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明朝:了解朱元璋在執政期間幹了哪些事,哪些好的制度?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5-19T08:53:53+00:00

大明王朝是我國最後一個由中原民族建立的王朝,吸引了眾多史學家的關注力,特別是近年來以明朝為題材的影視劇《大明王朝》、《朱元璋》、《大明風華》等再度掀起明朝熱度,對於明朝來說,其開國皇帝朱元璋始終是一個熱點話題。

大明王朝是我國最後一個由中原民族建立的王朝,吸引了眾多史學家的關注力,特別是近年來以明朝為題材的影視劇《大明王朝》、《朱元璋》、《大明風華》等再度掀起明朝熱度,對於明朝來說,其開國皇帝朱元璋始終是一個熱點話題。

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中最出名的農民皇帝,而在朱元璋幾十年的皇帝生涯中,他究竟干過哪些大事呢?又真正為天下百姓頒發多少好的制度呢?本文作者,陳小六,穿越到明朝,以一個小報記者的身份,來採訪下朱元璋,問問皇帝職位香不香,他到底幹了哪些事?

立嫡長子為太子,欽定大明儲君

俗話說,光宗耀祖,傳宗接代為榮,對於一個王朝來說,立國之後最大的事情就是冊封儲君;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吸取歷史上王朝由立儲引發的內亂,吸取經驗教訓,他一登基成為皇帝後,就直接定好了下一任皇帝,就是自己的老大朱標來當太子,這就是歷史中的懿文太子。

朱元璋本人正是壯年當打之時,為何立儲這麼匆忙?陳小六認為,他不同於其他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對儲君人員的考慮再三,一介農民出生的朱元璋,不喜歡文人繞來繞去的花花腸子,不管朱標是不是最完美的太子人員,這一個嫡長子的身份就足以了。

  • 朱元璋排除萬難支持朱標

也因此,朱元璋排除萬難直接就讓朱標當上了太子,並且他還斷了其他兒子們的念想,直接當著其他兒子面前說:「你們大哥是未來朱家的領袖,也是全天下的領袖,你們只能幫你大哥,但絕對不能夠搶奪你們大哥的皇位,誰越雷池,你們其他幾個小子給我滅了他。」

朱元璋的話語就是這麼簡單利索,這和朱元璋的性格也是一樣,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是朱元璋身上那股雷厲風行和城府,讓很多人都猜不透;這個農民皇帝究竟肚子裡的水有多深,立太子一事,大臣們認為歷代明君都往往栽在立太子上,估計朱元璋這個農民也處理不好這事,誰知道朱元璋的決定十分的爽快,甚至讓群臣都愣住了。

朱元璋登基的第一個大事就是立太子,而很早就冊封朱標為太子,並且讓他處理政事,可以說朱標當時就是僅次於朱元璋的第二個皇帝,而朱元璋自己卻一點都不在意,朱標手中既有政權,又有軍權,這樣的實力已經讓其他兄弟們望塵莫及了。

藉助胡惟庸案,廢除宰相制度

朱元璋對朱標扶上馬,送一程,為了幫助朱標培養自己的親信,為了鞏固未來朱標的地位,開始向朝中開國功臣下手了,但是無緣無故地殺謬也不好,這時候,胡惟庸站出來了,成為朱元璋手中對付大臣的一把尖刀。

胡惟庸案件直接導致了宰相制度的廢除,根據陳小六所掌握的原始史料,來分析一下,胡惟庸案,究竟是怎麼回事?大體上來說,胡惟庸這個人還是很有本事的,但人品十分的不好,史稱「「陰刻險鷙」,其他人因為這點,也比較害怕胡惟庸。

胡惟庸: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陳小六給你分析一下,胡惟庸的發家史,他因為贈予李善長兩百兩黃金,所以才被提拔為太常少卿,《明史職官三》曾說:太常,掌祭祀禮樂之事,總其官屬,籍其政令,以聽於禮部,後來又做到了太常寺卿;因為胡惟庸比較善於迎合朱元璋,所以「寵遇日盛」,被升為了「中書右丞相」。如日中天的胡惟庸如何栽了呢?陳小六分析如下:

  • 胡惟庸當了宰相之後,行為多不法,大體上有三點:

第一點:「招納亡命之徒」。第二點:「生殺黜陟,或不奏逕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最後以至於「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胡惟庸並不掂量一下自己的什麼身價,其實他不過是抱了李善長的大腿才做了宰相,要沒有李善長,還真什麼都不是。

  • 胡惟庸害死大臣,不排除是朱元璋授意

陳小六認為,胡惟庸的還一個遭歷史唾棄的舉動,就是害死明朝功勳大臣,「毒死劉基」,意圖「謀害徐達」,胡惟庸想以利誘讓徐達的看門人福壽害徐達,但看門人不但不幫胡惟庸,還把他給檢舉了。

但是,細細想來,真不是那麼回事,胡惟庸的做法其實如果單靠他自己想害死明朝大臣,那麼是不太有那個膽量的,許多歷史學家分析都覺得胡惟庸在對劉基、徐達的做法,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都是受到朱元璋的授意。

劉基和徐達是什麼人,一個是智商恐怖的像妖怪一樣的智囊,另一個是幫朱元璋打天下和剿滅大元的第一功臣徐達,劉基代表著天下讀書人的象徵,而徐達代表著天下武將的象徵,這倆人留在世界上,不反還好,如果造反,那麼對明帝國是很大的損失。

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朱元璋授意胡惟庸處理這倆人,不過不管怎麼說,這兩個人被除掉不僅對朱元璋極有好處,對胡惟庸也是;而隨著權力越來越大,胡惟庸也開始有了越權的舉動,比如結黨和收納亡命之徒。

  • 胡惟庸最終觸犯朱元璋的底線被殺

君王很敏感臣子結黨和收納亡命之徒;再加上朱元璋有過一段很不愉快的經歷,使得他的神經很敏感,其中舊將領邵榮、趙繼祖謀反,邵榮很猛,原先是朱元璋手下武將第一把手,他死之後才是徐達。


這也就罷了,後來胡惟庸越發不可收拾了,占城國王來進貢,他也不告訴朱元璋了;自己還「僭用黃羅帳幔飾」;這兩點加上前面所說的三點,可以這麼說,這都觸摸到了任何一個皇帝所能夠容忍的底線;朱元璋現在殺了胡惟庸,根本不能算是冤枉,更沒有什麼對錯可言。

但後來胡惟庸發現自己幹了上述五件事,朱元璋都惹了,於是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加上一些祥瑞呼應「其定遠舊宅井中,忽生石筍,出水數尺,諛者爭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燭天。惟庸益喜自負,有異謀矣。」

胡惟庸覺得自己能夠和朱元璋一搏了,於是和陸仲亨,費聚,毛驤這三武夫,以及陳寧(綽號陳烙鐵,喜歡拿燒紅的烙鐵傷人肌膚,因為一件事,居然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活活捶死了,不是什麼好人)塗節這兩文人,準備謀反。

為了謀反,胡惟庸等人還做了三項準備,第一項準備是「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第二項準備是「遣元故臣封績致書稱臣於元嗣君,請兵為外應」。第三項準備是「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舉事。

胡惟庸案是否冤假錯案?

關於胡惟庸案,是否是冤假錯案,陳小六查了下資料,大概有兩種版本了,一種是「雲奇告變」(國朝獻征錄),一種是「塗節告變」(明實錄),目前一般而言,「塗節告變」這個版本更可信一點;胡惟庸案的過程我們說清楚了,那麼胡惟庸案究竟是不是冤假錯案?我們接下來再談。

陳小六認為,朱元璋殺胡惟庸,陸仲亨,費聚,陳寧,塗節,毛驤這些人是有道理的,不能說是冤假錯案;但是後來將案件擴大化,乃至殺了三萬多人就是不對的了。不過我們這裡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胡惟庸案證明朱元璋如何如何殘暴,朱元璋從頭至尾都不對,那麼你可以肯定的是,那個人一定是個騙子。

朱元璋重農,解放工匠,抑制商業

胡惟庸案件之後,太祖皇帝也廢除了宰相制度,開始親自執政,而恰恰是太祖廢除宰相制度自己獨政之後,國內很多下達的制度和證件卻與現實發展並不融洽,而這種不融洽,歷史學家都把它歸結為太祖的重農抑工商的做法。

的確在太祖皇帝親自執政期間,不少人認為,明朝統治者是重農抑工商的,不可否認,明朝的統治者是重農的,但明朝真的抑工麼?這可真不是,應該說,明朝對於工匠的解放,是有很大的歷史貢獻的。

元朝的統治者為了自我享受,曾經把大量的工匠作為奴隸,這些工匠完全失去了自由獨立經營的權利;也因此,我們應該以歷史中肯的眼光看待朱元璋所謂的做法,頂多朱元璋是有一些抑制商人,但是抑制工匠這是不存在的,應該說是解放了工匠。

朱元璋設置糧長制度,解決百姓溫飽問題

民以食為天,社稷要穩定,必須解決百姓吃飯問題,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怎能不知道這一點;陳小六注意到,朱元璋親自督導的另一個政治制度就是糧長制度,糧長制度中所謂的糧長,其實就是督辦一區稅糧的負責人;洪武四年九月丁丑,明太祖認為州縣官吏徵收賦稅壓榨百姓,於是命令戶部估量全國土地,規定以糧食產量一萬石的面積單位為一個糧區,每區設立一個糧長,以田多者充任。

關於這個制度,有四個好處,首先,可以免除官吏對百姓的直接壓榨,其次,可以取締攬納戶(即包攬他戶稅糧,代為繳納,向對方索取報酬的一類人),再次,就是可以聯絡富戶,建立一種由高層到底層的聯繫,最後,可以方便管理(糧長的職責主要為催征,徵收,解運三點,這樣確確實實是方便了管理)。糧長制度一定程度上是保障了百姓可以吃得上飯,並且每年家裡還能夠有餘糧。

當然明太祖發明的好制度,並不只有這些,還有一些小的制度,也很精巧,比如:「畫角吹難」,即派人每天黃昏時在道路上一邊敲木鈴,一邊高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誤作非為。」

及每天五更時,在譙樓(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樓)吹「畫角」(古代樂器名,相傳創自黃帝,或曰傳自羌族。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製成,外加彩繪,故稱「畫角」),一邊高唱:「創業難,守成更難,難也難!」朱元璋以此教化臣民,其用意之深,令後人嘆服。

小結

農民起家的朱元璋,生逢亂世,被迫起兵,順勢而為建立大明朝,歷史上對朱元璋的形象是褒貶不一的,無非就是在明帝國建立後,他不擇手段地誅殺開國功臣,甚至比大漢的建立者劉邦還要殘忍。

但不可否認,朱元璋還是有諸多功績的,打敗腐朽沒落的元帝國,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領道群雄,重建華夏」,「 無一日不念小民之依,無一時不思得賢之輔」「創立了不少好制度」。

當然這可能說的不全面,所以這只是陳小六現有能力所能總結的了;穿越回明朝,陳小六就想問問朱元璋一句,當個皇帝到底香不香,有沒有獲獎感言?忙乎了後半生,最後朱棣篡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功虧一簣。

縱觀歷史上歷代皇帝,雖然朱元璋誅殺功臣,但陳小六認為,朱元璋還是有功的,其獲獎感言應該是「不遜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若念其「重建華夏」之功,其功績又高於前人了!

關鍵字: