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西沙埠遺址考古進展 漢魏古城將重現2000年前「盛世圖」

青島新聞網 發佈 2020-05-19T07:33:43+00:00

為配合西沙埠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補充和加強已有考古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早在2014年 3月、2015年6月、11月和 2018年 5月,組織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和萊西市博物館文物考古人員,前後開展了三次調查勘探工作。

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萊西市沽河街道的西沙埠遺址——北魏長廣古城城址,一直有許多未解之謎。城池的大小、城牆分布和城市功能區等深埋地下的歷史真相,等待考古發現還原。隨著2020年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這座早已消失在人們視野的古城遺址,揭開面紗慢慢開始「復活」。

5月中旬,記者探訪了解到,在剛剛結束的調查勘探中,考古人員經過40多天的考古勘探,採集發現的城牆、窯址、古井和大量瓦當、古磚等建築構件,還原了古城2000年前的模樣。根據城址發現的大量沉積黃沙判斷,當年突然消失的古城,很可能因遭遇洪水災難而廢棄。通過考古勘探,基本揭開了遺址的範圍、布局等謎團,為以後大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有力證據。

緣起

多次勘探揭開古城謎團

近幾年來,根據萊西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西沙埠遺址保護管理與利用工作部署,萊西市文化部門積極組織申報保護規劃立項,並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批覆立項。為配合西沙埠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補充和加強已有考古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早在2014年 3月、2015年6月、11月和 2018年 5月,組織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和萊西市博物館文物考古人員,前後開展了三次調查勘探工作。

2019年 7月,根據上級文物部門的要求,進一步開展系統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對西沙埠遺址進行「精準考古」,搞清遺址範圍、布局、保存現狀和內涵進行,為規劃編制提供科學依據。因此,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萊西市博物館,第四次對西沙埠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工作。今年 3— 4月份,青島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在萊西市文化、文物部門的積極配合下,順利完成了調查勘探工作,並取得了重大成果。隨著進一步的考古勘探,這座深埋地下2000年的古城,將慢慢浮出水面,還原本來的歷史面貌。

現場

考古勘探還原古城模樣

如今的長廣古城城址上,已經是一片綠油油的農田。在普通人眼裡,這裡哪還有什麼城址存在。但隨著考古人員連日來的勘探,2000年前的古城卻猶然存在,清晰的文化層記錄下了的歲月痕跡,大量的文物向後人訴說著當年生活在這座城裡的人和事。5月中旬,記者踏上這片曾經繁華的古城舊址,在考古人員的講述中,一座千年古城慢慢出現在眼前。

「這裡就是長廣古城了,經過40多天的勘探工作,已經初步弄清了古城址的分布範圍。」

站在古城址上,很難想像早在漢魏時期,這裡到底是一幅怎樣繁華的都市畫面。然而,考古勘探的神奇之處,就是隨著實物證據的不斷出現,慢慢將已經消失不見的故城復原。

「我們在南城牆處開一條南北向的探溝,試掘過程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規定的《田野考古操作規程》的要求,了解西沙埠遺址的城牆結構、夯築方法、年代和保存狀況等相關問題。」

萊西市博物館館長柳香奎說起古城勘探工作,顯得十分興奮。他告訴記者,這次調查勘探取得了重大成果,經過密集型的探孔勘探,明確了城址分布範圍、城的格局分布及保存現狀。在對古城南城牆進行試掘中發現,城牆的厚度在20米左右,馬車可以在城牆上行走。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綦高華介紹,經過深入的勘探工作,西沙埠遺址城牆分布範圍,東至西沙埠村,西至鄒家疃村村東,北至威海西路位置。東西約 525米,南北約 370米。遺址現絕大部分為鄒家疃自耕地,鄒家疃沿襲古稱,稱該區域為「古城裡」,從村民口述情況來看,「古城裡」原有地表起伏,後期平整土地的削高墊低,將遺址全部平整為現在的農田。

記者了解到,為了能最大精度的記錄下調查過程中發現城的格局、功能區的分布、每個勘探孔的地層分布情況等,這次在城內及部分城外區域的勘探,每間距 5米,重要的區域探孔進行局部加密,每個探孔都有精準的經緯度、高程和地層分布情況,為探究古城面貌起到了決定作用。

發現

古城外發現漢代窯址

「考古人員勘探時,在一片樹林裡發現一處漢代窯址。」據綦高華介紹,由於窯址位於故城遺址西牆以西約 30米,讓考古人員猜測這座窯址和古城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在清理過程中發現,當地居民在種樹過程中,已經將窯址破壞。

清理後發現窯址由操作坑、火門、火膛、窯床和排煙道組成。通長 6米,操作坑略呈不規則橢圓形,南北兩側各有一二層台用來上下,底部有一層草木灰,火門呈拱形,內壁經過細緻地修整,火門底部用紅色菱形格花紋磚砌成一道矮擋火牆,窯室略呈馬蹄形,火膛呈半圓形,窯床處呈長方形,火膛底部發現有堆積較厚的草木灰痕跡,草木灰堆積中可見平整的河道淤沙,推測該窯使用過程中曾被水浸泡過。通過進一步的搶救發掘發現,這處窯頂部應是一饅頭狀的穹窿頂。從窯室內出土的大量的花紋磚標本、板瓦、筒瓦表來看,窯址的性質應是燒制建築構件的磚瓦窯,年代在西漢晚期。

記者在現場看到,新發現的這處漢代窯址緊靠長廣古城址,如果將窯址和古城聯繫在一起,把目光回到2000年前,從窯址燒制的眾多磚瓦等建築材料,源源不斷地運往城裡,可見這座窯址對修建古城之間存在必然聯繫。當然,一座古城的建設不可能僅靠這一處窯址,可以想像在古城周邊肯定還有其他更多、更大的窯址存在。另外,考古人員還在附近一處農田採集到幾枚銅錢,雖然鏽蝕較為嚴重,依稀能辨識出的有「五銖」和「大泉五十」字樣,這也從一方面再現了古城的真實圖景。

分析

古城功能區分布很明確

綦高華介紹,從考古勘探遺蹟和採集到的文物來看,西沙埠遺址範圍較大,長廣古城可能有明確的居住區、官署宮殿區、墓葬區和屯兵關防區等不同功能區。隨著考古勘探的不斷深入,考古人員尋找到了重要的建築和構築物遺存,確定各功能區的範圍和位置。這次勘探城牆基址和夯土建築基址,也明確了古城的功能分區,有助於研究漢魏時期郡治城市的布局和建築特徵。

另外,西沙埠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鐵器等大量文物,反映了當時這座城池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類生活的真實圖景。陶器中以高柄豆、陶罐、陶棺、陶盆和陶紡輪最具代表性。石器有柱礎和石磨。而陶紡輪和石磨等器物,是戰國時期建築水平和人類生產生活景象的再現。據介紹,戰國中期以後,鐵農具取代了銅器工具,並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中。而齊地是最早發明冶鐵技術的地區,出土的各種鐵制農具能夠體現齊地農業技術已經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西沙埠遺址採集出土的建築構件有磚、筒瓦、半瓦當、圓形瓦當等。」柳香奎介紹,最為典型代表的是一件「千周萬歲」樹木文字紋半瓦當和一件卷紋圓瓦當。這體現了戰國時期城市建設日益發達,特別是磚瓦制陶工藝的迅速發展,說明當時人們對建築技術、裝飾等都十分講究。

調查

城池下埋著另一個「時代」

記者了解到,此次考古調查勘探工作,首次以探溝形式完整地解剖了遺址南城牆,對城牆殘存寬度、高度、夯築方式、年代等相關問題有了初步了解。城外發現的窯址與城關係緊密,應該是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周邊遺址、墓群和窯址等功能區共同構成了西沙埠遺址相互聯繫的整體。可以以構建大遺址保護的視角,來了解西沙埠遺址及周邊區域的地下遺存分布情況、文化內涵和相互關係。從城內採集、出土的遺物來看,多屬於戰國至漢代。窯址的形制和廢棄填充的菱形格花紋磚,還有採集的遺物中能見到的紀年明確的遺物「大泉五十」和「五銖」銅錢等,表明窯廢棄的年代可能在西漢晚期到東漢這一時期。

「在這次調查勘探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處保存完好的戰國時期古井,並採集到了兩個完整的陶制井圈,井底還發現有戰國時期的陶豆等,另外還發現一處火灶遺址。」綦高華介紹,灶和井均存在於城牆夯土之下,從出土遺物看,遺址的年代可能為戰國時期。由此可以推斷,古城址之下很可能還覆蓋了一處比城時代要早的遺址。戰國時期遺址的性質、分布範圍、與城的關係等諸問題,需要在未來的西沙埠城址調查勘探中揭開眾多疑惑,而這次勘探僅揭開了長廣古城的冰山一角,對於遺址的性質、分布範圍等問題尚存有較多謎團,城池內的官方宮殿,住宅等,都需要進一步考古調查勘探才能一一揭開。

推測

長廣故城或遭遇洪水消失?

記者在現場看到,長廣古城址依河而建,周邊被大沽河、長廣河以及瀦河環繞,山水相連,是一處建城的絕佳寶地。而從戰國時期開始,這裡就已經是繁華熱鬧的居住中心,從發現的漢代城牆分析,長廣古城址早在西漢就已經是一座規模不小的城市,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安居樂業,過著以農耕為中心的幸福生活。然而讓考古人員不解的是,這座曾經繁華的城市,到底是什麼原因突然消失了?

從這次調查勘探的情況來看,西沙埠遺址的北城牆和東城牆存在不同程度被水沖刷的跡象,而在東城牆同樣有被沖刷留下的河沙痕跡,在城內的東北區域,也發現了較為純凈的河道淤沙,城北和城東也有大面積的純凈的河道淤沙。考古人員由此推測,很可能是河流改道或者河水泛濫、河道變寬侵蝕了古城導致城池的廢棄,這一推測不僅為探索城廢棄的原因之一提供了證據,同時也為探索戰國至漢代時期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用、改造和依存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

意義

長廣縣治歷史面貌「復活」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介紹,西沙埠遺址對豐富青島,尤其是萊西的歷史文脈、增加歷史文化厚重有著重要作用。遺址包含了從新石器時代到魏晉時期的文化層,延續時間長、範圍廣,並且文化內涵較為豐富,是萊西市重要的大遺址。這次對西沙埠遺址進行的較全面考古勘探後,能夠清晰古城的城市格局和建築構成,勾勒出了漢直至北魏時期長廣縣治的歷史面貌,增加了萊西的文化厚度。

「西沙埠遺址是膠東半島古萊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膠萊平原歷史文化序列中重要一環。」林玉海介紹,作為一處文化內涵豐富的遺址,西沙埠遺址與周邊遺存共同構成了早晚延續、相對完整的區域古文化群落,形成了一個從史前到漢魏較為完整的區域古文化序列。結合周邊平度、即墨古城遺址,融合先秦龍山文化、萊夷文化、戰國齊文化和魏晉古城文化,能夠更加完整地展示膠萊平原的歷史文化序列,也為青島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進展

西沙埠遺址將打造遺址公園

西沙埠遺址,位於萊西市沽河街道辦事處西沙埠村西和鄒家疃村東之間的區域,為一處戰國至魏晉時期的古城遺址。在《山東通志》、《登州府志》和《萊陽縣誌》等志書上,都明確記載此處為北魏長廣古城城址。2013年 3月,西沙埠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多次考古調查和修路工程所暴露的跡象,加上史料記載可知,西沙埠遺址大致為長方形布局,現保護範圍南北 1100米,東西 1000米,總面積約 100萬平方米。在保護範圍的區域內,地表隨處可見大量的陶片標本,歷年來出土採集的文物標本主要有陶器、石器、磚瓦和鐵器。陶器主要有豆、罐、瓮等;石器有柱礎和石磨;磚瓦有板瓦、筒瓦、瓦當和鋪地磚;鐵器有鐵鋤等。其中一件「千周萬歲」銘文半瓦當,至今為出土瓦當所僅有,被確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通過對西沙埠古城遺址實施保護性規劃利用,旨在將其打造成為集遺址保護與展示、古城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文化旅遊與城市主題文化公園等多功能的考古遺址公園,再現萊西2000年輝煌古城歷史,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共贏。

(早報記者 康曉歡 通訊員 柳香奎 攝影報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