收近600億,新的牽手契機正在形塑;而可以想見的是,原住民也因此得到了生產生活生態方面的多重實實在在的利好和收益,也更加促使人們成為守望文明、呵護綠色行動的自覺參與者、傳承者。

文物古蹟保護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性,哪怕一時可能因為觸及了利益奶酪,而有千難萬難,有多重阻隔,也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去做。「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在當前任重道遠,還需加碼給力,絲毫鬆懈不得。關鍵時刻,需要有那麼一點不走尋常路、敢於逆風行的勇氣和擔當。哪怕當時可能還不為一些人們理解,哪怕還會冒著一點風險,但留下來的都會成為文明的種子熠熠生輝,源遠流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